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 > 第416章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

第416章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1 / 1)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壬子年)

春天正月,東吳老大的小兒子建昌侯孫慮去世。太子孫登從武昌趕來探望東吳老大,趁機主動說自己長時間沒在父親身邊儘孝,作為兒子的本分有缺失;還稱讚陸遜忠誠勤懇,有他輔佐不用擔憂。之後就留在了建業。

二月,皇帝下詔,改封諸侯王,都把郡作為他們的封國。

皇帝疼愛的女兒曹淑去世了,皇帝特彆傷心,追封她為平原懿公主,在洛陽建廟,葬在南陵。還把甄皇後堂孫甄黃和她合葬,追封甄黃為列侯,給他安排了後人,繼承爵位。皇帝想親自去送葬,還打算去許昌。司空陳群勸說道:“八歲以下孩子夭折,按禮法不必大辦喪事,何況公主還不滿周歲,卻用成人的禮節送葬,還為她穿喪服,滿朝大臣都穿素衣,早晚哭吊,從古到今,都沒這樣的。而且您還要親自去看陵墓,親自參加葬禮!希望陛下能克製,彆做這些有損無益的事,這是天下人的深切期望。又聽說陛下您打算去許昌,後宮上下都要一起東行,滿朝大臣,無論大小,沒有不感到驚訝奇怪的。有人說您是想避開不吉利,有人說您是想方便遷移宮殿,也有人不知道為啥。我覺得吉凶是命運決定的,禍福在於人為,靠遷移躲避來求平安,也沒什麼用。要是真必須遷移躲避,修繕金墉城西宮和孟津彆宮,都可以暫時去住住,為啥要讓整個皇宮的人都暴露在野外!這不管是對國家還是對個人,花費都沒法計算。再說了,賢良之士都不會隨便搬家,就是為了讓鄉裡人安心,沒有恐懼之感,何況陛下您是天下之主,一舉一動,怎麼能這麼輕率呢!”少府楊阜也說:“文皇帝、武宣皇後去世,陛下您都沒去送葬,這是為了以國家為重,防備意外情況;怎麼能為了一個還在繈褓中的孩子去送葬呢!”皇帝都不聽。三月癸酉日,皇帝向東巡視。

東吳老大派將軍周賀、校尉裴潛乘船渡海去遼東,向公孫淵買馬。當初,虞翻性格粗疏直率,喝酒後經常出狀況,還喜歡頂撞人,所以經常被人詆毀。東吳老大有次和張昭談論神仙,虞翻指著張昭說:“他們都是死人了還談論神仙,世上哪有仙人啊!”東吳老大對他積怨已久,就把虞翻流放到交州。等周賀等人去遼東這事兒,虞翻聽說後,覺得五溪地區才應該去征討,遼東太遠了,就算他們主動歸附,都沒多大價值,現在派人去花錢買馬,既對國家沒好處,還可能啥都得不到。他想勸諫又不敢,就寫了表章給呂岱看,呂岱沒回應。後來因為彆人的愛憎偏見,虞翻又被流放到蒼梧郡猛陵縣。

夏天四月壬寅日,皇帝到了許昌。

五月,皇子曹殷去世。

秋天七月,任命衛尉董昭為司徒。

九月,皇帝前往摩陂,修建許昌宮,建造景福殿、承光殿。

公孫淵暗地裡有二心,多次和東吳往來。皇帝派汝南太守田豫統領青州各路軍隊從海路,幽州刺史王雄從陸路去征討他。散騎常侍蔣濟勸說道:“隻要不是那種要互相吞並的國家,不是犯上作亂的臣子,就不應該輕易討伐。討伐了又製服不了,這是逼著他成為敵人啊。所以說:‘老虎狼擋在路上,就彆先管狐狸。’先除掉大害,小害自然就解決了。現在遼東那地方,曆代都向朝廷稱臣,每年都選送計吏、孝廉,進貢也沒少過,大臣們卻先想著討伐它。就算一次出兵就能取勝,得到那裡的百姓也對國家沒多大益處,得到那裡的財物也不足以讓國家變富;要是沒成功,那就結下仇怨,失去信用了。”皇帝不聽。田豫等人去了之後,都沒取得成效,皇帝下詔撤軍。田豫估計東吳使者周賀等人快要回來,年底風急,他們肯定害怕船被風浪打翻,東邊沿海沒有港灣,他們肯定會去成山,而成山沒有藏船的地方,於是就帶兵駐守在成山。周賀等人回到成山,遇到大風,田豫指揮軍隊攻擊周賀等人,把他們殺了。東吳老大聽說後,才想起虞翻之前說的話,就打算把虞翻從交州召回。結果虞翻已經去世,隻好把他的靈柩運回。

