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 > 第420章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

第420章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1 / 1)

青龍二年公元234年,甲寅年)

春天二月,諸葛亮帶著十萬大軍從斜穀出兵攻打魏國,還派使者去跟吳國約定一起大規模進攻。

三月庚寅日,山陽公漢獻帝劉協)去世,魏國皇帝穿著素服為他發喪。

己酉日,宣布大赦天下。

夏天四月,發生了嚴重的瘟疫。

崇華殿失火。

諸葛亮到了郿縣,把軍隊駐紮在渭水南岸。司馬懿帶領軍隊渡過渭水,背靠著渭水紮營抵抗,他跟將領們說:“諸葛亮要是從武功出兵,沿著山往東進攻,那確實讓人擔憂;要是他往西去五丈原,那咱們就沒啥可擔心的了。”結果諸葛亮還真就把軍隊駐紮在了五丈原。雍州刺史郭淮對司馬懿說:“諸葛亮肯定會爭奪北原,咱們應該先占領那裡。”好多人都覺得郭淮說得不對,郭淮又說:“要是諸葛亮跨過渭水登上北原,和北山的兵力聯合起來,切斷通往隴地的道路,擾亂當地的百姓和少數民族,這對國家可不利啊。”於是司馬懿就派郭淮去駐守北原。戰壕和營壘還沒修完,蜀漢的大軍就來了,郭淮迎上去反擊,把他們打退了。諸葛亮想到之前幾次出兵,都是因為糧草供應不上,導致自己的誌向沒法實現,於是這次就分出一部分兵力去屯田,作為長期駐紮的基礎。屯田的士兵和渭水岸邊的老百姓混在一起耕種,老百姓生活不受影響,軍隊也沒有擾民的行為。

五月,吳國老大進駐巢湖口,向合肥新城進發,對外號稱有十萬大軍;又派陸遜、諸葛瑾率領一萬多人進入江夏、沔口,朝著襄陽去;將軍孫韶、張承進入淮河一帶,向廣陵、淮陰進軍。六月,滿寵想率領各路軍隊去救援新城,殄夷將軍田豫說:“敵人這次是傾巢而出,大規模進攻,可不是貪圖小利,他們是想以新城為誘餌,引咱們的大軍過去。咱們應該讓他們攻城,先挫挫他們的銳氣,彆跟他們正麵硬剛。他們要是攻不下城,士兵肯定會疲憊懈怠;等他們疲憊懈怠了,咱們再出擊,就能大獲全勝。要是敵人識破了咱們的計謀,肯定就不攻城了,自己就會撤走。要是咱們現在就進兵,那就正好中了他們的計。”

當時在東邊的將士們都在輪流休假,滿寵上表請求召回中軍的兵力,同時召回正在休假的將士,等兵力集結後再進攻。散騎常侍廣平人劉邵建議說:“敵人剛到,心思集中,士氣正旺,滿寵帶著少數兵力在當地作戰,如果馬上進攻,肯定壓製不住敵人。滿寵請求等兵力集結,這沒什麼錯。我覺得可以先派五千步兵、三千精銳騎兵,作為先頭部隊出發,大張旗鼓地前進,製造聲勢。等騎兵到了合肥,把隊伍拉開,多設些旌旗戰鼓,在城下炫耀兵力,把敵人引出來,再繞到他們後麵,截斷他們的退路,還要切斷他們的運糧通道。敵人聽說大軍來了,騎兵又斷了他們的後路,肯定會嚇得逃跑,不用打就自己潰敗了。”皇帝采納了這個建議。滿寵想放棄新城的防守,把敵人引到壽春,皇帝沒同意,說:“以前漢光武帝派兵占據略陽,最終打敗了隗囂,先帝在東邊設置合肥防線,在南邊守住襄陽,在西邊鞏固祁山,敵人每次來都在這三座城下被打敗,因為這些地方是兵家必爭之地。就算孫權攻打新城,肯定也攻不下來。命令各位將領堅守,我親自去征討,等我到的時候,孫權估計就跑了。”於是派征蜀護軍秦朗率領兩萬步兵和騎兵,去協助司馬懿抵禦諸葛亮,還告誡司馬懿:“隻要堅守營壘,抵抗住他們的鋒芒就行,他們進攻沒收獲,撤退又找不到機會交戰,停留時間長了糧食就會吃完,搶劫也搶不到東西,肯定就得撤退;等他們撤退的時候再追擊,這就是大獲全勝的辦法。”秋天七月壬寅日,皇帝乘坐龍舟向東出征。滿寵招募了一些勇士,燒毀了吳國的攻城器械,還射死了吳國老大的侄子孫泰;同時吳國的官兵很多都生病了。皇帝還沒到,離戰場還有幾百裡的時候,先派出的疑兵就到了。吳國老大一開始覺得皇帝不會親自出征,聽說大軍來了,就趕緊逃跑了,孫韶也跟著退兵。

