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皇帝劉備覺得關羽被殺是奇恥大辱,打算出兵攻打孫權。翊軍將軍趙雲勸說道:“咱們真正的國賊是曹操,可不是孫權啊。要是咱們先滅了魏國,那孫權自然就會臣服。現在曹操雖然死了,可他兒子曹丕篡位當了皇帝,咱們應該順應大家的心意,早點圖謀關中地區,占據黃河、渭水的上遊,去討伐那些叛逆之徒。這樣一來,函穀關以東的忠義之士肯定會帶著糧食、騎著馬趕來迎接咱們的軍隊。咱們不該放下魏國不管,先去和吳國打仗。一旦和吳國交上兵,局勢就很難一下子解開,這可不是什麼上策。”好多大臣都跟著一起勸諫,可劉備壓根兒不聽。廣漢有個隱士叫秦宓,他說天時對伐吳肯定不利,就因為這話被關進大牢,後來才被赦免放出來。
當初,車騎將軍張飛,論雄壯威猛僅次於關羽。關羽對士兵很好,但對士大夫很傲慢;張飛敬重有學問的君子,卻不體恤手下的士兵。劉備經常告誡張飛:“你刑罰殺戮太過分了,還天天鞭打士兵,打完又把他們留在身邊,這可是給自己招來災禍的做法啊。”可張飛就是不改。劉備準備討伐孫權,張飛要率領一萬士兵從閬中到江州和大軍會合。出發前,張飛帳下的將領張達、範強把張飛殺了,帶著他的腦袋順著江水投奔孫權去了。劉備聽說張飛軍營的都督有奏表送來,就說:“唉,張飛死了!”
陳壽評論說:關羽和張飛,都稱得上是萬人敵,是當世的虎將。關羽報答曹操的恩情,張飛義釋嚴顏,都有國士的風範。不過關羽性格剛愎自用,還特彆自負;張飛脾氣暴躁,對手下又不施恩,他們因為這些短處而失敗,也是常理之中的事。
秋天七月,劉備親自率領各路大軍攻打孫權,孫權趕緊派使者來向劉備求和。南郡太守諸葛瑾給劉備寫信說:“陛下您覺得,關羽和先帝比起來,誰跟您更親?荊州的大小,和天下比起來,又怎麼樣?這倆仇人咱們都該恨,但誰先誰後得分清楚啊。要是您能想明白這些,做決定就容易得像翻手掌一樣。”劉備還是不聽。當時有人傳言說諸葛瑾另外派親信和劉備暗中聯係,孫權說:“我和子瑜諸葛瑾字子瑜),有生死不變的誓言,子瑜不會背叛我,就像我不會背叛子瑜一樣。”不過外麵的謠言還是傳得厲害,陸遜就上奏說諸葛瑾肯定不會做這種事,應該想辦法消除大家的疑慮。孫權回信說:“子瑜和我共事多年,恩情就像親兄弟一樣,我對他非常了解。他這個人,不符合道義的事不做,不符合道義的話不說。當年劉備派孔明到吳國,我曾經對子瑜說:‘你和孔明是親兄弟,而且弟弟跟著哥哥,從道義上來說是順理成章的,你為啥不把孔明留下呢?要是孔明願意留下跟著你,我就寫信給劉備解釋,這事就看他個人意願了。’子瑜回答我說:‘我弟弟孔明已經投靠了彆人,既然已經投身於他,定下名分,從道義上就不能有二心。我弟弟不留下,就像我不會去投靠劉備一樣。’他這話足以表明他的神明之心,現在怎麼可能做出那種事呢!之前收到那些說他壞話的文書,我馬上封好給子瑜看了,還親手寫了信給他。我和子瑜可以說是神交,不是外麵的流言能離間的。我知道你對我一片心意,就把你上奏的表章封好給子瑜看,讓他知道你的意思。”劉備派將軍吳班、馮習在巫縣打敗了孫權的將領李異、劉阿等人,接著進軍到秭歸,兵力有四萬多人,武陵的少數民族部落都派使者來請求派兵相助。孫權任命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授予符節,統領將軍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於丹、孫桓等五萬人抵抗劉備。
