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 > 第418章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

第418章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1 / 1)

青龍元年公元233年,癸醜年)

春天正月甲申日,有人在摩陂的井裡看到了青龍。二月,皇帝跑到摩陂去看龍,還順便改了年號。

公孫淵派校尉宿舒、郎中令孫綜帶著奏表,向吳國稱臣。吳國老大高興壞了,為此還大赦天下。三月,吳國老大派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率領一萬士兵,帶上金銀珠寶、奇珍異寶,還有各種給諸侯加九錫的物品,乘船渡海去遼東,要封公孫淵為燕王。從顧雍往下,滿朝大臣都勸他,說:“公孫淵這人不靠譜,咱對他的恩寵太厚了,派些官兵護送宿舒、綜回去就行了。”吳國老大不聽。張昭說:“公孫淵背叛魏國,害怕被討伐,才大老遠跑來求援,這可不是他本來的心意。要是公孫淵改變主意,想向魏國表明忠心,把咱們派去的兩個使者殺了,咱這不就被天下人笑話了嘛!”吳國老大和張昭反複爭論,張昭的態度更堅決了。吳國老大忍不住了,手按著刀,生氣地說:“吳國的士人,進宮就拜我,出宮就拜你,我對你的敬重也算到頂了,你卻多次在眾人麵前駁我的麵子,我一直怕忍不住對你動手!”張昭盯著吳國老大看了好久,說:“我雖然知道我說的話您不聽,但每次還拚了命地說,是因為太後臨死的時候,把我叫到床邊,留下的遺詔和托付的話我都還記得呢。”說著就淚流滿麵。吳國老大把刀扔在地上,和他對著哭。但最後還是派張彌、許晏去了遼東。張昭氣自己的話不被采納,就稱病不上朝。吳國老大也惱他,讓人用土把他家門給堵了,張昭更絕,在屋裡也用土把門封上。

夏天五月戊寅日,北海王曹蕤去世。

閏月庚寅初一,發生了日食。

六月,洛陽宮的鞠室著火了。

鮮卑的軻比能引誘歸降的鮮卑首領步度根,和他結下深厚的和親關係,還親自率領一萬騎兵到陘北去迎接步度根的家眷和財物。並州刺史畢軌上表請求馬上出兵,說要對外威懾軻比能,對內鎮壓步度根。皇帝看了奏表說:“步度根已經被軻比能引誘,自己也起了疑心。現在畢軌要是出兵,千萬小心彆越過邊塞,走過句注山。”可等詔書到的時候,畢軌已經進軍駐紮在陰館,還派將軍蘇尚、董弼去追擊鮮卑人。軻比能派他兒子帶著一千多騎兵迎接步度根的部落,和蘇尚、董弼在樓煩碰上了,雙方打起來,結果蘇尚、董弼戰死,步度根和泄歸泥的部落都叛變,逃出邊塞,和軻比能聯合起來侵犯邊境。皇帝派驍騎將軍秦朗率領中軍去征討,軻比能就逃到了大漠以北,泄歸泥帶著他的部眾前來投降。沒過多久,步度根就被軻比能給殺了。

公孫淵心裡明白,吳國離得遠,靠不住,就把張彌、許晏等人的腦袋砍了,送到魏國京城,把他們帶來的士兵、物資、珍寶全沒收了。冬天十二月,皇帝下詔封公孫淵為大司馬,樂浪公。吳國老大聽說這事兒,氣炸了,說:“我都六十歲了,這世上的事,難的容易的,啥沒經曆過。最近居然被這小子耍得團團轉,氣得我火冒三丈。我要不親自砍下這小子的腦袋扔到海裡,我都沒臉再統治天下。就算因此遭遇艱難挫折,我也不後悔!”

陸遜上疏說:“陛下您憑借著非凡的神武,順應天命,在烏林打敗曹操,在西陵擊敗劉備,在荊州活捉關羽。這三個家夥,可都是當世的英雄豪傑,您都把他們的鋒芒給挫敗了。您的聖明教化所到之處,萬裡之地的人都像草一樣順從。現在正要平定中原,完成統一大業。可如今您卻忍不住這點小憤怒,大發雷霆,不顧‘不坐在屋簷下以防瓦片掉落’的告誡,輕視自己身為帝王的貴重身份,這我就不明白了。我聽說,要走萬裡路的人不會中途就停下腳步,想要謀取天下的人不會因為小事而損害大事。現在強敵就在邊境,遠方的蠻夷還沒歸順,陛下要是乘船遠征遼東,一定會給敵人可乘之機,等麻煩來了再發愁,後悔都來不及。要是國家大事進展順利,那公孫淵不用征討自己就會歸服。現在您舍不得遼東的人和馬,怎麼就唯獨舍得放棄江東這安穩的根本大業呢!”