陸遜派親信韓扁帶著奏表去送給吳國老大,結果被魏國巡邏的士兵抓住了。諸葛瑾聽說後特彆害怕,寫信給陸遜說:“主上已經回去了,敵人抓住了韓扁,咱們這邊的情況他們都知道了,而且現在水位下降,咱們應該趕緊撤離。”陸遜沒回複,還在催著士兵種葑菜、豆子,跟將領們像平常一樣下棋、玩射箭遊戲。諸葛瑾說:“陸遜足智多謀,他肯定有辦法。”於是就親自來見陸遜。陸遜說:“敵人知道主上已經回去,就沒什麼可擔心的了,可以專心對付咱們。而且他們已經守住了要害之地,咱們的將士們心裡肯定有點動搖,這個時候咱們得先穩住自己,讓大家安心,再想辦法應變,然後才能撤退。現在要是直接表現出要撤退,敵人會覺得咱們害怕了,就會追上來,那咱們肯定會失敗。”於是陸遜和諸葛瑾秘密商量了一個計策,讓諸葛瑾督率戰船,陸遜率領全部兵馬向襄陽城進發。魏國人一直都害怕陸遜的名聲,趕緊回兵救援襄陽城。諸葛瑾就帶著戰船出發,陸遜則有條不紊地整頓隊伍,大張旗鼓地製造聲勢,慢慢向戰船方向行進,魏國人都不敢逼近。走到白圍的時候,陸遜對外假稱要去打獵,實際上偷偷派將軍周峻、張梁等人攻打江夏、新市、安陸、石陽,斬殺、俘虜了一千多人後才返回。大臣們認為司馬懿正和諸葛亮對峙,局勢緊張,皇帝可以向西到長安去。皇帝說:“孫權跑了,諸葛亮肯定也膽寒了,咱們的大軍足夠對付他,我沒什麼可擔心的。”於是進軍到壽春,考核各位將領的功勞,分彆給予不同的封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八月壬申日,把漢孝獻皇帝漢獻帝劉協)安葬在禪陵。

辛巳日,皇帝回到許昌。

評論

青龍二年公元234年)是三國中後期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一年。這一年,蜀漢、東吳聯手發動的大規模北伐,與曹魏的防禦反擊形成激烈碰撞,不僅展現了三國軍事謀略的巔峰對決,更暗藏著各方勢力的戰略困境與人性博弈。透過這段曆史記載,我們能清晰看到戰爭背後的戰略邏輯、權力平衡與曆史必然性。

蜀漢北伐:理想與現實的終極碰撞

諸葛亮在青龍二年發動的十萬大軍北伐,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親征,也是蜀漢立國以來規模最大的軍事行動。此次北伐的戰略部署與以往截然不同,體現了諸葛亮晚年對北伐困境的深刻反思。

