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 > 第411章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

第411章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1 / 1)

九月,吳王孫權把都城遷到建業,就用原來的府第,沒再擴建改造。他把太子孫登以及尚書等九卿留在武昌,讓上大將軍陸遜輔佐太子,並且掌管荊州以及豫章兩郡的事務,總領國家軍事。南陽人劉廙曾經寫過一篇《先刑後禮論》,同郡的謝景在陸遜麵前稱讚這篇文章,陸遜嗬斥謝景說:“禮比刑重要這事,老早就這樣了。劉廙就會用些小狡辯來歪曲先聖的教導。你如今侍奉太子,應該遵循仁義,宣揚美好的品德,如果是劉廙那種言論,就沒必要講了!”

太子給西陵都督步騭寫信,希望得到他的啟發教誨,步騭於是就把當時荊州地區的事務以及各位下屬官員的品行才能,一條條寫下來回複太子,還順便上疏勸勉說:“我聽說君主不用親自處理小事,讓各級官員各司其職就行,所以舜任命了九位賢人,自己不用費心思,不出朝堂天下就治理好了。所以賢能的人在哪,都能抵禦遠方的敵人,他們可是國家的寶貝,國家興衰就靠他們了。希望太子能重視這些,那天下就太幸運了!”

張紘回吳地接家人,結果路上生病去世了。臨死前,他給兒子張靖留下一封信,信裡說:“從古到今,那些治理國家和家族的人,都想推行德政,讓國家像盛世一樣興旺,可真正治理起來,大多不儘如人意。這不是因為沒有忠臣賢能的輔佐,而是君主不能克製自己的情感,不會用人啊。人的本性就是害怕困難,喜歡容易的事,喜歡和自己想法一樣的,討厭和自己意見不同的,這和治理國家的道理是相悖的。《左傳》裡說‘學好像登山一樣難,學壞像山崩一樣容易’,說的就是學好很難。君主繼承了幾代傳下來的基業,處在天然的權勢位置上,手握八種大權的威嚴,享受容易得到的讚同帶來的愉悅,不用借助彆人。但忠臣用的是難以被接受的辦法,說的是不順耳的話,他們和君主意見不合,不是很正常嘛!一旦君臣離心就會產生裂痕,奸巧之人就會趁機進讒言,君主被小忠小信迷惑,留戀私人感情,結果賢能和愚蠢的人混在一起,官員升降沒有秩序,這一切的根源,就是情感混亂啊。所以明智的君主明白這些,像饑渴時尋找食物一樣渴求賢才,接受勸諫不會厭煩,克製情感,減少欲望,按照大義割舍私情,這樣上麵就不會有偏袒錯誤的任命,下麵的人也不會有非分之想了!”吳王看了這封信,感動得流下眼淚。

冬天十月,魏國把平望觀改名叫聽訟觀。魏明帝常說:“刑獄,關係著天下人的性命。”每次判決重大案件,他常常到聽訟觀親自旁聽。當初,魏文侯的老師李悝寫了《法經》六篇,商鞅用它來輔佐秦國。蕭何製定《漢律》,增加到九篇,後來逐漸增加到六十篇。另外還有《令》三百多篇、《決事比》九百零六卷,這些律法隨著時代變遷有增有減,雜亂無章,後人又各自寫注釋,像馬融、鄭玄等十多家,一直到魏國還是這樣。要用的條文加起來有二萬六千二百七十二條,七百三十多萬字,看的人越來越頭疼。魏明帝於是下詔,隻采用鄭玄的注釋。尚書衛覬上奏說:“刑法,國家很看重,可民間私下卻不重視;獄吏,掌管著百姓的生死,可選拔任用他們的人卻不把他們當回事。國家政治的弊端,說不定就是從這兒來的。請設置專門研究法律的博士。”魏明帝同意了。又下詔讓司空陳群、散騎常侍劉邵等人簡化漢代法律,製定《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書官令》《軍中令》共一百八十多篇,相比原來的《正律》九篇有所增加,相比其他雜亂的律法條文則精簡了不少。