尚書仆射薛綜也上疏說:“以前漢元帝想坐樓船,薛廣德就說要是皇上不聽,他就自刎,用鮮血染紅車輪。為啥呢?因為水火這種危險的事兒,實在不是帝王該涉足的。現在遼東就是個蠻夷小國,既沒有堅固的城牆,也沒啥防禦的手段,武器還很簡陋,民眾像牛羊一樣沒什麼組織,咱們去了肯定能打敗他們,就像陛下英明詔令裡說的那樣。但那地方土地寒冷貧瘠,莊稼都種不了,老百姓習慣騎馬,遷徙不定。突然聽說大軍來了,自己估計打不過,就會像鳥獸一樣驚慌逃竄,到時候一個人一匹馬都看不見,咱們就算得到那片空地,守著也沒什麼用,這是第一個不行的原因。再加上那片海域波濤洶湧,有成山那樣的險阻,海上航行變幻無常,風浪難以避免,眨眼間,人和船的形勢就變了,就算有堯、舜那樣的德行,智慧也沒地方施展,有孟賁、夏育那樣的勇猛,力氣也使不上,這是第二個不行的原因。還有,那地方上麵霧氣彌漫,下麵海水蒸發,很容易讓人得浮腫病,還會互相傳染,凡是在海上航行的人,很少有不染上這種病的,這是第三個不行的原因。上天降生了陛下這樣的聖明之主,應該抓住時機平定禍亂,讓百姓和萬物都安康。現在逆賊就要被消滅,天下即將平定,卻放棄必定成功的大業,去尋找極度危險的阻礙,忽視國家的安穩,發泄一時的憤怒,這既不是對國家有利的重大決策,也是開天辟地以來都沒發生過的事,這就是大臣們為啥拚了命地勸阻,吃飯不香,睡覺不安穩的原因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選曹尚書陸瑁上疏說:“北方的魏國和咱們接壤,隻要有機會,他們就會趁機進攻。咱們之所以要渡海去求馬,對公孫淵好言好語,是為了解決眼前的急事,除掉心腹大患。可現在卻放棄根本,去追求細枝末節,舍棄近處的危險,去管遠處的事兒,因為憤怒就改變計劃,衝動地調動大軍,這正是狡猾的敵人想看到的,可不是咱們吳國最好的計策啊。而且用兵的方法,講究用功勞和勞役讓敵人疲憊,用我方的安逸等待敵人的疲勞,得失之間,差彆可大了。再說遝渚離公孫淵那兒,路途還遠著呢,等咱們到了岸邊,兵力得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強壯的去進攻,一部分得守著船,還有一部分得運糧食,人雖然多,但沒辦法都用上。再加上士兵們要背著糧食步行,深入遠方,敵人那邊馬多,隨時可能半路攔截。要是公孫淵狡猾奸詐,和北方的魏國還沒斷絕關係,咱們出兵的時候,他們互相支援;要是他真的孤立無援,害怕得四處逃竄,也可能一時半會兒消滅不了他,要是上天的懲罰遲遲不能在北方實現,山中的賊寇再趁機搗亂,恐怕這不是周全的長遠考慮啊!”吳國老大還是沒答應。陸瑁又再次上疏說:“戰爭這事兒,以前是在奸雄被除掉,天下太平的時候,在朝堂上從容地商議,用多餘的精力去討論的。可現在中原大地局勢動蕩,天下各方勢力交錯,這種時候,咱們得先鞏固根本,珍惜人力和物力,從來沒有在這個時候舍棄近處的隱患,去管遠處的事兒,讓軍隊疲憊不堪的。以前尉佗叛逆,僭越稱帝,當時天下太平,百姓富足,可漢文帝還是覺得遠征不容易,隻是下詔告誡他而已。現在凶惡的敵人還沒消滅,邊境還很緊張,不應該把公孫淵當成首要目標。希望陛下能克製怒氣,采用良計,暫時讓軍隊安寧,暗中謀劃,以後再做打算,那天下就太幸運了!”吳國老大這才打消了念頭。