諸葛亮選擇從斜穀出兵,並與東吳約定同時大舉,試圖形成東西夾擊之勢,這一決策直指曹魏的防禦弱點。曹魏的軍事重心長期在東線抗吳)與西線防蜀)之間搖擺,兩線同時受敵必然導致兵力分散。然而,這一理想化的戰略協同在實踐中卻因信息傳遞滯後、雙方節奏不一而效果大打折扣,暴露了古代聯盟作戰的天然缺陷。

在具體戰術選擇上,諸葛亮最終屯兵五丈原的決策,與司馬懿的預判高度吻合。這一細節揭示了兩位頂級軍事家之間的“心理博弈”——司馬懿精準把握了諸葛亮“穩紮穩打”的作戰風格,而諸葛亮也深知司馬懿“堅守不出”的防禦策略。這種相互預判的僵局,恰恰反映了蜀漢與曹魏的實力差距:蜀漢國力有限,經不起冒險;曹魏根基深厚,拖得起消耗。

郭淮爭奪北原的插曲,堪稱戰術層麵的經典案例。郭淮準確預判了諸葛亮試圖控製隴道、隔絕關中與涼州聯係的戰略意圖,通過搶先占據北原,成功粉碎了蜀漢的側翼包抄計劃。這一事件印證了“細節決定成敗”的軍事規律,也說明曹魏在西線的防禦體係已相當成熟,蜀漢很難找到突破口。

諸葛亮分兵屯田的舉措,是其戰略思想的重大轉變。以往北伐屢屢因“運糧不繼”功敗垂成,此次“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的屯田策略,既是為持久戰做準備,也體現了其“民為邦本”的治理理念。“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的記載,不僅展現了蜀軍的紀律嚴明,更反襯出蜀漢在失去荊州後,隻能依靠益州一地與曹魏長期抗衡的無奈。這種以攻為守的戰略,本質上是蜀漢為延續政權合法性而進行的悲壯抗爭。

東吳出兵:虎頭蛇尾的協同作戰

東吳在東線的配合行動,看似聲勢浩大——孫權親率十萬大軍攻合肥新城,陸遜、孫韶分兵出擊襄陽、淮陰,形成多點開花之勢,但實際效果卻差強人意,暴露出東吳軍事戰略的深層問題。

田豫對孫權戰略意圖的判斷堪稱精準:“賊悉眾大舉,非圖小利,欲質新城以致大軍耳。”孫權的真實目的並非攻占新城,而是引誘曹魏主力決戰,試圖複製赤壁之戰“以少勝多”的奇跡。然而,曹魏方麵已識破這一計謀,滿寵、劉邵提出的“堅壁清野+襲擾後路”策略,精準擊中了吳軍的弱點——後勤補給線過長、攻堅能力不足。

劉邵建議的“揚聲進道,震曜形勢”戰術,是心理戰的經典運用。通過虛張聲勢、威脅後路,迫使吳軍不戰自亂,體現了曹魏在軍事謀略上的成熟。而魏明帝拒絕滿寵“拔新城守,致賊壽春”的提議,堅持“地有所必爭”的戰略思想,顯示出其對地理重要性的深刻認識。合肥、襄陽、祁山這三大戰略支點,如同曹魏的“鐵三角”防禦體係,成為東吳和蜀漢難以逾越的屏障。

孫權的迅速撤軍,反映了東吳軍事行動的投機性本質。當發現無法引誘魏軍主力決戰、己方又因“多疾病”戰力受損時,孫權立即選擇撤退,暴露出其“見利則進,無利則退”的實用主義傾向。這種缺乏戰略定力的表現,使得東吳難以對曹魏構成真正威脅,也讓吳蜀聯盟的協同作戰淪為空談。

陸遜在撤軍過程中的表現,則展現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麵對“大駕已還,賊得韓扁”的危急局麵,陸遜通過“催人種葑、豆,與諸將奕棋、射戲如常”的鎮定表現穩定軍心,隨後以“攻襄陽”為幌子掩護撤軍,甚至趁機“斬獲千餘人”,堪稱“以退為進”的經典戰例。這一細節既凸顯了陸遜的個人能力,也反襯出東吳軍事指揮體係的斷層——除少數名將外,整體戰略規劃能力明顯不足。

