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孝獻皇帝辛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380章 孝獻皇帝辛(1 / 1)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壬辰年)

春天,正月,曹操回到鄴城。漢獻帝下詔,準許曹操朝拜時司儀不直呼其名,入朝時不用小步快走,還可以佩劍穿鞋上殿,待遇如同當年的蕭何。

曹操西征的時候,河間百姓田銀、蘇伯造反,還煽動幽州、冀州的人響應。五官中郎將曹丕想親自去征討,功曹常林說:“北方的官吏和百姓,喜歡安定,厭惡戰亂,接受教化已經很久了,大多數人都安分守己。田銀、蘇伯就像一群聚集的牛羊,成不了大氣候。現在咱們大軍遠在西邊,外麵又有強敵,將軍您身負鎮守天下的重任,如果輕易遠行征討,就算取勝了也不算有本事。”於是曹丕派將軍賈信去討伐,很快就把叛軍消滅了。剩下一千多賊寇請求投降,參與商議的人都說:“曹公向來有規定,被包圍後才投降的人不能赦免。”程昱卻說:“這是戰亂時期定下的臨時策略。如今天下基本平定,就不該再殺他們;就算要殺,也應該先請示曹公。”其他人都說:“軍事行動講究臨機專斷,不用請示。”程昱說:“所謂臨機專斷,是指遇到突發緊急情況。現在這些賊寇已經被賈信控製住了,所以我不希望將軍您這麼做。”曹丕說:“說得對。”隨即向曹操彙報,曹操果然沒有誅殺這些投降的人。後來曹操得知是程昱出的主意,非常高興,說:“你不光精通軍事謀略,還善於處理彆人父子之間的關係。”按照慣例,上報擊敗賊寇的文書,會把斬殺和俘虜的人數誇大十倍。但國淵上報斬獲的首級數量時,都是如實彙報,曹操問他原因,國淵說:“征討外部的敵人,誇大斬殺和俘虜的數量,是為了宣揚戰功,震懾百姓。但河間在咱們自己的領地內,田銀等人叛逆,雖然平叛有功,我卻覺得這樣的事很恥辱,不應該虛報。”曹操聽了十分高興。

夏天,五月癸未日,朝廷誅殺了衛尉馬騰,並滅了他的三族。

六月庚寅日的最後一天,發生了日食。秋天,七月,出現螟災。

馬超等人的殘餘勢力駐紮在藍田,被夏侯淵擊敗平定。

鄜縣的賊寇梁興侵擾馮翊,各縣的百姓都很害怕,紛紛把治所遷到郡城附近。有人提議應該轉移到險要的地方防守。左馮翊鄭渾說:“梁興他們已經被打散,逃竄到山穀裡,雖然還有些追隨者,但大多是被脅迫的。現在應該廣開投降的門路,宣揚咱們的威望和信譽。要是躲在險要之地自保,這是示弱的表現。”於是他召集官吏和百姓,修築城牆,做好防禦準備,還招募百姓追擊賊寇,規定繳獲的財物和救回的婦女,十分之七獎賞給參與的百姓。百姓們很高興,都願意抓捕賊寇。那些賊寇中失去妻子兒女的人也都回來請求投降,鄭渾要求他們先交出搶來的其他婦女,然後才歸還他們的家人。這樣一來,賊寇之間開始互相搶奪,團夥逐漸離散。鄭渾又派有威望和信譽的官吏和百姓到山穀中去勸降,出來投降的人接連不斷。於是鄭渾讓各縣的長官各自回到原來的治所,安撫百姓。梁興等人害怕了,帶著殘餘的追隨者聚集到鄜城。曹操派夏侯淵協助鄭渾討伐,最終斬殺了梁興,其餘黨羽也都被平定。鄭渾是鄭泰的弟弟。

九月庚戌日,漢獻帝封皇子劉熙為濟陰王,劉懿為山陽王,劉邈為濟北王,劉敦為東海王。

當初,張紘因為秣陵山川地勢優越,勸說孫權把這裡作為治所;後來劉備東行經過秣陵,也勸孫權在這裡居住。孫權於是修建石頭城,把治所遷到秣陵,並把秣陵改名為建業。

呂蒙聽說曹操打算向東進兵,就勸孫權在濡須水口兩岸修築防禦塢堡。將領們都說:“咱們上岸就能攻擊敵人,打完洗洗腳就上船,要這塢堡有什麼用!”呂蒙說:“打仗有順利的時候,也有不順利的時候,不可能每次都勝利。要是突然遇到緊急情況,敵人的步兵和騎兵追過來,咱們連跑到水邊登船的時間都沒有,還能上船嗎?”孫權說:“說得對!”於是修建了濡須塢。

