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 > 第421章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

第421章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1 / 1)

司馬懿和諸葛亮對峙了一百多天,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就是不出來應戰。諸葛亮就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女人的衣服首飾,想羞辱他。司馬懿氣得不行,上表給皇帝請求出戰,皇帝派衛尉辛毗拿著符節擔任軍師來節製司馬懿。護軍薑維對諸葛亮說:“辛毗拿著符節來了,敵人肯定不會再出戰了。”諸葛亮說:“他本來就不想打仗,之所以堅持請求出戰,不過是在他的手下人麵前顯示一下他的威風罷了。將領在軍隊裡,有時候君主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製服我,還用得著大老遠去千裡之外向皇帝請求出戰嗎!”

諸葛亮派使者到司馬懿軍中,司馬懿不打聽軍事情況,反而問使者諸葛亮睡覺、吃飯怎麼樣,處理事務是繁瑣還是簡便。使者回答說:“諸葛公每天起早貪黑,處罰二十棍以上的事兒,都要親自過問;吃的東西也不多,一頓飯吃不了幾升。”司馬懿對彆人說:“諸葛孔明吃得少,事兒又多,他還能撐多久啊!”

諸葛亮病情加重,蜀漢後主派尚書仆射李福來探望,順便谘詢國家大事。李福到了後,和諸葛亮聊完就走了,過了幾天又回來了。諸葛亮說:“我知道你回來的意思,前幾天咱們雖然聊了一整天,但有些話沒說完,你再來也是為了把事情確定一下。你想問的,蔣琬是合適的人選。”李福趕緊謝罪說:“之前實在是疏忽了,沒問清楚您百年之後誰能擔當大任,所以才又回來。請問蔣琬之後,誰還可以擔當重任呢?”諸葛亮說:“費禕可以接替他。”李福又問費禕之後呢,諸葛亮就沒回答了。

就在這個月,諸葛亮在軍中去世。長史楊儀整頓軍隊開始撤退。老百姓跑去告訴司馬懿,司馬懿就帶兵追擊。薑維讓楊儀掉轉軍旗,擂響戰鼓,做出要向司馬懿進攻的樣子,司馬懿趕緊收兵後退,不敢逼近。於是楊儀整頓好隊伍慢慢撤離,進入山穀後才發喪。老百姓因此編了個諺語說:“死諸葛嚇跑活仲達。”司馬懿聽到後,苦笑著說:“我能預料他活著時的舉動,卻預料不了他死啊。”司馬懿查看諸葛亮留下的營壘,感歎道:“真是天下奇才啊!”一直追到赤岸,沒追上才返回。

當初,蜀漢的前軍師魏延,勇猛過人,很會帶兵,深受士兵愛戴。每次跟著諸葛亮出兵,他都想自己帶一萬人,和諸葛亮兵分兩路,在潼關會合,就像韓信當年那樣,可諸葛亮總是製止,不答應他。魏延總覺得諸葛亮膽小,還感歎自己的才能沒得到充分發揮。楊儀這人精明能乾,諸葛亮每次出兵,楊儀常常負責規劃部署,計算糧草,腦子轉得快,很快就能安排妥當,軍隊的調度指揮,都靠楊儀來辦理。魏延性格高傲,當時的人都躲著他,順著他,隻有楊儀不遷就魏延,魏延因此特彆生氣,兩人關係就像水火一樣不相容。諸葛亮很珍惜他們兩人的才能,不忍心偏袒一方而不用另一方。

費禕出使吳國,吳國老大喝多了,問費禕:“楊儀、魏延就是兩個沒見識的小人物,雖然對當前的事務有點小用處,但既然已經任用了,又不能輕易拋開他們。要是哪天沒了諸葛亮,他倆肯定會惹出禍亂。你們這些人卻稀裡糊塗的,不知道提前防範,這能說是為子孫後代考慮嗎!”費禕回答說:“楊儀和魏延之間的矛盾,隻是個人恩怨罷了,他們並沒有像黥布、韓信那樣難以駕馭的野心。現在正要掃除強敵,統一天下,功業要靠人才才能成就,大業要靠人才才能拓展,如果因為擔心以後的禍患就舍棄他們不用,就好比因為害怕有風浪就乾脆不用船,這可不是長久之計啊。”