曹魏應對:成熟的防禦體係與戰略定力

曹魏在應對吳蜀聯合進攻時的表現,展現了一個成熟政權的戰略定力與係統優勢。從最高統治者到前線將領,形成了高效的決策鏈條與執行體係,這是曹魏能夠以一敵二的核心原因。

魏明帝的決策堪稱典範。他一方麵派遣秦朗“督步騎二萬助司馬懿禦諸葛亮”,強化西線防禦;另一方麵堅持“自往征之”,親赴東線指揮,通過“禦駕親征”穩定軍心、震懾敵軍。這種“兩線兼顧、重點突出”的戰略部署,體現了其出色的全局掌控能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對司馬懿的敕令“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精準把握了對付諸葛亮的關鍵——拖垮蜀軍後勤。這一決策看似保守,實則擊中了蜀漢的最大軟肋。曹魏深知,與蜀軍正麵決戰並非最佳選擇,利用自身國力優勢進行消耗戰,才是成本最低的取勝之道。這種“以時間換空間”的戰略思維,顯示出曹魏統治集團的成熟與理性。

在具體戰術執行上,曹魏將領展現了高度的戰術素養與協同能力。從郭淮搶占北原,到滿寵、田豫堅守新城,再到劉邵的襲擾策略,前線將領能夠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合理建議,並得到中央的快速響應,形成了“上下聯動、攻防有序”的作戰體係。這種係統優勢,是吳蜀兩國難以企及的。

魏明帝拒絕“西幸長安”的提議,堅持先解決東線戰事再處理西線,體現了其清晰的戰略優先級。他深知“權走,亮膽破”的連鎖反應——隻要東吳撤軍,蜀漢的孤注一擲就失去意義。這種“先易後難、各個擊破”的策略,最終使得曹魏在兩線作戰中都取得了勝利。

曆史啟示:實力差距下的戰略困境

青龍二年的戰事,本質上是三國實力差距的集中體現。蜀漢和東吳雖然在局部戰役中展現了出色的戰術能力,但在戰略層麵始終無法突破曹魏的整體優勢,這一結局具有曆史必然性。

對蜀漢而言,諸葛亮的北伐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之舉。儘管他通過屯田、治軍等措施彌補了部分短板,但蜀漢與曹魏在人口、經濟、資源上的巨大差距,決定了長期消耗戰必然對蜀漢不利。諸葛亮的努力,更多是為了延續“興複漢室”的政治理想,而非真正改變實力對比。

對東吳而言,此次出兵暴露了其“割據自保”的本質。孫權缺乏統一天下的雄心與戰略定力,軍事行動始終圍繞“趁火打劫”的短期利益展開,無法形成持續的戰略壓力。這種實用主義傾向,使得東吳始終隻能扮演“攪局者”而非“終結者”的角色。

對曹魏而言,勝利的關鍵在於構建了一套“以防禦為核心、以消耗為手段、以體係為支撐”的成熟戰略。通過地理支點、後勤保障、信息傳遞、人才儲備等係統性優勢,曹魏成功化解了吳蜀的聯合進攻,為最終統一奠定了基礎。

青龍二年的曆史告訴我們:在絕對實力差距麵前,單純的戰術高明難以改變戰略結局;而一個政權的成熟與否,不僅體現在軍事能力上,更體現在戰略定力、係統協同與民心向背上。這段曆史,既是英雄人物的舞台,更是實力博弈的必然結果。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今天也沒有被顧客吃掉 你犯賤我發癲!真千金爆火娛樂圈 我靠,女主怎麼有追追啊 謀春 我媽是年代文早逝原配 歡迎來到神明的遊戲 從海灣風暴開始 覺醒十倍返利,我手撕極品親戚! 主母生存指南 引誘清冷權臣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