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老大多次派人去慰問張昭,向他道歉,可張昭就是躺在床上不起來。有一回吳國老大出門,特意路過張昭家門口,大聲喊他,張昭還是借口病得很重,不出來。吳國老大乾脆讓人在張昭家門口放火,想嚇唬嚇唬他,可張昭依舊不出來。沒辦法,吳國老大隻好讓人把火滅了,在門口站了好長時間。最後張昭的幾個兒子一起把張昭扶起來,吳國老大用車把他載回宮裡,還狠狠地責備了自己。張昭實在沒辦法,這才又去參加朝會。
當初,張彌、許晏等人到了襄平,公孫淵就琢磨著怎麼收拾他們,先把他們帶來的官兵分散開,把中使秦旦、張群、杜德、黃強等六十來個官兵,安置在了玄菟。玄菟在遼東東北方向二百裡的地方,太守是王讚,統共就二百來戶人家。秦旦他們都住在老百姓家裡,靠老百姓給吃的,就這樣過了四十來天。秦旦和張群他們商量說:“咱們大老遠跑來,卻沒完成國家交給的使命,被扔在這兒,跟死了沒啥兩樣。現在看這個郡,實力很弱,如果咱們能齊心協力,一把火燒了城,殺了這兒的長官,為國家報仇雪恥,然後再死,也沒啥遺憾了。總比這樣偷生苟活,一直當俘虜強吧!”張群他們都覺得有道理。於是他們偷偷商量好,打算在八月十九號晚上動手。可就在當天中午,這事兒被郡裡一個叫張鬆的人告發了,王讚趕緊召集人手,關上城門。秦旦、張群、杜德、黃強他們幾個翻牆逃了出去。當時張群膝蓋上長了個大瘡,走不快,跟不上大夥,杜德就一直扶著他一起走,在山穀裡艱難地走了六七百裡,張群的瘡越來越嚴重,實在走不動了,隻能躺在草叢裡。大家守著他,傷心地哭了起來。張群說:“我倒黴,瘡太嚴重了,估計活不了多久了。你們趕緊往前走,說不定能找到出路,在這窮山溝裡一起等死,有啥用啊!”杜德說:“咱們不遠萬裡,一路流離,生死都該在一起,我不忍心丟下你。”最後大家商量,讓秦旦和黃強先走,杜德留下來照顧張群,靠采些野果野菜給他吃。秦旦和黃強走了幾天後,到了高句麗。他們向高句麗王位宮和他的主簿宣讀了吳國老大的詔書,騙他們說本來是有賞賜的,結果被遼東搶走了。位宮他們一聽可高興了,馬上接受了詔書,還派人跟著秦旦回去接張群和杜德,又派了二十五個穿黑衣的人,護送秦旦他們回吳國。位宮還上表向吳國稱臣,進貢了一千張貂皮、十具鶡雞皮。秦旦他們見到吳國老大的時候,那心情,又是激動又是高興,都控製不住自己。吳國老大覺得他們很了不起,把他們都封為校尉。
這一年,吳國老大出兵想圍攻新城,可因為新城離水遠,他們在船上待了二十多天,都不敢下船。滿寵就跟將領們說:“孫權知道咱們把城移了,肯定在他那幫人麵前吹牛。這次他大張旗鼓地來,就是想撈點功勞,雖然不敢直接到城下,但肯定會上岸炫耀一下兵力,顯示他很厲害。”於是滿寵偷偷派了六千步兵和騎兵,埋伏在肥水的隱蔽處等著。果然,吳國老大上岸耀武揚威,滿寵的伏兵突然衝出來攻擊,殺了好幾百人,還有不少吳國士兵嚇得跳河淹死了。吳國老大又派全琮去攻打六安,也沒打下來。
蜀漢庲降都督張翼,執法特彆嚴格,南方少數民族的首領劉胄就造反了。丞相諸葛亮讓巴西人、參軍馬忠代替張翼,召張翼回去。有人就跟張翼說,你趕緊回去認罪吧。張翼說:“那可不行,我是因為少數民族鬨事,覺得自己沒乾好這活兒,所以才要回去。但接替我的人還沒到,我現在還在戰場上呢,得負責運糧食、屯糧草,這都是消滅敵人的資本,怎麼能因為我要被撤職,就不管國家的事兒了呢!”於是他依舊認真負責地處理事務,直到馬忠來接替他才離開。馬忠依靠張翼打下的基礎,打敗了劉胄,還把他殺了。