冬天,十月,曹操向東攻打孫權。董昭對曹操說:“從古到今,臣子匡扶天下,沒有誰能有您今天這樣大的功勞;有您這樣大功勞的人,也沒有長期處在臣子地位的。現在您以有缺德的行為為恥,樂於保持名節。然而處在大臣的高位,卻讓彆人因為大事對您產生懷疑,這確實不能不慎重考慮。”於是董昭與各位列侯、將領商議,認為丞相您應該進爵為國公,賜予九錫等特殊禮遇,來彰顯您的卓越功勳。荀彧卻認為:“曹公本來是興起義兵來匡扶朝廷、安定國家的,秉持著忠貞的誠意,保持著退讓的美德。君子應該用道德來愛護彆人,不應該這樣做。”曹操因此很不高興。等到攻打孫權的時候,曹操上表請求讓荀彧到譙縣慰勞軍隊,趁機就把荀彧留在了那裡,讓他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的身份,參與丞相府的軍事。曹操的軍隊向濡須進發,荀彧因為生病留在壽春,後來服毒自儘。荀彧品行端正,有智謀,喜歡推薦賢能之士,所以當時的人都很惋惜他的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臣司馬光說:孔子對於“仁”的評價標準是很高的,像子路、冉求、公西赤這樣的高徒,令尹子文、陳文子這樣的賢大夫,都夠不上“仁”,卻唯獨稱讚管仲的仁,難道不是因為他輔佐齊桓公,廣泛地救助了百姓嗎!齊桓公的行為如同豬狗一般,管仲卻不以為恥,反而輔佐他,他的誌向大概是認為沒有齊桓公就無法救助百姓。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百姓生靈塗炭,要不是有超世之才,根本無法拯救。那麼荀彧不輔佐曹操又該輔佐誰呢!齊桓公時期,周王室雖然衰落,但還不像建安初年那樣。建安初年,天下動蕩,沒有一寸土地、一個百姓是漢朝能掌控的。荀彧輔佐曹操興起大業,舉薦賢能,任用人才,訓練士兵,磨礪兵器,決斷時機,製定策略,四處征戰並取得勝利,於是曹操能由弱變強,化亂為治,擁有了天下十分之八的土地,他的功勞難道在管仲之後嗎!管仲沒有為子糾而死,荀彧卻為漢室而死,他的仁更在管仲之前啊!而杜牧竟然認為“荀彧勸曹操奪取兗州,就把他比作漢高祖、光武帝;官渡之戰時不讓曹操回許都,又把他比作楚漢相爭;等到事情成功後,卻想在漢朝邀取名聲,這就好比教人挖牆洞、開櫃子偷東西,自己卻不參與分贓,這能不算盜賊嗎?”我認為孔子說“文辭勝過質樸就會顯得虛浮”,凡是寫曆史的人記錄彆人的話,一定會加以潤色。那麼把曹操比作漢高祖、光武帝、楚漢,這是史官的文辭,難道都是荀彧親口說的嗎!因為這個就貶低荀彧,實在不是他的過錯啊。而且如果曹操稱帝,荀彧就是開國元勳,會得到和蕭何一樣的賞賜;荀彧不貪圖這個,卻寧願犧牲自己來邀取名聲,這符合人之常情嗎!

