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 > 第409章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

第409章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1 / 1)

一開始,曹休上表請求深入敵境接應周魴,皇帝命令賈逵帶兵向東和曹休會合。賈逵說:“敵人在東關沒設防,肯定把兵力都集中在皖城了,曹休深入敵境和敵人交戰,肯定得敗。”於是他安排各位將領,水陸並進,走了二百裡,抓到幾個吳國人,得知曹休戰敗,吳國派兵截斷了夾石。將領們都不知道咋辦,有人想等後續部隊。賈逵說:“曹休在外麵戰敗,退路又被截斷,前進沒法打仗,後退又回不來,生死關頭,等不了一整天了。敵人就是覺得我們沒有後援,才敢這樣。現在我們趕緊前進,出其不意,這就是先下手為強,能嚇住他們,敵人看到我們的軍隊肯定會逃跑。要是等後續部隊,敵人就把險要之地都截斷了,那時兵再多也沒用!”於是他日夜兼程進軍,還多設旗幟、敲鼓製造疑兵。吳國人看到賈逵的軍隊,嚇得趕緊跑了,曹休這才得以返回。賈逵占據夾石,給曹休提供兵糧,曹休的軍隊這才振作起來。當初,賈逵和曹休關係不咋地,可曹休這次戰敗,全靠賈逵才逃過一劫。

九月乙酉日,皇帝封皇子曹穆為繁陽王。

長平壯侯曹休上書向皇帝請罪,皇帝因為他是宗室成員,就沒追究。曹休又羞又氣,背上長了毒瘡,庚子日,死了。皇帝讓滿寵都督揚州,接替曹休的位置。

護烏桓校尉田豫攻打鮮卑的鬱築鞬,鬱築鞬的嶽父軻比能來救他,帶著三萬騎兵把田豫圍困在馬城。上穀太守閻誌,是閻柔的弟弟,一直被鮮卑人信任,他去勸解,鮮卑人才撤圍離開。

冬天十一月,蘭陵成侯王朗去世。

蜀漢的諸葛亮聽說曹休戰敗,魏國軍隊向東調動,關中地區兵力空虛,就想出兵攻打魏國,可大臣們大多持懷疑態度。諸葛亮給後主劉禪上書說:“先帝一直憂慮蜀漢和曹魏不能同時存在,帝王大業不能偏安一方,所以把討伐曹魏的重任托付給我。以先帝的英明,衡量我的才能,肯定知道我去討伐敵人,是能力不足而敵人強大。但不討伐敵人,帝王大業也會滅亡,與其坐著等死,還不如主動出擊呢!所以先帝才毫無疑慮地把這事托付給我。我接受命令那天起,睡覺都睡不安穩,吃飯也吃不出滋味,想著要北伐,就先得平定南方,所以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荒無人煙的地方。我不是不珍惜自己,隻是覺得帝王大業不能隻在蜀地偏安,所以冒著艱難危險來遵從先帝的遺願,可有人卻覺得這不是好辦法。現在敵人剛在西邊疲憊不堪,又在東邊忙活,兵法上說要趁敵人疲勞的時候進攻,這正是進軍的好時機啊。我把事情詳細陳述如下:

漢高祖劉邦英明可比日月,謀臣們也智謀深遠,可還是曆經艱險,受過重傷,才轉危為安。如今陛下您比不上漢高祖,謀臣也不如張良、陳平,卻想著用長遠的計策取勝,安穩地平定天下,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點。劉繇、王朗各自占據州郡,談論安定天下的計策,動不動就引用聖人的話,可心裡滿是疑慮,麵對困難束手無策,今年不打仗,明年不出征,結果讓孫策勢力坐大,吞並了江東,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點。曹操的智謀計策遠超常人,用兵就像孫武、吳起一樣厲害,可他也曾在南陽被困,在烏巢遇險,在祁連遭難,在黎陽受逼,差點在伯山失敗,還差點死在潼關,這之後才勉強穩定了一時的局麵。何況我才能薄弱,卻想不冒風險就平定天下,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點。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沒成功,四次越過巢湖也沒成功,重用李服,李服卻想謀害他,托付夏侯淵,夏侯淵卻戰敗身亡。先帝每次都說曹操很有才能,他尚且有這些失誤,何況我能力有限,怎麼能保證一定勝利呢?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點。自從我到漢中,這才一年時間,就損失了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將領,以及曲長、屯將七十多人,還有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等一千多人,這些可都是幾十年來從各地聚集的精銳,不是一個州能有的。要是再過幾年,恐怕要損失三分之二,那還怎麼對付敵人呢?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點。現在百姓窮困,士兵疲憊,可戰事卻不能停止。戰事不停,那不管是防守還是進攻,耗費的人力物力都是一樣的,與其不行動,不如趁著現在敵人疲憊去謀劃一下,想憑借一個州的力量和敵人長久對峙,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點。事情的發展很難預料啊,以前先帝在楚地戰敗,那時候曹操拍手稱快,以為天下大局已定。可後來先帝東邊聯合吳、越,西邊取得巴、蜀,出兵北伐,殺了夏侯淵,這是曹操失算,而蜀漢的大業眼看就要成功了。但之後吳國違背盟約,關羽戰敗身亡,先帝在秭歸失利,曹丕又稱帝。凡事都是這樣,很難預料到結果。我隻能竭儘全力,死而後已,至於事情的成敗得失,不是我能預先看清楚的。”

