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皇帝下詔書說:“先帝立下規定,不想讓諸侯王留在京都,這是考慮到如果是年幼的君主在位,太後臨朝攝政,要從小處防範隱患,這關係到國家的興衰。我算起來已經十二年沒見到諸侯王們了,心裡一直掛念,怎麼能不想念呢!現在下令,讓諸侯王以及宗室裡的公侯,各自帶嫡長子一人,明年正月來京城朝見。以後要是再有年幼君主、太後在宮中的情況,還是按照先帝的命令辦。”
蜀漢丞相諸葛亮攻打祁山的時候,李平負責留守後方,主要督管糧草運輸的事兒。正好趕上接連下大雨,李平擔心糧草供應不上,就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去傳達他的意思,叫諸葛亮帶兵回來;諸葛亮接到通知就撤軍了。李平聽說軍隊撤回來,卻假裝驚訝,說:“軍糧很充足啊,怎麼就回來了!”他還想殺掉督運糧草的岑述,來推脫自己沒把事情辦好的責任。接著他又給蜀漢後主上表,說“軍隊假裝撤退,是想引誘敵人來交戰”。諸葛亮把李平前後寫的書信、奏疏都拿出來,這些內容前後矛盾,漏洞百出。李平沒話說了,隻能低頭認罪。於是諸葛亮上表列舉李平前後的過錯惡行,請求免去他的官職,削掉他的爵位和封地,把他流放到梓潼郡。不過還是任命李平的兒子李豐為中郎將、參軍事,並下文書告誡他說:“我和你們父子儘心儘力輔佐漢室,上表推薦你父親為中都護,管理漢中事務,把東部的事務交給他,本以為他會全心全意,始終如一,沒想到中途出了岔子!要是你父親能反思過錯,一心改正,你和蔣琬推心置腹地共事,那麼堵塞的關係可以重新疏通,離去的人也可以再回來。仔細想想這些告誡,明白我的用心!”諸葛亮又給蔣琬、董允寫信說:“陳震之前跟我說李平字正方)這人肚量小,不好相處,同鄉人都覺得他不好接近。我當時覺得,隻要不冒犯他就行,沒想到他做出蘇秦、張儀那種出爾反爾的事,真是出乎意料,可以把這事兒告訴陳震。”陳震字孝起,是衛尉,南陽人。
冬天十月,東吳老大派中郎將孫布假裝投降,想引誘揚州刺史王淩,還在阜陵設下伏兵等著。孫布派人告訴王淩說:“路途太遠,我沒辦法自己過去,希望派兵來接我。”王淩把孫布的信呈給朝廷,請求派兵去接孫布。征東將軍滿寵覺得這肯定是詐降,不給他派兵,還替王淩寫了封回信說:“你能分辨正邪,想要躲避災禍,歸順正道,遠離殘暴,回歸正義,這非常值得讚賞。現在本想派兵去接你,但是兵力少了不足以保護你,兵力多了這事肯定會傳得很遠。你先暗中謀劃,實現你的想法,到時候再根據情況安排接應。”正好滿寵接到詔書要入朝,他就命令留守府中的長史:“要是王淩想去接應,千萬彆給他派兵。”後來王淩要不到兵,就單獨派了一名督將,帶著七百步兵和騎兵去迎接孫布。孫布趁夜發動襲擊,這名督將趕緊逃跑,士兵死傷過半。王淩是王允哥哥的兒子。在這之前,王淩上表說滿寵年紀大了,又愛喝酒,不適合再擔任地方要職。皇帝打算召回滿寵,給事中郭謀說:“滿寵擔任汝南太守、豫州刺史二十多年,在地方上很有功勞;鎮守淮南後,吳國人都忌憚他。要是情況不像王淩上表說的那樣,恐怕會被敵人窺探到虛實。可以讓滿寵回朝,詢問他東部的事務,以此來考察他。”皇帝聽從了這個建議。滿寵回來後,看起來身體康健,精神飽滿,皇帝慰問一番後又讓他回去任職了。
十一月戊戌日是這個月的最後一天,發生了日食。
十二月戊午日,博平敬侯華歆去世。
丁卯日,東吳大赦天下,把第二年的年號改為嘉禾。
評論
這段史料如同打開三國中期曆史的一扇窗口,生動展現了魏、蜀、吳三國在政治、軍事領域的複雜博弈,更深刻揭示了權力場中的人性百態與製度困境。
曹魏朝堂的詔令背後暗藏著深刻的權力考量。魏帝打破先帝“諸王不得留京都”的禁令,允許宗室子弟入朝,表麵是彌補十二年未見的親情缺憾,實則暗含鞏固皇權的政治智慧。在古代皇權更迭中,宗室既是潛在威脅,也是可倚重的力量。幼主臨朝時防宗室乾政,皇權穩固後適度開放宗室參與,這種彈性調整體現了封建王朝權力平衡的微妙藝術,也為後世研究曹魏宗室政策提供了關鍵注腳。
蜀漢的李平事件堪稱古代官場權謀的典型案例。身為托孤重臣的李平,因督運糧草不力而連環造假:先以糧儘騙回諸葛亮大軍,繼而假裝驚訝掩飾失職,甚至企圖嫁禍下屬、欺騙君主。這種層層遞進的欺瞞行為,暴露了封建官僚體係中“文過飾非”的頑疾。而諸葛亮的處理方式則展現了卓越的政治智慧與人格魅力:他以鐵證揭穿謊言,依法嚴懲失職者,卻又保留其兒子李豐的職位並苦心教誨,既維護了法度威嚴,又留有餘地彰顯寬仁。這種“恩威並施”的管理藝術,不僅穩定了蜀漢內部人心,更成為後世職場處理過失的經典範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諸葛亮與蔣琬、董允的書信則揭示了識人用人的深層困境。即便如諸葛亮這般睿智的政治家,也會對“腹有鱗甲”的李平判斷失誤。這提醒我們:人性的複雜性遠超表象,即便是經驗豐富的管理者,也需時刻保持對人性幽暗麵的警惕。而陳震“鄉黨以為不可近”的預警,更凸顯了基層評價在識人用人中的參考價值,為現代組織人事管理提供了曆史鏡鑒。
東吳的詐降計策則展現了三國軍事鬥爭的詭譎殘酷。孫布偽降誘敵、滿寵識破詭計、王淩貿然出兵的情節,構成了一場精彩的軍事心理博弈。滿寵“兵少不足衛,多則事必遠聞”的分析,體現了優秀軍事將領的戰略思維;而王淩因私怨彈劾滿寵反致自身失利的結局,警示後世決策者:個人情緒與主觀偏見往往是軍事行動的致命陷阱。這場看似簡單的詐降事件,實則是對將領判斷力、情緒控製力與戰略眼光的綜合考驗。
年末的日食與重臣離世,在古代被視為上天示警與國運象征,反映了當時“天人感應”的政治文化。華歆之死與吳國改元“嘉禾”的對照,暗示著三國格局的微妙變化。這些看似無關的曆史碎片,共同編織出三國中期權力更迭與命運沉浮的宏大圖景。
縱觀這段史料,無論是曹魏的宗室政策調整、蜀漢的內部整肅,還是東吳的軍事謀略,都圍繞著“權力運作”與“人性考驗”兩大核心主題展開。曆史人物的每一次決策都在利益與道義、理智與情感間艱難抉擇,而這些跨越千年的智慧與教訓,至今仍能為我們提供深刻的現實啟示。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