第368章 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己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 > 第368章 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己

第368章 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己(1 / 1)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乙酉年)

春天,正月,曹操攻打南皮,袁譚出城迎戰,結果他的士兵死了好多。曹操有點想緩一緩攻勢,議郎曹純說:“咱們現在孤軍深入,很難長時間耗下去。要是繼續進攻卻打不下來,往後撤退又會損了軍威。”曹操聽了,就親自拿著鼓槌擊鼓,率領士兵攻城,最終拿下了南皮。袁譚轉身就跑,曹操的人追上去把他殺了。

李孚自稱是冀州主簿,求見曹操,說:“現在城裡強弱互相欺淩,人心惶惶的,我覺得應該讓城裡剛投降且被大家熟悉信任的人,去宣傳您的政策。”曹操覺得有理,就讓李孚進城,告訴城裡的官員和百姓,讓大家各自安心從事原來的行業,不許互相侵犯,這樣城裡才安定下來。之後,曹操把郭圖等人還有他們的老婆孩子都殺了。

袁譚之前派王修到樂安運軍糧,王修聽說袁譚情況危急,就帶著自己的兵趕過去。到了高密,得知袁譚已經死了,他下馬大哭,說:“沒了主公,我還能去哪呢!”然後就去見曹操,請求曹操允許他收葬袁譚的屍體,曹操答應了。之後又讓王修回樂安,繼續督運軍糧。袁譚原來管轄的各個城池大多都歸降了曹操,隻有樂安太守管統不肯投降。曹操命令王修去取管統的首級,王修認為管統是亡國的忠臣,就解開他的綁繩,帶他去見曹操,曹操很高興,赦免了管統,還征召王修做司空掾。

郭嘉建議曹操多征召青州、冀州、幽州、並州的知名人士,讓他們來當自己的屬官,這樣能讓人心歸附,曹操聽從了這個建議。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讓陳琳寫討伐曹操的檄文,裡麵列舉曹操的各種罪狀,還把曹操的家世都扯進去,罵得特彆難聽。袁氏失敗後,陳琳歸附了曹操,曹操對他說:“你以前為袁紹寫檄文,數落我一個人的罪狀就行了,為啥要往上牽扯到我的父親和祖父呢!”陳琳趕緊謝罪,曹操就原諒了他,還讓他和陳留的阮瑀一起掌管記室。

之前,漁陽的王鬆占據涿郡,涿郡人劉放勸說王鬆把地盤獻給曹操,曹操征召劉放做參司空軍事。

袁熙被他的將領焦觸、張南攻打,隻好和袁尚一起逃到遼西的烏桓部落。焦觸自稱幽州刺史,帶著各郡的太守、縣令、縣長,背叛袁氏,投靠曹操。他聚集了幾萬士兵,殺了白馬結盟,下令說:“誰敢違抗,一律斬首!”眾人都不敢抬頭,一個個按順序歃血為盟。彆駕、代郡的韓珩說:“我受袁氏父子的大恩,如今他們敗亡,我沒本事救他們,也沒勇氣陪他們死,已經是不義了。要是再去投靠曹氏,這事兒我做不出來。”在場的人都為韓珩捏了把汗,臉色都變了。焦觸說:“乾大事就得講大義,事情能不能成功,也不在乎他一個人。就成全韓珩的誌向吧,也能激勵大家忠心侍奉君主。”於是就沒為難韓珩。焦觸等人隨後投降曹操,都被封為列侯。

夏天,四月,黑山賊的首領張燕帶著十多萬人投降曹操,被封為安國亭侯。

故安的趙犢、霍奴等人殺了幽州刺史和涿郡太守,三郡的烏桓部落還在獷平攻打鮮於輔。秋天,八月,曹操去討伐趙犢等人,把他們殺了,然後渡過潞水去救獷平,烏桓人見狀,逃到塞外去了。

冬天,十月,高乾聽說曹操去征討烏桓,又在並州起兵叛亂,他抓住上黨太守,派兵守住壺關口。曹操派將領樂進、李典去攻打他。河內的張晟,帶著一萬多人,在崤山、澠池一帶搗亂,弘農的張琰也起兵響應他。