曹丕的弟弟鄢陵侯曹彰、宛侯曹據、魯陽侯曹宇、譙侯曹林、讚侯曹兗、襄邑侯曹峻、弘農侯曹斡、壽春侯曹彪、曆城侯曹徽、平輿侯曹茂都被晉爵為公;安鄉侯曹植改封為鄄城侯。
魏國開始修建陵雲台。
當初,曹丕讓大臣們預測劉備會不會為了關羽去報複孫權,大家都議論說:“蜀國就是個小國,名將也就隻有關羽。關羽死了,軍隊也被打敗,國內肯定又擔憂又害怕,沒理由再出兵了。”隻有侍中劉曄說:“蜀國雖然地盤小又實力弱,但劉備一直想著靠武力來讓自己強大,肯定會動用兵力來顯示自己還有實力。而且關羽和劉備,從道義上說是君臣,恩情卻如同父子。關羽死了,劉備要是不能興兵報仇,從情義的始終來說,就不完整了。”八月,孫權派使者向曹丕稱臣,言辭非常謙卑,還奉上奏章,把於禁等人也送了回來。大臣們都紛紛祝賀,隻有劉曄說:“孫權無緣無故來投降,肯定是他內部出了緊急情況。之前孫權偷襲殺了關羽,劉備肯定會大舉興兵討伐他。孫權外麵有強敵,心裡不安,又怕咱們魏國趁機攻打他,所以才獻上土地求降。一來是為了讓咱們魏國不出兵,二來是想借助咱們魏國的援助,來壯大自己的聲勢,還能讓敵人產生疑慮。現在天下三分,咱們魏國占了十分之八的地盤。吳國和蜀國各自守著一個州,靠著山川險要,遇到危急情況就互相救援,這對他們小國來說是有利的。現在他們自己打起來了,這是上天要滅亡他們啊。咱們應該大舉興兵,直接渡江去偷襲吳國。蜀國在外麵攻打,咱們從內部偷襲,吳國不出一個月就得滅亡。吳國一亡,蜀國就孤立了,就算把吳國一半的地盤割給蜀國,蜀國也不可能長久存在,更何況要是蜀國得到吳國的外部領土,咱們得到吳國的內部領土呢!”曹丕說:“人家都稱臣投降了,咱們還去討伐,會讓天下那些想要來投降的人心裡犯嘀咕,不如先接受吳國的投降,再去偷襲蜀國的後方。”劉曄回答說:“蜀國離咱們遠,吳國離咱們近,而且他們要是聽說咱們攻打吳國,肯定會撤軍,咱們攔都攔不住。現在劉備已經被激怒,發兵攻打吳國,要是知道咱們也去攻打吳國,料到吳國必亡,肯定會高興地繼續進軍,和咱們爭搶著分割吳國的土地,肯定不會改變主意,壓下怒火去救吳國。”曹丕不聽,最終還是接受了吳國的投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於禁這時候頭發胡子全白了,麵容憔悴,見到曹丕,流著淚磕頭。曹丕用荀林父、孟明視的舊事安慰他,封他為安遠將軍,讓他往北到鄴城去拜謁曹操的高陵。曹丕還讓人在高陵的屋子裡畫上關羽戰勝、龐德憤怒、於禁投降的畫麵。於禁看到後,又羞愧又憤怒,最後生病死了。
司馬光評論說:於禁率領幾萬大軍,戰敗後不能以死殉國,反而投降了敵人,後來又回到魏國。魏文帝曹丕罷了他的官也行,殺了他也行,可卻在陵屋畫那樣的畫來羞辱他,這就不像個君主該做的事了!