十一月庚寅日,陳思王曹植去世。

十二月,皇帝回到許昌宮。

侍中劉曄深受皇帝親近和重用。皇帝打算討伐蜀漢,朝廷內外大臣都說不行。劉曄進宮和皇帝商議時,就說可以討伐;出來和大臣們說,又說不行。劉曄這人有膽有謀,說什麼都頭頭是道。中領軍楊暨是皇帝的親信大臣,也很敬重劉曄,但他堅持認為不能討伐蜀漢,每次從宮裡出來,都會去劉曄那兒,劉曄也跟他講不能討伐的道理。後來楊暨和皇帝討論伐蜀的事,楊暨極力勸諫,皇帝說:“你就是個書生,哪懂軍事!”楊暨謝罪說:“我說的確實不值得采納,但是侍中劉曄,他是先帝的謀臣,也常說蜀漢不能討伐。”皇帝說:“劉曄跟我說可以討伐。”楊暨說:“可以把劉曄召來對質。”皇帝下詔把劉曄召來,問他,劉曄卻始終不說話。後來劉曄單獨見到皇帝時,責備皇帝說:“討伐一個國家,這是重大決策,我能參與這樣的大事,常常擔心說夢話泄露出去加重我的罪過,哪敢跟彆人說啊!用兵是講究詭詐的,軍事行動沒開始前,越保密越好。陛下這麼明顯地泄露出去,我擔心敵國已經知道了。”於是皇帝向他道歉。劉曄出來後,又責備楊暨說:“釣魚的人釣到大魚,就先放線跟著它,等能控製住了再拉,那就沒有釣不上來的。君主的威嚴,難道隻像條大魚嗎!你確實是個正直的臣子,但你的計策不可取,不能不深思啊。”楊暨也向他道歉。有人跟皇帝說:“劉曄不忠誠,他善於觀察陛下您的心意然後迎合。陛下您可以試著和劉曄說話,都用相反的意思問他,如果他的回答都和您問的相反,那就說明他總是迎合您的聖意。如果每次回答都和您問的相同,劉曄的真實心思就再也藏不住了。”皇帝照這話去試探劉曄,果然發現了他的真實情況,從此就疏遠他了。劉曄於是精神失常,被調出京城任大鴻臚,最後憂鬱而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傅子》說:巧妙的欺詐不如笨拙的誠實,這是真的啊!以劉曄的聰明才智和權謀,要是能秉持道德仁義,踐行忠誠守信,古代的大賢之人,又怎麼能超過他呢!隻依靠自己的才智,不注重真誠,對內失去君主的信任,對外被世俗困擾,最終危及自身,難道不可惜嗎!

劉曄曾經誣陷尚書令陳矯專權,陳矯害怕,把這事告訴了兒子陳騫。陳騫說:“主上聖明,父親您是大臣,現在就算和皇上意見不合,最多也就是當不了三公而已。”過了幾天,皇帝果然不再追究。

評論

公元232年,即曹魏太和六年、東吳嘉禾元年,三國鼎立的格局已進入相對穩定期,但各方勢力的暗流湧動與統治階層的決策博弈,仍在這一年留下了諸多值得深思的曆史印記。透過《資治通鑒》對這一年的記載,我們能清晰看到權力運作中的情感失度、戰略短視與人性博弈,這些曆史片段至今仍具現實鏡鑒意義。

帝王情感與禮製秩序的衝突

曹魏明帝曹叡在這一年經曆了喪女之痛,卻由此引發了一場禮製與情感的激烈碰撞。其愛女曹淑夭折後,曹叡不顧“八歲下殤,禮所不備”的傳統禮製,執意以成人之禮厚葬,不僅追諡封號、建立廟宇,甚至要親自送葬,此舉完全突破了當時的禮儀規範。司空陳群與少府楊阜的勸諫尖銳而懇切,他們指出文皇帝曹丕)與武宣皇後卞太後)崩逝時明帝都未送葬,正是為了國家社稷的穩定,如今卻為幼童打破製度,既不合禮法,又耗費民力。

這場衝突暴露出帝王權力與傳統禮製的深層張力。曹叡的行為本質上是將個人情感淩駕於國家製度之上,其“舉朝素衣,朝夕哭臨”的安排,實質是以皇權強行改變社會運行規則。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借“避衰”之名舉宮遷往許昌的決定,進一步將個人情緒轉化為國家行動,導致“公私煩費,不可計量”。這種因私人情感而動搖國本的決策模式,反映出曹魏中後期皇權擴張對傳統政治理性的侵蝕,也為後來的政治動蕩埋下伏筆。