河東太守王邑被朝廷征召,郡裡的屬官衛固以及中郎將範先等人,去找司隸校尉鐘繇,請求讓王邑留下。鐘繇沒答應。衛固等人表麵上是請求留下王邑,實際上卻和高乾暗中勾結。曹操對荀彧說:“關西的那些將領,表麵順服,心裡卻有二心。張晟在崤山、澠池搗亂,還和南麵的劉表勾結,衛固等人也跟著摻和,這會造成大麻煩。現在的河東,可是天下的要害之地,你幫我推薦個賢才去鎮守那裡。”荀彧說:“西平太守、京兆人杜畿,他的勇氣足以應對危難,智謀也能隨機應變。”曹操就任命杜畿為河東太守。鐘繇催促王邑交出印信,王邑卻直接帶著印綬,從黃河北岸跑到許縣,向曹操歸附。

衛固等人派幾千士兵守住陝津,杜畿到了之後,好幾個月都沒法渡河。曹操派夏侯惇去討伐衛固等人,還沒等夏侯惇趕到,杜畿就說:“河東有三萬戶人家,不是所有人都想叛亂。現在要是大兵壓境,那些本來想做好事的人也沒了主心骨,肯定會因為害怕而聽衛固的。衛固等人勢力一旦集中,肯定會拚死抵抗。要是討伐沒成功,麻煩就大了;就算討伐成功,也會傷害一郡的百姓。而且衛固等人還沒公開違抗朝廷命令,隻是表麵上以請求留下原來的太守為名,肯定不會傷害新太守。我一個人乘車直接過去,出其不意,衛固這人主意多但沒決斷,肯定會假裝接受我。我隻要能在郡裡待上一個月,想辦法拖住他,就足夠了。”於是杜畿就偷偷從小路從郖津渡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範先想殺杜畿來樹立威嚴,同時看看杜畿的反應,就在杜畿的府門前殺了主簿以下三十多人,杜畿卻神色自若,沒被嚇到。這下衛固說:“殺了他也沒什麼好處,還落個壞名聲,況且他還在咱們掌控之中。”於是就表麵上尊奉杜畿。杜畿對衛固、範先說:“衛先生、範先生,你們在河東威望高,我就仰仗你們成事了。不過既然咱們是一起做事,成敗都得共同承擔,大事得一起商量。”杜畿任命衛固為都督,代理郡丞事務,兼任功曹。手下三千多將士官吏,都由範先統領。衛固等人很高興,雖然表麵上侍奉杜畿,心裡卻沒把他當回事。

衛固想大規模征兵,杜畿很擔心,就勸衛固說:“現在一下子征太多兵,會驚擾眾人,不如慢慢用錢財招募,這樣比較好。”衛固覺得有理,就聽從了,結果招到的兵很少。杜畿又勸衛固等人說:“人都顧家,各位將領和屬官,可以讓他們輪流休息,有急事再召集他們,也不難。”衛固等人怕違背眾人意願,又答應了。這樣一來,好人在外麵,暗中成了杜畿的助力;壞人分散,各自回家了。

正好這時白騎攻打東垣,高乾進入濩澤。杜畿知道各縣都歸附自己,就出城,隻帶著幾十名騎兵,到堅固的壁壘中堅守。很多官員和百姓都獻出城池幫助杜畿,沒過幾十天,杜畿就聚集了四千多人。衛固等人和高乾、張晟一起攻打杜畿,攻不下來,去搶奪其他縣,也沒什麼收獲。

曹操派議郎張既到關中,讓馬騰等將領一起出兵攻打張晟等人,把他們打敗了,還殺了衛固、張琰,其他人都被赦免。

從這以後,杜畿治理河東,一心推崇寬厚仁惠。百姓有打官司的,杜畿就給他們講清道理,讓他們回去好好想想。那些父老鄉親聽了都自責,都不好意思再打官司了。杜畿鼓勵百姓耕種農田、種植桑樹,督促大家發展畜牧,結果百姓家家都過上了富足的日子。之後,他又興辦學校,推舉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人,修整軍備,河東地區就此安定下來。杜畿在河東當了十六年太守,政績一直是天下最好的。