評論
這段史料聚焦於三國時期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伐吳前後的曆史片段,濃縮了政治決策、人性弱點與戰略格局的多重矛盾,其中的教訓至今仍發人深省。
戰略迷失:情緒化決策的代價
劉備因關羽之死執意伐吳的決策,堪稱三國時期最具爭議的戰略失誤之一。趙雲的勸諫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核心問題——分不清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在當時天下三分的格局中,曹魏篡漢是蜀漢政權合法性的最大威脅,"國賊是曹操而非孫權"的定位本應是戰略核心。趙雲提出的"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的關中戰略,既符合"興複漢室"的政治綱領,又能占據地理優勢聯動關東義士,無疑是更具遠見的選擇。
但劉備的決策完全被情緒化主導,將個人恩怨置於國家戰略之上。這種偏執不僅體現在拒絕趙雲等群臣的理性諫言,更發展到對直言天時不利的秦宓采取監禁手段,暴露出權力巔峰者拒諫專斷的危險傾向。諸葛瑾的書信以"先帝與關羽孰親荊州與海內孰大"的對比詰問,直指劉備決策中的價值錯位,卻依然無法撼動其複仇執念,顯示出情緒化決策一旦形成,便會陷入自我強化的認知閉環。
性格悲劇:名將隕落的必然邏輯
關羽、張飛的接連殞命,堪稱"性格決定命運"的經典案例。陳壽的評語精準揭示了二人的致命缺陷:關羽"剛而自矜",雖有善待士卒的優點,卻因傲慢士大夫最終失去盟友支持,導致荊州之敗;張飛"暴而無恩",明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是取禍之道,卻堅持施暴不仁,最終死於部將之手。
值得深思的是,劉備作為君主雖能洞察二人弱點並加以告誡,卻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防範風險。張飛出征前的遇刺,暴露出蜀漢軍隊管理中紀律鬆弛與權力監督的缺失。而劉備聽聞張飛營都督上表時立刻斷定"飛死矣"的反應,既顯示出他對張飛積習難改的無奈,也暗含著對這種性格悲劇的某種預判,更反襯出其未能阻止悲劇發生的管理失職。
權謀博弈:信任與利益的平衡
孫權與諸葛瑾的君臣互信,在戰爭陰雲下成為一抹亮色。麵對"瑾彆遣親人與漢主相聞"的流言,孫權以"死生不易之誓"堅定表態,並通過回憶諸葛瑾拒絕挽留諸葛亮的往事,論證其"非道不行,非義不言"的品格,展現出識人之明與用人不疑的政治智慧。這種信任並非盲目,而是建立在"從事積年,恩如骨肉"的長期了解基礎上,為動蕩局勢中的東吳凝聚了內部力量。
相比之下,曹魏朝堂關於是否趁機伐吳的爭論,展現了另一種戰略思維。劉曄敏銳識破孫權稱臣的真實意圖——"卻中國之兵假中國之援",並提出"蜀攻其外,我襲其內"的滅吳大計,其分析堪稱精準。但曹丕以"人稱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來者心"為由拒絕,雖有維護信義之名,卻錯失了統一良機,反映出政治短視與戰略遠見的衝突。兩種決策路徑,也為後世留下了關於信義與利益如何平衡的永恒思考。
人性拷問:寬容與羞辱的帝王尺度
於禁的結局則聚焦於戰敗者的尊嚴問題。這位曾統帥數萬大軍的名將,因兵敗投降關羽而身敗名裂。曹丕先是以荀林父、孟明視的典故安慰,看似展現寬容;卻又暗中在高陵繪製其降服畫麵進行羞辱,最終導致於禁"慚恚發病死"。司馬光尖銳批評這種做法"斯為不君矣",直指其違背了君主應有的度量。
這一事件揭示出權力對人性的異化:曹丕完全可以依法處置於禁廢之或殺之),卻選擇了精神折磨的羞辱方式,既暴露了帝王心胸的狹隘,也反映出封建時代"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殘酷邏輯。於禁的悲劇,不僅是個人氣節的汙點,更是專製權力下個體尊嚴被隨意踐踏的縮影。
曆史啟示:理性決策的永恒價值
這段曆史的多重悲劇,歸根結底源於理性的缺失:劉備因情感壓倒理智而開啟錯誤戰爭,關羽、張飛因性格缺陷而自招禍患,曹丕因短視而錯失良機。反觀其中的閃光點——趙雲的戰略清醒、孫權的用人不疑、劉曄的局勢洞察,則無不體現著理性思維的價值。
在權力與情感交織的決策場域中,保持清醒的戰略判斷、克製個人情緒的乾擾、尊重客觀規律的作用,始終是穿越曆史迷霧的重要指南。這段圍繞夷陵之戰展開的曆史片段,也因此超越了具體的時代局限,成為映照人性弱點與理性光輝的永恒鏡鑒。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