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 > 第408章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

第408章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1 / 1)

魏紀三,從公元228年戊申年)到公元230年庚戌年),共三年。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戊申年)

太和二年正月,司馬懿攻打新城,才十六天就把城拿下,還斬殺了孟達。申儀在魏興待了老久,擅自假托朝廷命令刻印,隨意封官。司馬懿把他召來抓了,帶回洛陽。

當初,征西將軍夏侯淵的兒子夏侯楙娶了太祖的女兒清河公主,文帝從小就和他關係好,即位後,就讓夏侯楙當安西將軍,都督關中,鎮守長安,接替夏侯淵的位置。諸葛亮打算進攻魏國,和手下人商量。丞相司馬魏延說:“聽說夏侯楙是皇上的女婿,膽小還沒謀略。現在給我五千精兵,再帶五千人背糧草,直接從褒中出發,沿著秦嶺往東,到子午穀後向北走,不出十天就能到長安。夏侯楙聽說我突然殺到,肯定棄城逃跑。長安城裡就剩禦史和京兆太守了。橫門的糧倉以及百姓散存的糧食,足夠我們吃的。等東邊魏軍集結,還得二十來天,而您從斜穀趕來,也能到了。這樣,一下子就能拿下鹹陽以西。”諸葛亮覺得這計策太冒險,不如穩穩當當地走大路,就能平定隴右,十拿九穩還沒風險,所以沒采納魏延的計策。

諸葛亮宣稱要從斜穀道攻取郿縣,派鎮東將軍趙雲、楊武將軍鄧芝當疑軍,占據箕穀。皇帝派曹真都督關右各路軍隊。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攻打祁山,軍隊陣容整齊,號令嚴明。一開始,魏國因為蜀漢昭烈帝劉備死了,這幾年蜀漢沒啥動靜,所以壓根沒防備。突然聽說諸葛亮出兵,朝廷和民間都嚇壞了。這時候,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背叛魏國響應諸葛亮,關中地區震動,大臣們都不知道咋辦。皇帝說:“諸葛亮向來倚仗山川險要固守,現在他自己送上門來,正好符合兵書裡‘引敵人前來’的戰術,肯定能打敗他。”於是集結了步兵、騎兵共五萬人,派右將軍張合統領,往西去抵擋諸葛亮。丁未日,皇帝前往長安。

當初,越巂太守馬謖才能出眾,喜歡談論軍事謀略,諸葛亮特彆看重他。蜀漢昭烈帝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說:“馬謖這人說話浮誇,不切實際,不能委以重任,你可得看清楚!”諸葛亮卻不這麼想,讓馬謖當參軍,每次見麵談論,都從白天聊到晚上。等出兵祁山的時候,諸葛亮沒讓魏延、吳懿等老將當先鋒,而是讓馬謖率領各軍在前,和張合在街亭交戰。馬謖不按諸葛亮的部署來,瞎指揮,放棄水源上山紮營,不在山下守城。張合切斷了他們的取水道路,然後發起攻擊,把馬謖打得大敗,士兵們四處逃散。諸葛亮前進沒了據點,隻好帶著西縣一千多戶人家退回漢中。諸葛亮把馬謖關進監獄,殺了他。諸葛亮親自去祭奠,還為他流淚,照顧馬謖的遺孤,就像平時一樣關懷。蔣琬對諸葛亮說:“以前楚國殺了得臣,晉文公高興得不行。如今天下還沒平定就殺了有智謀的人,不可惜嗎?”諸葛亮流著淚說:“孫武能在天下打勝仗,就是因為執法嚴明。當年揚乾擾亂軍法,魏絳殺了他的仆人。如今天下分裂,戰爭才剛開始,如果不執行軍法,還怎麼討伐敵人呢!”

馬謖還沒戰敗的時候,裨將軍巴西人王平多次勸馬謖,馬謖不聽。戰敗後,大家都四散而逃,隻有王平帶領的一千人敲著鼓堅守,張合懷疑有伏兵,沒敢逼近。於是王平慢慢收攏各營逃散的士兵,帶著將士們回來了。諸葛亮殺了馬謖和將軍李盛,剝奪了將軍黃襲等人的兵權,王平卻被特彆提拔,加官為參軍,統領五部兵馬並兼管軍營事務,升為討寇將軍,封亭侯。諸葛亮上疏請求將自己降職三級,後主劉禪讓諸葛亮擔任右將軍,代理丞相事務。這時候,趙雲、鄧芝的軍隊在箕穀也戰敗了,趙雲收攏士兵堅守,所以損失不大,趙雲也因此被貶為鎮軍將軍。諸葛亮問鄧芝:“街亭兵敗,兵將們都各自逃命,箕穀兵敗,兵將卻沒失散,為啥呢?”鄧芝說:“趙雲親自斷後,軍用物資和各種雜物都沒丟棄,所以兵將們不會失散。”趙雲還有剩餘的軍資絹帛,諸葛亮讓分發給將士,趙雲說:“打仗沒打贏,還有啥可賞賜的!這些東西都放進赤岸庫,等十月再作為冬季賞賜吧。”諸葛亮覺得他做得特彆好。