十二月,諸葛亮帶兵出散關,包圍了陳倉,可陳倉早有防備,諸葛亮攻不下來。諸葛亮讓郝昭的同鄉靳詳在城外遠遠地勸郝昭投降,郝昭在城樓上回應說:“魏國的法律,你是清楚的;我的為人,你也了解。我深受國家的大恩,家族責任重大,你沒什麼可說的,我隻有拚死守城。你回去告訴諸葛亮,讓他儘管來攻。”靳詳把郝昭的話告訴諸葛亮,諸葛亮又讓靳詳再去勸郝昭,說“你兵力敵不過我們,彆白白送死。”郝昭對靳詳說:“之前話都已經說死了,我認識你,可箭可不認識你。”靳詳隻好離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諸葛亮覺得自己有數萬大軍,而郝昭隻有一千多士兵,又估計魏國的東邊援軍一時半會兒到不了,就進兵攻打郝昭。他架起雲梯、衝車攻城。郝昭就用火箭射向雲梯,雲梯著火,上麵的人都被燒死了。郝昭又用繩子拴著石磨去砸衝車,衝車被砸壞。諸葛亮又造了百尺高的井闌,用來向城中射箭,還用土塊填護城河,想直接攀城。郝昭就在城裡又築了一道內牆。諸葛亮又挖地道,想從城裡突出來,郝昭就在城裡橫向挖地道截斷。雙方日夜攻守對抗了二十多天,曹真派將軍費耀等人來救援。皇帝把張合從方城召來,讓他去攻打諸葛亮。皇帝親自到河南城,擺酒為張合送行,問張合:“等將軍趕到,諸葛亮會不會已經拿下陳倉了?”張合知道諸葛亮深入敵境,糧草供應困難,掰著指頭算了算說:“等我趕到,諸葛亮估計已經撤走了。”張合日夜趕路,還沒到,諸葛亮就因為糧草耗儘,撤軍了。將軍王雙追擊,諸葛亮回頭把王雙殺了。皇帝下詔賜給郝昭關內侯的爵位。

當初,公孫康去世,他的兒子公孫晃、公孫淵都還小,下屬們就擁立他的弟弟公孫恭。公孫恭懦弱無能,治理不好國家,公孫淵長大後,就脅迫公孫恭,奪取了他的位置,還上書向朝廷說明情況。侍中劉曄說:“公孫氏從漢朝起就被任用,世代承襲官職,他們那地方,水路靠海,陸路依山,對外勾結胡人,地處偏遠,很難控製。而且他們掌權時間久了,如果現在不除掉,以後肯定會有禍患。要是等他們懷有二心,擁兵自重了再去討伐,就難辦了。不如趁他剛掌權,內部有黨羽也有仇人,出其不意,派兵壓境,再懸賞招募,不用大動乾戈就能平定。”皇帝沒聽他的,封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

吳王任命揚州牧呂範為大司馬,還沒來得及授印,呂範就去世了。當初,孫策讓呂範掌管財務,那時候吳王孫權還年輕,私下裡有什麼需求,呂範總是向孫策彙報,不敢擅自答應,當時孫權還因此埋怨他。孫權當陽羨長的時候,有私自挪用財物的情況,孫策有時會核查,功曹周穀就替孫權在賬本上做手腳,讓他不被責備,孫權當時還挺高興。等孫權掌權後,因為呂範忠誠,就非常信任他,而覺得周穀能在賬本上作假欺騙,就不再任用他。

評論

這段史料濃縮了三國中後期魏、蜀、吳及周邊勢力的關鍵軍政事件,展現了權力博弈中的戰略決策、人性博弈與曆史偶然性,其中諸多細節至今仍具啟示意義。

軍事博弈中的戰略遠見與危機應對

曹休兵敗與賈逵救援的事件,堪稱危機決策的經典案例。曹休作為曹魏宗室重臣,因急於立功而輕信周魴偽降,孤軍深入皖地,陷入吳軍重圍。賈逵的預判與行動則凸顯了卓越軍事家的素養:他精準識破吳軍“集中兵力於皖、斷夾石要道”的戰略意圖,在諸將猶豫之際,以“先人奪其心”的果斷決策,晝夜兼程設疑兵逼退吳軍,不僅解救曹休於絕境,更以兵糧接濟穩定潰軍。這一事件揭示了軍事決策的核心原則——戰機瞬息萬變,遲疑則全局皆輸,同時也打破了“私人恩怨淩駕於軍國大事”的偏見,賈逵與曹休素來不和卻能臨危相救,展現了職業軍人的底線操守。