評論

青龍元年公元233年)的曆史記載,集中展現了三國中期魏、吳、遼東三方的博弈與內部矛盾,事件背後的決策邏輯與曆史教訓極具典型性:

吳國對遼東的外交鬨劇:短視與執念的雙重敗筆

公孫淵向吳稱臣本是權宜之計畏懼曹魏征討而尋求外援),但孫權卻將其視為“天下歸心”的象征,不顧顧雍、張昭等滿朝大臣反對,派遣張彌、許晏率萬人使團攜重金封公孫淵為燕王。這場外交決策的荒誕性體現在三點:

對局勢的誤判:公孫淵地處遼東,夾在魏、吳之間,向吳稱臣僅是緩兵之計,孫權卻視作“破魏”的契機,忽視其“背魏懼討”的本質;

對風險的輕視:張昭直指“若淵改圖,兩使不反,取笑天下”,孫權卻被“燕王”冊封的虛名衝昏頭腦,甚至以刀威脅勸諫者,暴露了其晚年剛愎自用的傾向;

代價的慘重:公孫淵果然斬殺吳使、獻首曹魏,吳國不僅損失萬人軍隊與巨額珍寶,更淪為天下笑柄。孫權震怒欲親征,又被陸遜、薛綜、陸瑁等人以“海途凶險”“北寇曹魏)為患”“遼東貧瘠不可守”等理由勸止,最終隻能吞下苦果。

這一事件本質是吳國“偏安江東卻渴望中原正統”的矛盾體現:孫權既想通過冊封遼東彰顯“天命所歸”,又無力突破曹魏的地緣封鎖,最終因執念與虛榮釀成外交災難。

曹魏與鮮卑的博弈:邊患與決策的平衡

軻比能誘降步度根、試圖統一鮮卑各部,對曹魏北疆構成威脅。並州刺史畢軌不顧明帝“勿越塞過句注”的詔令,貿然出兵追擊,導致蘇尚、董弼戰死,步度根徹底叛投軻比能,反而加劇了邊患。這一事件反映出曹魏邊疆治理的兩大問題:

地方與中央的戰略分歧:畢軌急於立功,忽視鮮卑“以遊牧為生、善機動”的特點,違背明帝“穩守待變”的策略,暴露了地方將領對邊疆複雜性的認知不足;

鮮卑統一的威脅:軻比能是東漢末年鮮卑最有能力的首領,其整合鮮卑各部的舉動直接威脅曹魏北疆安全。明帝最終派秦朗率中軍征討,雖暫時逼退軻比能,但未能根除隱患軻比能後被刺客刺殺,鮮卑才再度分裂)。

曹魏的應對雖有波折,但最終通過“中央軍介入+分化瓦解”的方式穩住了邊疆,體現了其作為中原正統政權在處理民族問題上的成熟性。

其他事件的隱喻:祥瑞與權力的符號化

“青龍見井”與改元:明帝因“青龍出現在摩陂井中”而改元“青龍”,本質是通過祥瑞符號強化皇權合法性。此時曹魏雖已代漢,但仍需借助“天人感應”的傳統觀念鞏固統治,反映了古代皇權對“神權”的依賴;

公孫淵的投機本質:公孫淵既接受吳的冊封,又斬殺吳使討好曹魏,最終被魏封為樂浪公,其反複無常的行為正是三國時期“邊緣勢力”在大國夾縫中求生存的典型寫照——以投機換取短暫存續,卻也為日後被司馬懿剿滅埋下伏筆。

總結:三國中期的戰略相持與內部調整

青龍元年的事件集中體現了三國中期的特點:吳、魏、遼東形成微妙的三角關係,各方都試圖通過外交或軍事手段打破平衡,卻因決策失誤或實力限製難有突破。吳國的外交失敗暴露了其“偏安心態”與“擴張野心”的矛盾,曹魏對鮮卑的應對則顯示其邊疆治理的經驗與教訓,而公孫淵的投機則成為大國博弈的注腳。這一時期,沒有一方能徹底打破僵局,各方更多在“試錯”中調整策略,為後期司馬氏崛起與三國歸晉埋下伏筆。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海洋求生:全服就我擁有物品提示 我們小區又穿越了 末日序列車隊:我能升級物資 我,隨身軍火庫,鑄就盛唐帝國 物價瘋貶,她做惡毒女配日入千元 末世:我的列車無限升級 說唱:從地下開始崛起 綜網:從速刷打灰開始的戰鬥天選 無趣的白月光 惡女嬌嬈,誘哄陰鷙大佬為她癡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