有人勸諸葛亮再發兵,諸葛亮說:“我們在祁山、箕穀的軍隊都比敵人多,卻沒打敗敵人,反而被敵人打敗,問題不在兵少,而在我一個人。現在我打算減少兵員、精簡將領,嚴明賞罰、反思過錯,研究將來如何靈活應變。如果做不到這些,就算兵再多又有啥用!從今往後,大家隻要一心為國,多指出我的不足,那大事就能成功,敵人就能被消滅,功勞很快就能到手。”於是,諸葛亮考核有功勞的人,選拔壯烈之士,承認過錯責備自己,把失誤向國內公開,操練軍隊、講習軍事,為以後做準備。經過這番整治,士兵訓練有素,老百姓都忘了之前的失敗。諸葛亮出兵祁山的時候,天水參軍薑維向諸葛亮投降。諸葛亮欣賞薑維的膽識和智慧,征召他為倉曹掾,讓他掌管軍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曹真去征討安定等三郡,都平定了。曹真覺得諸葛亮在祁山受挫後,下次肯定會從陳倉出兵,就派將軍郝昭等人守陳倉,修繕城池。

夏四月丁酉日,皇帝回到洛陽。

皇帝任命燕國人徐邈為涼州刺史。徐邈鼓勵百姓務農存糧,興辦學校,申明教化,提拔好人,罷黜壞人。和羌、胡等少數民族打交道,小過錯不追究;要是犯了大罪,先告訴他們的部落首領,讓他們知道誰該判死刑,然後再斬首示眾。因此,大家都信服他的威嚴和信用,涼州境內安定太平。五月,發生大旱。

吳王讓鄱陽太守周魴秘密尋找山中有名氣、北方又知曉的舊族首領,讓他們去騙揚州牧曹休。周魴說:“那些普通的小首領,靠不住,事情可能會泄露,引不來曹休。請讓我的親信帶著書信去引誘曹休,就說我被責備害怕被殺,想帶著鄱陽郡投降北方,請求派兵接應。”吳王答應了。當時經常有郎官到周魴那詢問各種事情,周魴就到郡府門前,剃掉頭發謝罪。曹休聽說這事,率領十萬步兵、騎兵向皖城進發,來接應周魴。皇帝又派司馬懿向江陵,賈逵向東關,三路一起進軍。

秋八月,吳王到了皖城,任命陸遜為大都督,授予黃鉞,還親自拿著馬鞭接見他。任命朱桓、全琮為左右都督,各率領三萬人攻打曹休。曹休發現自己被騙了,但仗著人多,還是想和吳軍交戰。朱桓對吳王說:“曹休本來是靠親戚關係才被任用,不是有勇有謀的名將。這次交戰他必敗,敗了肯定逃跑,逃跑肯定會經過夾石、掛車這兩條路。這兩條路都很險要,如果用一萬兵力堵住道路,他們就一個都跑不了,曹休也能被活捉。我請求帶領我的部隊去截斷他的退路,如果托陛下的神威,能抓住曹休立功,就可以乘勝長驅直入,進取壽春,占領淮南,進而謀劃許昌、洛陽,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不能錯過啊!”吳王問陸遜的意見,陸遜覺得不行,就沒這麼做。

尚書蔣濟上疏說:“曹休深入敵境,和孫權的精兵對峙,而朱然等人在長江上遊,能趁機攻擊曹休的後路,我看不到這有啥好處。”前將軍滿寵上疏說:“曹休雖然明白果敢,但很少親自帶兵打仗。現在他走的這條路,背靠湖泊,旁邊是長江,前進容易後退難,這可是兵家所說的‘絓地’。如果他進入沒有堅固防守的地方,我很擔心!”滿寵的奏表還沒得到回複,曹休就和陸遜在石亭交戰了。陸遜親自率領中路軍,讓朱桓、全琮為左右翼,三路一起進攻,衝擊曹休的伏兵,把他們趕走,一路追擊,一直追到夾石,斬殺、俘虜一萬多人,繳獲牛馬騾驢等拉的車一萬多輛,軍用物資和器械幾乎全被繳獲。

評論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是三國時期軍事與政治格局劇烈變動的一年,這一年發生的新城之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石亭之戰等事件,不僅深刻影響了魏蜀吳三方的力量對比,更留下了諸多值得後世深思的曆史教訓。透過這些事件,我們能看到戰略決策、人才任用、製度執行等因素對曆史走向的關鍵作用。

新城之戰:司馬懿的決斷與曹魏的集權鞏固

正月,司馬懿僅用十六天便攻破新城斬殺孟達,展現了其卓越的軍事決斷力與執行力。孟達作為反複無常的降將,占據新城試圖割據,而司馬懿在接到情報後迅速出兵,以閃電戰終結叛亂,避免了曹魏西南邊境的長期動蕩。這一戰役體現了快速反應在軍事行動中的關鍵價值——在信息傳遞不暢的古代,司馬懿的果斷出擊打破了孟達“待吳蜀援軍”的幻想,也鞏固了曹魏對荊州北部的控製。