秘書監、侍中荀悅寫了《申鑒》五篇,上奏給朝廷。荀悅是荀爽哥哥的兒子。當時朝政大權掌握在曹氏手中,天子隻能恭敬無為。荀悅一心想進諫忠言,卻沒機會施展抱負,所以寫了這本書。這本書大概說的是:治理國家的方法,首先要清除四種禍患,然後推崇五種政事。虛偽會擾亂人的欲望,私欲會破壞法律,放縱會逾越正軌,奢侈會敗壞製度,這四種不除掉,政令就沒法施行,這就是四種禍患。發展農業和桑蠶業,讓百姓能養活自己;明辨好惡,端正社會風氣;宣揚文化教育,彰顯教化成果;建立軍事防備,保持國家威嚴;明確賞罰製度,統一法令,這就是五種政事。如果人不怕死,用刑罰就嚇唬不了他們;如果人不珍惜生命,用善舉也難以勸導他們。所以在上位的人,要先讓百姓財富充足,穩定他們的思想,這就是養生。善惡要看功勞和罪過,毀譽要根據實際驗證,聽到言論要考察事實,推舉名聲要查看實際,不能讓弄虛作假的行為擾亂民心。這樣就能避免奸邪怪異之事,讓百姓沒有不良風氣,這就是正俗。榮辱是賞罰的精華所在。所以用禮教和榮辱來影響君子,感化他們的內心;用刑具和鞭打來約束小人,改變他們的行為。如果教化廢止,普通人就會墮落成小人;如果教化推行,普通人就能成為君子,這就是章化。在上位的人必須有軍事防備,以防不測,國家太平時,把軍事力量融入內政,有戰事時,就用於戰爭,這就是秉威。賞罰是為政的關鍵。君主不隨意賞賜,不是舍不得錢財,而是隨意賞賜就無法激勵善行;不隨意懲罰,不是憐憫受罰的人,而是隨意懲罰就無法懲治惡行。賞賜不能激勵善行,就是阻止人們行善;懲罰不能懲治惡行,就是縱容人們作惡。在上位的人能做到不阻止下麵的人行善,不縱容下麵的人作惡,國法就能確立,這就是統法。四種禍患消除了,五種政事建立起來,誠心施行,堅守不變,簡約而不懈怠,寬鬆而不疏漏,這樣垂衣拱手、謙遜禮讓,天下就能太平了。

評論

建安十年是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向曹魏集權過渡的關鍵節點。這段史料不僅勾勒出軍事征伐的壯闊圖景,更暗藏著權力更迭中的人性抉擇、治理邏輯與製度轉型,其曆史經驗對理解權力運作與社會治理具有深刻的現代啟示。

軍事勝利背後的戰略與人性

曹操攻克南皮的戰役,展現了危機決策中的領導力本質。當曹操因士卒傷亡欲暫緩進攻時,曹純以“縣師深入,難以持久”點破軍事僵局的核心——孤軍深入的戰略劣勢下,猶豫即意味著潰敗。他“自執桴鼓以率攻者”的行動,將決策轉化為士氣動員,最終突破僵局。這種“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軍事智慧,在冷兵器時代往往成為勝負關鍵。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而袁譚敗亡後的善後處理,更顯政治成熟。李孚以“新降為內所識信者宣傳明教”的建議,抓住了戰亂中民心安定的核心——信任傳遞。通過本地人安撫本地人,既避免了征服者直接統治的抵觸情緒,又快速恢複了社會秩序。曹操斬郭圖等核心敵對勢力卻赦免普通吏民的分化策略,體現了“首惡必辦,脅從不問”的治理原則,為後世戰亂善後提供了範本。

人才吸納中的格局與智慧

建安十年的人才流動,深刻反映了亂世中人才歸屬的價值邏輯。曹操對陳琳的寬容極具象征意義——麵對曾“極其醜詆”自己及父祖的敵對陣營文人,曹操雖有質問卻最終委以重任,這種“不計前嫌,唯才是舉”的格局,與袁紹集團的人才流失形成鮮明對比。陳琳與阮瑀共掌記室的安排,既發揮了人才專長,又向天下傳遞了“歸降者有出路”的信號,成為曹操集團吸引人才的重要籌碼。

王修的行為則詮釋了傳統士人的忠義困境。在袁譚死後“下馬號哭”“乞收葬譚屍”的舉動,展現了“食其祿者死其事”的忠義觀;而在曹操赦免後仍儘心履職,又體現了“良禽擇木而棲”的現實選擇。曹操對王修的重用與對管統的赦免,實質是對“亡國忠臣”倫理價值的肯定——這種對對手陣營忠義之士的尊重,既彰顯了道德底線,又為己方陣營樹立了忠義標杆。

郭嘉“多辟青、冀、幽、並名士以為掾屬”的建議,更具戰略眼光。通過吸納河北四州本土名士,曹操不僅快速穩定了新征服地區的社會秩序,更實現了統治基礎的本土化轉型——這比單純的軍事占領更能鞏固統治。這種“以本地人治本地”的治理智慧,至今仍在區域治理中具有借鑒意義。