戰略博弈中的短視與遠見

東吳與曹魏在遼東地區的博弈,構成了這一年另一條重要的曆史線索。孫權派遣周賀、裴潛渡海前往遼東,試圖與公孫淵建立聯係以獲取戰馬,這一戰略決策卻遭到了東吳謀士虞翻的反對。虞翻雖因性格疏直此前被貶交州,仍敏銳指出:遼東地處偏遠,即便主動歸附也價值有限,如今耗費人力財力求取戰馬,既非國家之利,又恐徒勞無功。可惜其意見未被采納,最終周賀使團在返程途中於成山遭曹魏田豫伏擊,全軍覆沒。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曹魏內部關於是否討伐公孫淵的爭論。蔣濟提出“虎狼當路,不治狐狸”的戰略思想,主張優先解決主要矛盾,認為遼東尚未構成實質性威脅,輕舉妄動隻會“結怨失信”。這一理性分析同樣未被曹叡接受,幸而田豫在軍事行動受挫後,轉而伏擊東吳使團取得局部勝利,才未使曹魏陷入更大被動。

這兩組決策對比揭示出三國時期戰略思維的重要分野:虞翻與蔣濟的遠見基於對地緣政治與成本收益的理性計算,而孫權與曹叡的決策則更多受短期利益驅動。尤其孫權在周賀敗亡後才“始思虞翻之言”,卻已錯失良機,這種“事後諸葛亮”式的悔悟,恰恰印證了戰略短視的代價。

人性博弈與權力場的生存法則

侍中劉曄的命運軌跡,為我們展現了三國權力場中人性與權謀的複雜博弈。劉曄以“膽智”著稱,卻陷入了“兩麵討好”的生存困境:在皇帝麵前主張伐蜀,在朝臣麵前則反對伐蜀,試圖在不同立場間維持平衡。這種“巧詐”的處世之道起初奏效,卻最終因楊暨的對質而敗露。當曹叡用“反意問之”的方法驗證出劉曄的虛偽後,這位曾受“親重”的謀士迅速失勢,最終“發狂”而死。

《傅子》對此評論道:“巧詐不如拙誠”,精準點出了劉曄悲劇的根源。在封建皇權體製下,臣子的忠誠往往比才智更受重視。劉曄的“明智權計”若能以“德義忠信”為根基,本可成為“古之上賢”,卻因執著於權謀算計而“內失君心,外困於俗”。這種因失去真誠而導致的信任崩塌,在任何時代的權力關係中都具有普遍性。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矯父子的處世智慧。當陳矯遭劉曄構陷而恐懼時,其子陳騫冷靜判斷:“主上明聖,大人大臣,今若不合,不過不作公耳。”這種對權力本質的清醒認知,使其避免了過度反應,最終果然“帝意果解”。這一案例揭示出權力場中另一種生存邏輯:堅守原則前提下的適度隱忍,往往比投機取巧更能經受考驗。

曆史啟示:製度、理性與人性的永恒命題

太和六年的史事猶如多棱鏡,折射出中國傳統政治的核心命題:製度如何約束權力?理性如何戰勝情感?真誠如何麵對權謀?曹叡因私廢公的行為警示我們:缺乏製約的權力容易淪為個人情感的工具;孫權與曹叡的戰略失誤提醒我們:任何決策都需經得起成本收益的理性檢驗;劉曄的悲劇則昭示我們:在權力場中,短期的技巧或許能贏得一時利益,但長期的立身之本仍在於真誠與原則。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這一年發生的諸多事件——帝王的情感失控、戰略的優劣分野、人性的善惡博弈——其實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微觀縮影。三國之所以成為永恒的曆史話題,正在於這些跨越時空的人性與權力命題,始終能引發後人的共鳴與思考。太和六年的風風雨雨早已消散在曆史長河中,但其中蘊含的政治智慧與人性啟示,卻依然值得我們反複品讀。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空間係統穿七零,肥妻暴瘦暴富樣樣行 哈利波特之薩滿巫師也是巫師 敲骨吸髓?重生另選家人寵我如寶 重生後撲到權臣懷裡哭,他紅溫了 朕,廢物皇帝,開局直升陸地神仙! 盜墓:滿級黎簇重回新手村 灼灼沉溺 於他懷中輕顫 不中了!八零禁欲新廠長是我前夫 一拳轟穿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