與此同時,司馬懿逮捕擅自刻印授官的魏興太守申儀,將其押回洛陽,這一行動則超越了單純的軍事範疇。申儀長期在地方專權,本質上是東漢末年以來“地方割據慣性”的殘留。司馬懿的處置不僅削弱了地方勢力,更強化了中央集權,為曹魏後續穩定西北邊境奠定了政治基礎。這一事件揭示了亂世中“削藩”與“集權”的必然性,隻有打破地方勢力的盤根錯節,才能形成統一的國家力量。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理想與現實的碰撞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蜀漢政權試圖扭轉戰略劣勢的關鍵行動,卻因一係列決策失誤功敗垂成,成為三國軍事史上的經典案例。

魏延提出的“子午穀奇謀”展現了軍事冒險主義的可能性——以五千精兵奇襲長安,利用夏侯楙的怯懦實現戰略突破。但諸葛亮選擇“安從坦道,平取隴右”的穩健路線,這一決策反映了兩種軍事思想的對立:魏延的“險中求勝”與諸葛亮的“十全必克”。從結果看,諸葛亮的保守雖避免了奇謀失敗的風險,卻也錯失了北伐初期最有利的戰機。這提醒我們:戰略決策需要在風險與收益間找到平衡,過度保守可能錯失機遇,而盲目冒險則可能滿盤皆輸。

街亭之戰的失敗是第一次北伐的轉折點,其核心問題在於人才任用的失誤。諸葛亮無視劉備“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臨終告誡,破格提拔馬謖為先鋒,最終導致關鍵據點失守。馬謖的失敗並非偶然——他“違亮節度,舍水上山”的操作,暴露了理論脫離實際的“紙上談兵”缺陷;而諸葛亮“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的賞識,則反映了領導者可能陷入的“偏好陷阱”。這一事件深刻證明:人才選拔必須以實踐能力為核心,而非僅憑言辭或個人喜好,領導者更需警惕對“心腹”的過度信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值得肯定的是,諸葛亮在戰敗後的處理展現了成熟的治理智慧。他堅持“孫武所以能製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的原則,依法誅殺馬謖以正軍法;同時“自貶三等”承擔領導責任,公開檢討失誤以凝聚人心;更通過提拔王平在街亭之戰中鳴鼓守營的裨將軍)、褒獎趙雲箕穀退兵時“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等舉措,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這種“賞罰分明、勇於擔責”的態度,使蜀漢在大敗後未致崩潰,為後續北伐保留了力量。這揭示了製度權威與領導者擔當在組織恢複中的重要性。

石亭之戰:孫吳的誘敵深入與曹魏的戰略誤判

八月的石亭之戰是孫吳對曹魏的一次經典伏擊戰,展現了誘敵深入戰術的巨大威力。周魴通過“下發謝罪”的苦肉計騙取曹休信任,陸遜以優勢兵力三路夾擊,最終“斬獲萬餘,軍資器械略儘”,成為三國時期南方政權對北方的一次重大勝利。

曹休的失敗反映了驕傲輕敵與戰略誤判的致命性。他無視蔣濟“與權精兵對,而朱然等在上流,乘休後”的警告,忽視滿寵“背湖旁江,易進難退”的提醒,僅憑“恃其眾”便貿然深入,最終陷入絕地。這印證了軍事史上的永恒真理:輕視對手、忽視地形與後勤的將領,終將被戰場規律懲罰。

陸遜拒絕朱桓“乘勝進取壽春,割有淮南”的建議,則體現了務實的戰略克製。儘管戰役大勝,但孫吳並未具備徹底突破曹魏防線的實力,見好就收反而能鞏固勝利成果。這種“勝利後保持冷靜”的理性,值得後世借鑒。

曆史啟示:製度、人才與戰略的永恒命題

太和二年的係列事件,為後世留下了多維度的曆史啟示:在製度層麵,司馬懿治申儀、諸葛亮斬馬謖,都彰顯了“法治高於人治”的治理原則,隻有維護製度權威,才能保證組織的穩定運行;在人才層麵,無論是夏侯楙的庸碌、馬謖的紙上談兵,還是王平的臨危不亂、趙雲的嚴謹持重,都證明了“識人善用”是領導者的核心能力;在戰略層麵,諸葛亮的保守與曹休的冒進形成鮮明對比,揭示了“審時度勢、攻守平衡”的戰略智慧。

這些發生在近1800年前的事件,至今仍在提醒我們:曆史的本質是人的決策史,而決定決策質量的,永遠是對現實的清醒認知、對規律的尊重以及對自我的約束。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一拳轟穿避難所 大秦:開局救始皇,手握人皇幡鎮天下 嬌嬌小撩精太軟,糙漢頂不住了 快穿:禁欲教官掐腰陪我玩轉三界 靈未央 鬥羅:收徒成神從截胡朱竹清開始 冒充太傅寡嫂後,他硬要兼祧兩房 攻略男配的正確方法 封界 靈墨踏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