反觀曹休的結局,其“慚憤疽發而卒”的悲劇,折射出曹魏宗室將領的壓力與局限。作為“千裡駒”的曹休,在石亭之戰中因驕傲輕敵導致慘敗,雖獲魏明帝“宗室不問”的寬宥,卻無法承受自我期許與現實落差的精神打擊。這種“慚憤而亡”的結局,既反映了古代將領對榮譽的極致重視,也暴露了曹魏宗室軍事集團後期的脆弱性——依賴身份而非能力的權力結構,終將在殘酷戰爭中暴露短板。

諸葛亮《後出師表》的戰略困境與理想主義光芒

諸葛亮在曹休兵敗後上書北伐即《後出師表》),不僅是一篇軍事檄文,更是一曲理想主義的悲歌。文中“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核心主張,直擊蜀漢政權的生存悖論——偏安一隅終將被曹魏蠶食,唯有主動出擊方能爭取生機。他以“坐而待亡,孰與伐之”的反問,駁斥了群臣的保守論調,展現出清醒的戰略眼光。

諸葛亮列舉的“六未解”,層層遞進剖析北伐必要性:從高帝創業的艱險,到劉繇、王朗因保守喪地的教訓;從曹操雖強仍屢陷危局的史實,到蜀漢精銳日漸凋零的現實危機。這些論證直指核心——蜀漢與曹魏的國力差距隻會隨時間擴大,北伐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無奈選擇。尤其“喪趙雲等七十餘將、千餘精銳”的痛陳,道儘人才凋零的緊迫感,為後世理解“鞠躬儘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提供了具象注腳。

陳倉之戰則印證了諸葛亮的困境與智慧。麵對郝昭千餘人堅守的陳倉城,諸葛亮雖用儘雲梯、衝車、井闌、地突等戰術,卻因“深入無穀”糧草不足)被迫撤軍,最終僅以斬殺追兵王雙小勝收尾。這場戰役凸顯了蜀漢的致命短板——國力有限、後勤艱難,難以支撐長期攻堅,也為諸葛亮北伐的悲壯結局埋下伏筆。而郝昭以千餘兵抵擋數萬蜀軍的戰績,成為“守城典範”,其“必死耳”的決絕與曹魏“科法嚴明”的製度保障密不可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權力更迭中的政治智慧與決策得失

同期的權力交接事件,展現了不同政權的治理邏輯。公孫淵脅奪叔父公孫恭之位後,曹魏內部出現“趁機征討”與“安撫承認”的分歧。劉曄的主張極具前瞻性——他看到遼東“水陸阻絕、外連胡夷”的地理特殊性,提出“趁其新立、以兵臨之”的preeptivestrike先發製人)策略,試圖避免日後“絕遠難製”的隱患。但魏明帝未采納,反而冊封公孫淵,這一決策為日後公孫淵叛魏聯吳埋下禍根,暴露了曹魏對邊疆控製力的局限性——鞭長莫及的地緣現實,使中央政權不得不對地方豪強妥協。

東吳的人事任免則體現了孫權的治國理念。呂範因“忠誠不私”獲封大司馬,而曾為孫權“欺瞞簿書”的周穀卻遭棄用,這種“賞罰分明、重忠誠輕投機”的用人邏輯,正是東吳能在三國鼎立中立足的重要原因。孫權對“規則意識”的重視,超越了個人私情,展現出成熟政治家的格局——政權長治久安,終究依賴製度與人心,而非短期利益交換。

民族關係與邊疆治理的早期實踐

田豫被軻比能三萬騎圍困於馬城的事件,揭示了曹魏邊疆治理的另一維度。上穀太守閻誌憑借“素為鮮卑所信”的個人威望成功解圍,這一案例證明:在中原政權與遊牧民族的博弈中,文化認同與人際信任有時比軍事威懾更有效。閻誌作為“烏桓校尉閻柔之弟”的身份,體現了曹魏“以胡製胡”的邊疆策略——通過任用熟悉遊牧文化的官員,建立跨民族溝通橋梁,降低治理成本。這種“柔性治理”思路,為後世處理民族關係提供了早期範本。

結語:曆史碎片中的永恒命題

這段史料雖短,卻涵蓋了戰爭、政治、民族、人性等多重維度。曹休的敗亡警示“驕傲與偏見的代價”,賈逵的救援詮釋“理性與擔當的價值”,諸葛亮的北伐彰顯“理想與現實的碰撞”,魏明帝與孫權的決策對比則揭示“治理智慧的差異”。這些曆史碎片拚接出的,不僅是三國中後期的權力圖譜,更是人類永恒麵臨的命題——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做決策?如何在困境中堅守信念?如何在利益糾葛中保持底線?答案或許就藏在這些跨越千年的曆史細節裡。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空間係統穿七零,肥妻暴瘦暴富樣樣行 哈利波特之薩滿巫師也是巫師 敲骨吸髓?重生另選家人寵我如寶 重生後撲到權臣懷裡哭,他紅溫了 朕,廢物皇帝,開局直升陸地神仙! 盜墓:滿級黎簇重回新手村 灼灼沉溺 於他懷中輕顫 不中了!八零禁欲新廠長是我前夫 一拳轟穿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