諸葛亮鼓勵百姓種地,訓練軍隊,發明了木牛、流馬,把糧食運到斜穀口囤積起來,還修建了斜穀的糧倉。讓老百姓和士兵都休養生息,過了三年才又用兵。
評論
這段史料如同多棱鏡,折射出三國時期君臣博弈、忠義堅守、軍事謀略與為政擔當的複雜圖景,其中的人物抉擇與曆史細節至今仍具深刻啟示意義。
在吳主孫權與張昭的君臣糾葛中,我們看到傳統權力結構下獨特的相處模式。孫權多次派人慰問張昭卻遭拒絕,甚至以焚燒門庭相逼,最終又“深自克責”迎回張昭。這種看似激烈的衝突,實則暗藏著君臣間既僵持又依存的微妙平衡。張昭以“不起”表達政治立場,孫權以“自責”維護朝堂秩序,雙方在權力博弈中守住了禮製底線,展現出亂世中難能可貴的政治理性。這種以情感張力維係政治平衡的方式,也反映出東吳政權內部獨特的治理生態。
秦旦、杜德等人的經曆,則譜寫了一曲忠義悲歌。作為東吳使者被公孫淵分散安置在玄菟郡後,他們不甘“偷生苟活”,策劃起義為國雪恥,敗露後又曆經艱險逃亡。尤其杜德在張群病重時“不忍相委”,堅守“死生共之”的承諾,在崎嶇山穀中不離不棄。這種超越生死的情誼與家國情懷,在絕境中迸發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而他們借高句麗之力歸國的曲折曆程,既展現了個體在亂世中的渺小與堅韌,也折射出三國時期複雜的地緣政治網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滿寵對孫權軍事行動的預判,彰顯了卓越的軍事洞察力。他準確把握孫權“欲要一切之功”的心理,料定其會“上岸耀兵以示有餘”,進而設伏大敗吳軍。這場戰役印證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真理,也揭示了心理博弈在戰爭中的關鍵作用。孫權因“遠水”而猶豫不前,最終因炫耀武力遭伏擊,警示後世決策者:軍事行動中的虛榮心態往往是失敗的開端。
張翼在被免職交接期間的表現,詮釋了何為“在其位謀其政”的職業操守。麵對南夷叛亂與職務更替,他沒有因“黜退”而消極懈怠,反而堅持“運糧積穀,為滅賊之資”,直至接替者到來才離任。這種“不以個人去留廢公家之務”的擔當精神,在任何時代都值得推崇。而馬忠依托張翼奠定的基礎平定叛亂,也體現了政務傳承的重要性——良性的權力交接能夠保障治理效能的延續。
諸葛亮“勸農講武,作木牛流馬”的舉措,則展現了戰略家的長遠眼光。他注重發展生產與軍事準備並行,通過技術創新木牛流馬)解決後勤難題,又堅持“息民休士,三年而後用之”的穩健策略,體現了對國力極限的清醒認知。這種“富國強兵”與“休養生息”並重的治國思路,為蜀漢政權的延續提供了堅實基礎,也為後世治國者提供了寶貴借鑒。
這些曆史片段串聯起來,構成了三國時代的生動剪影:既有權力場上的張力平衡,也有危難中的忠義堅守;既有軍事謀略的精彩博弈,也有政務傳承的職業操守。其中蘊含的人性光輝與治理智慧,跨越千年依然閃耀著啟示價值。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