權力更迭中的忠義抉擇

袁氏集團的瓦解過程,上演了一幕幕忠義與現實的激烈碰撞。韓珩在焦觸兵變中的宣言“若乃北麵曹氏,所不能為也”,展現了傳統士人“不事二主”的剛烈氣節。而焦觸最終“舍之”的決定,看似妥協實則高明——通過尊重不同選擇,既彰顯了“舉大事當立大義”的價值追求,又避免了因誅殺忠義之士而引發的道德危機。這種“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在權力更迭中往往能降低社會動蕩成本。

王鬆的歸附與劉放的遊說,則代表了另一種現實選擇。在袁氏敗局已定的情況下,“以地歸操”既是自保之道,也是識時務的理性決策。劉放因此被辟為參司空軍事的經曆,向地方勢力傳遞了“主動歸附者有回報”的信號,加速了袁氏集團的瓦解。這種“順勢而為”的政治投機,在亂世中往往成為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路徑。

地方治理的典範:杜畿治河東

杜畿治理河東的實踐,堪稱亂世地方治理的範本。麵對衛固、範先的武裝抵製,杜畿沒有選擇強硬鎮壓,而是精準判斷形勢:“河東有三萬戶,非皆欲為亂也”,抓住了“多數人求安”的社會心理。他“單車直往”的冒險決策,展現了對地方民情的深刻把握;而通過“徐以貲募兵”“分遣休息”等策略分化瓦解敵對勢力,更顯治理智慧——不戰而屈人之兵,實為成本最低的統治方式。

在平定叛亂後,杜畿推行的“寬惠”政策極具係統性:“勸耕桑,課畜牧”解決民生溫飽,“興學校,舉孝弟”重建社會倫理,“修戎事,講武備”保障安全穩定。這種“先經濟後教化,先民生後軍備”的治理順序,符合“倉廩實而知禮節”的社會發展規律。河東“常為天下最”的治理成果證明:即使在亂世,係統性的民生治理仍是贏得民心、鞏固統治的根本之道。

製度反思中的治理哲學

荀悅《申鑒》的創作,代表了亂世中知識分子的製度反思精神。在“政在曹氏”的背景下,荀悅通過著書立說表達政治理想,其“先屏四患,乃崇五政”的治理框架,構建了完整的社會治理體係。“四患”直指人性弱點與製度漏洞,“五政”則涵蓋經濟、教化、軍事、法治等核心領域,體現了“標本兼治”的治理思維。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民生為本的思想:“在上者,先豐民財以定其誌,是謂養生”。這種“民生是政治基礎”的認知,與杜畿治河東的實踐形成呼應。而“賞不勸謂之止善,罰不懲謂之縱惡”的賞罰觀,強調了製度執行的嚴肅性——製度的生命力在於實施,這一認知至今仍具現實意義。

曆史啟示:亂世中的秩序重建邏輯

建安十年的曆史片段,揭示了亂世中秩序重建的三大核心邏輯:軍事征服奠定基礎,人才吸納鞏固統治,民生治理實現長治久安。曹操集團之所以能在群雄逐鹿中勝出,不僅在於軍事上的勝利,更在於其展現出的政治成熟度——懂得在征服後重建秩序,在擴張中吸納人才,在治理中關注民生。

這段曆史也展現了人性的複雜麵相:有韓珩式的忠義堅守,有陳琳式的順勢而為,有杜畿式的務實治理,也有荀悅式的理想反思。這些多樣的選擇共同構成了亂世中的生存圖景,也為後世提供了豐富的曆史鏡鑒。

在今天看來,建安十年的曆史價值不僅在於記錄了一段政權更迭的過程,更在於它揭示了權力運作的底層邏輯:軍事勝利可以奪取政權,但唯有贏得人心才能鞏固政權;強硬手段可以壓製反抗,但唯有製度建設才能實現長治久安。這種亂世中的治理智慧,對現代國家的危機應對與社會治理,仍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快穿:笨蛋美人拯救世界 快穿之哼!糯糯才不是孟婆家的呢 奧特:我靠模擬成就至高 重生65,靠打獵,我把妻女寵上了天 星海於你 櫻盛時分 快穿攻略:點滿男主的撒嬌技 空間係統穿七零,肥妻暴瘦暴富樣樣行 哈利波特之薩滿巫師也是巫師 敲骨吸髓?重生另選家人寵我如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