諸葛亮病重時,和楊儀、司馬費禕等人安排自己死後軍隊撤退的調度,讓魏延斷後,薑維在魏延之後;如果魏延不聽從命令,軍隊就自行出發。諸葛亮死後,楊儀秘不發喪,派費禕去試探魏延的想法。魏延說:“丞相雖然去世了,可我還在啊。丞相府的親信和官員,可以護送靈柩回去安葬,我要親自率領各路軍隊攻打敵人;怎麼能因為一個人的死就荒廢了國家大事呢!再說了,我魏延是什麼人,憑什麼要受楊儀的指揮,當斷後的將領!”魏延就和費禕一起商量哪些人留下繼續作戰,哪些人護送靈柩回去,還讓費禕親手寫下和他聯名的文書,通告下麵的將領。費禕騙魏延說:“我回去給你跟楊長史解釋解釋。長史是個文官,不太懂軍事,肯定不會違抗命令的。”費禕說完出門,騎上馬就跑了。魏延很快就後悔了,可已經追不上了。

魏延派人去打探楊儀等人的動靜,得知他們打算按照諸葛亮生前的安排,各營依次帶兵撤退,魏延氣得不行,不等楊儀出發,就率領自己的部隊直接往南返回,還把經過的棧道都燒了。魏延和楊儀各自上表給蜀漢後主,指責對方謀反,一天之內,緊急文書就都送到了。蜀漢後主就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該怎麼辦,蔣琬和董允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楊儀等人命令士兵開山修路,日夜兼程,緊跟在魏延後麵。魏延先到了南穀口,派兵阻擊楊儀等人,楊儀就讓將軍何平在前麵抵擋魏延。何平大聲嗬斥魏延的先頭部隊:“丞相剛去世,屍體都還沒涼呢,你們怎麼敢這樣!”魏延的士兵們知道是魏延理虧,都不聽他的命令,紛紛散去。魏延隻好和他的幾個兒子一起逃跑,往漢中方向去,楊儀派將領馬岱追上去把魏延殺了,還滅了魏延三族。蔣琬率領負責宮廷警衛的各營士兵前往救援,剛往北走了幾十裡,就傳來魏延已死的消息,於是又返回了。一開始,魏延想殺楊儀等人,是希望當時的輿論能讓他接替諸葛亮輔佐朝政,所以他不向北投降魏國,而是向南攻打楊儀,實際上他並沒有謀反的意思。各路軍隊回到成都後,蜀漢宣布大赦,追諡諸葛亮為忠武侯。當初,諸葛亮給蜀漢後主上表說:“我在成都有八百株桑樹,十五頃薄田,子孫們的衣食是足夠的,我也沒有彆的謀生手段來增加財富。如果我死的時候,不讓家裡有多餘的絲綢,外麵沒有多餘的錢財,以免辜負陛下的信任。”他去世的時候,果然就像他說的那樣。丞相長史張裔常常稱讚諸葛亮:“諸葛公賞賜不遺漏關係疏遠的人,處罰不偏袒親近的人,沒有功勞就得不到爵位,犯了法就算有權有勢也不能免除刑罰,這就是無論賢能還是平庸的人都願意為他效命的原因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陳壽評論說:諸葛亮擔任丞相,安撫百姓,明確法規製度,精簡官職,因時製宜,推心置腹,公正無私;對國家儘忠、對時政有益的人,即使是仇人也一定獎賞;觸犯法令、懈怠失職的人,即使是親人也一定處罰;認罪態度好、真心悔改的人,即使罪行嚴重也一定釋放;花言巧語、掩飾過錯的人,即使罪行輕微也一定嚴懲;善事再小也會獎賞,惡行再小也會貶斥;對各項事務都很精通,能抓住根本,根據名分來要求實際效果,厭惡虛偽不實的人。最終在蜀漢境內,人們都既敬畏他又愛戴他,刑法政令雖然嚴厲,卻沒有人怨恨,因為他做事公平,勸誡明確。可以說他是懂得治理國家的傑出人才,是僅次於管仲、蕭何的人物啊!