十二月,五諸侯星附近出現彗星。

劉備在葭萌關,龐統對劉備說:“現在咱們暗中挑選精兵,日夜兼程,直接襲擊成都。劉璋既沒什麼軍事才能,又向來沒有防備,大軍突然殺到,一下子就能平定,這是上策。楊懷、高沛是劉璋的名將,各自手握重兵,據守在關隘。聽說他們多次寫信勸劉璋,讓您回荊州。將軍您可以派人去通知他們,就說荊州有緊急情況,您要回去救援,並且讓軍隊整理行裝,做出要回去的樣子。這兩個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高興您離開,估計一定會輕裝騎馬前來拜見您,咱們就趁機抓住他們,奪取他們的軍隊,然後向成都進軍,這是中策。退回白帝城,和荊州聯合起來,再慢慢謀劃進取益州,這是下策。要是一直猶豫不決,就會陷入困境,不能再拖延了。”劉備覺得中策可行。等到曹操攻打孫權,孫權向劉備求救。劉備給劉璋寫信說:“孫氏和我本就唇齒相依,而且關羽兵力薄弱,現在我要是不去救援,曹操肯定會拿下荊州,接著就會侵犯益州邊界,這比張魯帶來的威脅嚴重多了。張魯不過是個隻求自保的賊寇,不值得憂慮。”於是劉備向劉璋請求增派一萬兵力以及物資糧草,劉璋隻答應給四千兵力,其他物資也都隻給一半。劉備趁機激怒手下眾人說:“我為了益州征討強敵,將士們辛苦勞累,劉璋卻囤積財物,吝嗇賞賜,怎麼能讓大家拚死作戰呢!”張鬆寫信給劉備和法正說:“現在大事眼看就要成功了,怎麼能放棄離開呢!”張鬆的哥哥廣漢太守張肅,害怕災禍牽連到自己,就告發了他們的密謀。於是劉璋抓捕並斬殺了張鬆,還下令各關隘的守將,以後不許再和劉備有書信往來。劉備大怒,召見劉璋的白水軍督楊懷、高沛,指責他們無禮,把他們殺了;然後整頓軍隊,直接到達關隘,收編了他們的部隊,進而占據了涪城。

評論

建安十七年是東漢末年政治格局劇烈變動的關鍵一年。這一年裡,曹操集團權勢達到新高度,孫劉聯盟暗流湧動,各方勢力的博弈與抉擇深刻影響了曆史走向,其中的政治智慧、人性掙紮與製度困境至今仍具啟示意義。

權力巔峰的試探:曹操的政治進階與爭議

正月,漢獻帝下詔允許曹操“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這一特權複刻了西漢蕭何的待遇,標誌著曹操在名義上已突破人臣極限。這一事件表麵是皇恩浩蕩,實則是曹操集團勢力擴張的必然結果,也是對漢室權威的進一步侵蝕。此時的曹操已非簡單的權臣,而是實際掌控天下的統治者,這套禮儀特權成為其邁向更高權力的墊腳石。

曹操集團內部的治理細節更值得玩味。河間民田銀、蘇伯叛亂時,曹丕在處理降卒問題上展現了政治成熟度。程昱的勸諫體現了亂世中的法治變通:“圍而後降者不赦”的舊法適用於戰亂初期的威懾需求,而天下漸定時則需轉向懷柔政策。這種“因時製宜”的治理智慧,既避免了激化內部矛盾,又維護了統治權威,曹操那句“善處人父子之間”的評價,實則暗含對政治分寸感的讚賞。

國淵如實上報戰功的舉動更具象征意義。在“破賊文書以一為十”的潛規則下,國淵堅持“河間在封域之內,銀等叛逆,雖克捷有功,淵竊恥之”的立場,展現了儒家士大夫的道德堅守。曹操對此“大悅”,既體現了他對誠實品質的認可,也暗含對內部治理規範化的需求——當政權從軍事擴張轉向穩定治理時,務實精神比虛誇戰功更有價值。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亂世中的治理樣本:鄭渾的平叛策略

在平定鄜賊梁興的過程中,左馮翊鄭渾展現了卓越的治理才能。麵對叛軍流竄、各縣恐慌的局麵,他拒絕了“移就險阻”的保守建議,轉而采取主動策略:一方麵“治城郭,為守備”穩固根基,另一方麵創新激勵機製,“募民逐賊,得其財物婦女,十以七賞”。這種將經濟激勵與軍事行動結合的方式,迅速調動了民眾積極性,實現了“全民皆兵”的平叛效果。

更具智慧的是鄭渾對降卒的處理策略:要求叛軍歸還劫掠的婦女才能贖回自己的妻子,這一舉措既打擊了叛軍的凝聚力,又通過倫理約束重建社會秩序。最終“轉相寇盜,黨與離散”的結果證明,柔性治理比單純軍事鎮壓更能解決深層次問題。鄭渾的成功揭示了亂世治理的核心邏輯:贏得民心比占據險地更重要,重建信任比消滅敵人更關鍵。