十一月,洛陽的宗廟建成,把高皇帝曹騰、太皇帝曹嵩、武皇帝曹操、文皇帝曹丕的牌位從鄴城迎來。

十二月,雍丘王曹植改封到東阿。

蜀漢丞相諸葛亮把丞相府和軍營遷到南山下的平原上,在沔陽修築漢城,在成固修築樂城。

評論

這段史料聚焦三國時期吳、魏、漢三方的政治舉措與思想交鋒,生動展現了亂世中統治者對治國之道的探索與實踐,其中蘊含的政治智慧與曆史教訓至今仍具啟示意義。

在吳國的權力布局與治國理念中,遷都建業“因故府,不複增改”的決策,既體現了務實節儉的執政風格,也暗含著對江東本土勢力的妥協與整合。陸遜輔佐太子時駁斥“先刑後禮論”,強調“禮長於刑”的儒家正統觀念,實則是在為東宮教育確立道德根基——在政權初穩階段,以仁義道德凝聚人心遠比單純依靠刑罰威懾更為重要。步騭給太子的回信則構建了“賢人政治”的理想圖景,“不下廟堂而天下治”的論述,揭示了古代官僚體係中“各司其職”的運行邏輯,而將賢人比作“國家之利器”,更凸顯了人才選拔對政權興衰的決定性作用。

張紘臨終遺書堪稱古代政治哲學的精華之作。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治政失敗的核心症結:“主不勝其情,弗能用耳”。人性中“憚難趨易、好同惡異”的弱點與治國所需的理性精神形成尖銳對立,“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的比喻深刻揭示了政治革新的艱難性。尤其對君主權力特性的剖析——“操八柄之威,甘易同之歡”卻難納“逆耳之言”,精準道破了權力異化的根源。而“抑情損欲,以義割恩”的勸誡,不僅是對吳主的警示,更是所有掌權者應恪守的政治倫理。吳主為之流涕的反應,既體現了遺書的震撼力,也反映出統治者對治道困境的共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魏國的法製改革展現了製度建設的理性自覺。魏文帝將監獄視為“天下之性命”,親自臨聽大獄的舉動,彰顯了對司法公正的重視。麵對漢律體係“錯糅無常”“卷帙浩繁”的弊端,通過確立鄭氏章句法定地位、設立律博士、刪訂新律等係列舉措,實現了法律體係的規範化與簡約化。衛覬關於“刑法貴重而私議輕賤,獄吏關命而選用卑下”的奏言,直擊司法實踐中的價值悖論——國家倚重法治卻輕視執法者,這種認知錯位正是司法腐敗的溫床。魏國的法製革新,為後世法律體係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範式,體現了亂世中製度建設的進步意義。

從三國整體動態來看,各方雖治國路徑不同——吳國重道德教化與人才任用,魏國重法製規範與製度建設,蜀漢諸葛亮築城固防重實務經營,但本質上都是對“治世”理想的探索。這些實踐共同揭示了治國理政的核心規律:成功的治理需要道德教化與法製建設並重,需要賢才輔佐與製度約束結合,更需要統治者克服人性弱點、保持理性自覺。

這段曆史給予我們的啟示是深刻的:治國的本質是對人性的規範與引導,是對權力的約束與規範,是對賢才的尊重與任用。無論是陸遜堅守的禮製傳統、張紘強調的治心之術,還是魏國推行的法製改革,都在不同維度印證著一個真理——好的治理既要依靠道德的引領,也要依靠製度的保障,更要依靠執政者的自我約束。這些跨越千年的政治智慧,至今仍對現代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我靠,女主怎麼有追追啊 謀春 我媽是年代文早逝原配 歡迎來到神明的遊戲 從海灣風暴開始 覺醒十倍返利,我手撕極品親戚! 主母生存指南 引誘清冷權臣後 克係末日擺攤,邪神被我喂成萌寵 亡妻回歸的方式不太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