評論

這段史料生動還原了諸葛亮晚年北伐的最後時光,以及他去世後蜀漢的權力震蕩,其中既有軍事博弈的智慧較量,也有人性複雜的深刻呈現,更暗藏著王朝興衰的曆史密碼。

五丈原對峙:心理戰背後的生死博弈

五丈原的百日相守,堪稱古代軍事心理戰的經典範例。諸葛亮為逼司馬懿出戰,不惜以“巾幗婦人之服”羞辱,試圖打破曹魏的戰略僵持。這一行為看似激進,實則是蜀軍糧草不濟下的無奈之舉——長期對峙對遠道而來的蜀漢軍隊極為不利。而司馬懿的“怒而上表請戰”,則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政治表演:通過向魏明帝請戰,既維護了武將尊嚴,又將不戰的責任轉移給朝廷,避免軍心動搖。

諸葛亮對這場心理戰的本質看得透徹:“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他深知司馬懿的拖延戰術背後,是對蜀軍後勤短板的精準拿捏。而司馬懿詢問諸葛亮“寢食及事之煩簡”的細節,則暴露了其戰略核心——不追求戰場速勝,而是通過消耗對手主帥精力拖垮蜀漢。當得知諸葛亮“夙興夜寐,罰二十已上皆親覽,所啖食不至數升”時,司馬懿斷言“其能久乎”,這一判斷最終竟成讖語。這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智慧,展現了頂級軍事家對人性弱點的精準把握。

巨星隕落:權力真空下的忠誠與背叛

諸葛亮之死引發的連鎖反應,撕開了蜀漢內部潛藏的矛盾裂縫。“死諸葛走生仲達”的典故,既體現了諸葛亮生前布防的周密,也反襯出司馬懿對其的忌憚之深。司馬懿巡視蜀軍營壘時感歎“天下奇才”,這既是對對手的尊重,也暗含著對蜀漢未來的判斷——失去諸葛亮的蜀國,已不足為懼。

魏延與楊儀的權力衝突,是蜀漢內部矛盾的集中爆發。魏延“勇猛過人,善養士卒”卻“性矜高”,楊儀“乾敏”卻與魏延“有如水火”。諸葛亮在世時“深惜二人之才,不忍有所偏廢”,但未能從製度上解決二人的根本矛盾。費禕曾對孫權解釋“儀、延之不協,起於私忿耳”,但這種私忿在權力真空狀態下迅速升級為軍事衝突。魏延“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的行為,雖如史料所言“實無反意”,卻客觀上造成了蜀漢的內耗;楊儀斬殺魏延並“夷延三族”的狠辣,也暴露了其權力欲的膨脹。這場內鬥不僅削弱了蜀漢軍力,更打破了諸葛亮苦心維持的權力平衡,為蜀國的衰落埋下伏筆。

千秋功過:諸葛亮的治政遺產與曆史評價

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精準概括了其治政成就。“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的執法原則,“開誠心,布公道”的執政理念,使蜀漢在三國中形成了獨特的政治清明氣象。諸葛亮臨終前“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餘饒”的家產申報,更是古代官員廉潔自律的典範,與其“鞠躬儘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形成呼應。

但諸葛亮的執政也存在爭議:對魏延“異道會於潼關”的奇謀“製而不許”,雖體現了其穩健風格,卻也被質疑為“怯”;“罰二十已上皆親覽”的事必躬親,雖彰顯責任心,卻導致“食少事煩”的健康透支,也抑製了下屬能力的發揮。這種“事無巨細,鹹決於己”的管理模式,在其身後造成了人才斷層——蔣琬、費禕雖能守成,卻無諸葛亮的全局視野,蜀漢逐漸失去進取之力。

曆史啟示:性格、製度與國運的交織

這段曆史揭示了多重啟示:其一,領導者的性格與健康直接影響團隊命運,諸葛亮的過度操勞既是美德也是隱患;其二,製度建設比個人能力更重要,諸葛亮未能解決的內部矛盾,最終成為蜀漢的致命傷;其三,對手的尊重是最高的褒獎,司馬懿的“天下奇才”之歎,超越了政治立場的局限,成為對諸葛亮能力的最佳注腳。

“死諸葛走生仲達”的民諺,“食少事煩,其能久乎”的判斷,“天下奇才”的感歎,共同構成了對諸葛亮晚年的立體寫照。他的忠誠、智慧與遺憾,他身後的權力博弈與國家興衰,都成為三國曆史中最耐人尋味的篇章,也為後世提供了關於領導力、團隊管理與國家治理的深刻鏡鑒。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快穿:笨蛋美人拯救世界 快穿之哼!糯糯才不是孟婆家的呢 奧特:我靠模擬成就至高 重生65,靠打獵,我把妻女寵上了天 星海於你 櫻盛時分 快穿攻略:點滿男主的撒嬌技 空間係統穿七零,肥妻暴瘦暴富樣樣行 哈利波特之薩滿巫師也是巫師 敲骨吸髓?重生另選家人寵我如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