命運的十字路口:荀彧之死與道德困境

建安十七年最具悲劇色彩的事件,當屬荀彧之死。當董昭等人提議為曹操進爵國公、加九錫時,荀彧明確反對:“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這番話徹底激化了他與曹操的矛盾,最終在壽春“飲藥而卒”。

司馬光在評論中為荀彧辯護,駁斥了杜牧將其比作“教盜穴牆”的指責,指出荀彧輔佐曹操是“大濟生民”的無奈選擇。這一評價揭示了亂世知識分子的生存困境:在漢室衰微、天下大亂的背景下,荀彧不得不依靠曹操的力量實現“撥亂反正”的理想,卻最終在“忠漢”與“輔曹”的矛盾中走向毀滅。他的悲劇本質上是理想主義在現實權力麵前的破碎,是傳統士大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信念與亂世生存法則的激烈衝突。

荀彧之死標誌著曹操集團內部“擁漢派”的徹底失勢,為後來曹丕代漢鋪平了道路。這位曾為曹操舉薦賢才、製定戰略的核心謀士,最終用生命詮釋了儒家“以道事君,不可則止”的氣節,成為漢末亂世中堅守道義的精神象征。

割據勢力的布局:孫劉的戰略調整

與此同時,南方的孫權和劉備也在進行關鍵布局。孫權采納張紘建議,將治所從秣陵遷至建業今南京),並修建石頭城,奠定了南京作為六朝古都的基礎。這一遷都決策不僅是地理選擇,更是戰略轉型的標誌——從長江中遊防禦轉向下遊進取,為後來與曹魏長期對峙奠定了根基。

呂蒙力主修建的濡須塢,則體現了吳軍防禦理念的進步。在“上岸擊賊,洗足入船”的傳統思維下,呂蒙預見了防禦工事的戰略價值,這一舉措後來在抵禦曹操南侵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展現了東吳軍事思想的務實性。

劉備在葭萌關采納龐統“中計”,以荊州告急為由誘殺劉璋名將楊懷、高沛,正式拉開奪取益州的序幕。這一決策雖有背信棄義之嫌,卻符合亂世“成者為王”的生存邏輯。劉備集團從“借荊州”到“取益州”的轉變,標誌著其從依附性勢力向獨立割據政權的蛻變,為三國鼎立格局的形成埋下伏筆。

曆史的啟示:亂世中的生存邏輯

建安十七年的曆史事件集中展現了漢末亂世的核心特征:傳統秩序崩潰後,新舊價值觀念激烈碰撞,各方勢力在“生存”與“道義”之間艱難抉擇。曹操的權力擴張、荀彧的悲劇、鄭渾的治理智慧、孫劉的戰略布局,共同構成了一幅亂世生存圖景:

權力法則:在中央權威瓦解後,實力成為話語權的核心,曹操的“劍履上殿”與馬騰的“夷三族”形成鮮明對比,揭示了“弱肉強食”的殘酷現實。

治理轉型:從“圍而後降者不赦”到“廣開降路”,從虛報戰功到如實上報,體現了政權從軍事征服向穩定治理的轉型需求。

道德困境:荀彧之死反映了傳統倫理在亂世中的失效與堅守,展現了知識分子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痛苦掙紮。

戰略遠見:孫劉的遷都、築塢、奪益州等舉措,證明了戰略布局對割據政權生存的決定性作用。

這段曆史告訴我們:亂世不僅是權力的遊戲,更是文明的試煉。在秩序重建的過程中,既需要鄭渾式的務實治理,也需要荀彧式的道義堅守,更需要曹操、孫權、劉備們的戰略眼光。建安十七年的風雲變幻,不僅塑造了三國鼎立的雛形,更深刻影響了中國曆史的走向,成為後世理解亂世治理與人性抉擇的經典樣本。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你犯賤我發癲!真千金爆火娛樂圈 我靠,女主怎麼有追追啊 謀春 我媽是年代文早逝原配 歡迎來到神明的遊戲 從海灣風暴開始 覺醒十倍返利,我手撕極品親戚! 主母生存指南 引誘清冷權臣後 克係末日擺攤,邪神被我喂成萌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