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長水校尉廖立,覺得自己的才能和名聲,應該能當個諸葛亮的副手,可一直擔任的都是些閒散職位,心裡那叫一個不痛快,整天抱怨、說壞話。後來諸葛亮把廖立貶為平民,流放到汶山。等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傳來,廖立哭著說:“這下我這輩子都隻能在蠻夷之地生活了!”李平聽說諸葛亮死了,也發病去世了。李平一直盼著諸葛亮能重新啟用自己,讓自己官複原職,他覺得後麵接替諸葛亮的人不會這麼做。
習鑿齒評論說:以前管仲奪走伯氏三百戶的駢邑,伯氏到死都沒一句怨言,大家都覺得這很難得。諸葛亮讓廖立傷心哭泣,李平抑鬱而死,可不僅僅是讓人沒有怨言這麼簡單啊!水極其平靜,即使是行為不正的人也會以它為準則;鏡子極其明亮,即使是長相醜陋的人麵對它也不會發怒。水和鏡子之所以能洞察萬物而不招人怨恨,是因為它們沒有私心。水和鏡子做到無私,都還能免遭指責,更何況品德高尚的君子懷著愛護生命的仁心,廣施憐憫寬恕的德行,法律在不得不施行的時候才施行,刑罰施加於那些明知故犯的人身上,封爵不是出於私心,誅殺也不帶有憤怒,這樣天下還有誰會不心服口服呢!
蜀漢各地的人都請求為諸葛亮修建廟宇,蜀漢後主不同意。老百姓就隻能在過節的時候,在路邊偷偷祭祀。步兵校尉習隆等人上奏說:“請求在靠近諸葛亮墓地的沔陽建一座廟,這樣就能禁止民間的私自祭祀。”蜀漢後主同意了。
蜀漢後主任命左將軍吳懿為車騎將軍,授予符節,讓他都督漢中;任命丞相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攬國家事務,不久又讓蔣琬兼任都護,授予符節,兼任益州刺史。當時剛剛失去了諸葛亮這位統帥,遠近的人都感到危險和不安。蔣琬才能出眾,在眾多官員中脫穎而出,地位在眾人之上,他既沒有悲傷的表情,也沒有高興的神色,神態舉止和平常一樣,漸漸地,大家對他越來越信服。
東吳得知諸葛亮去世,擔心魏國趁著蜀漢衰落攻打它,就增加了巴丘一萬的守兵。一方麵是想著可以救援蜀漢,另一方麵也打著趁機瓜分蜀漢的主意。蜀漢得知後,也增加了永安的守軍,以防意外情況。蜀漢後主派右中郎將宗預出使東吳,東吳老大問他:“東吳和蜀漢,就像一家人,可聽說你們西邊增加了白帝城的守軍,這是為啥呢?”宗預回答說:“我覺得東邊增加巴丘的守軍,西邊增加白帝城的守軍,都是形勢所需,這沒什麼好互相詢問的。”東吳老大聽了大笑,讚賞宗預坦率直言,對他的禮遇僅次於鄧芝。
東吳的諸葛恪認為丹楊郡山勢險峻,當地百姓大多果敢剽悍。以前雖然征過兵,但也隻是得到了丹楊郡外縣的普通百姓。那些地處偏遠、深山老林裡的人,根本沒法全部抓完。諸葛恪多次主動請求去擔任官職,把這些人弄出來,還說三年就能得到四萬精兵。大家議論紛紛,都覺得:“丹楊郡地勢險要,和吳郡、會稽、新都、鄱陽四個郡接壤,方圓幾十裡內,山穀重重疊疊。那些住在深山裡的百姓,從來沒進過城,也沒見過長官,整天拿著兵器在野外生活,到老都在山林裡;還有那些逃亡的罪犯、一貫作惡的人,都逃到這兒藏起來。山裡還產銅鐵,他們自己就能鑄造兵器。當地風俗尚武好戰,崇尚力量;他們爬山越險,在荊棘叢中穿梭,就像魚在水裡遊,猿猴在樹上跳一樣。還經常瞅準機會出來搶劫,每次派兵去征討,找他們的藏身之處都很難。他們打起仗來一擁而上,打敗了就像鳥一樣四散逃竄,從古至今,就沒人能管住他們。”大家都覺得這事兒太難辦了。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聽說後,也覺得這事兒最終辦不成,還歎氣說:“諸葛恪要是不能讓我們家族興旺,恐怕會讓我們家族遭滅頂之災啊!”但諸葛恪還是詳細地陳述了他一定能成功的理由,東吳老大就任命諸葛恪為撫越將軍,兼任丹楊太守,讓他去實施自己的計劃。
冬天十一月,洛陽發生地震。
東吳的潘濬討伐武陵蠻,經過幾年征戰,斬殺和俘虜了數萬人。從此,武陵的各蠻族勢力衰弱,當地恢複了安寧。十一月,潘濬回到武昌。
評論
這段史料以諸葛亮去世為時間節點,串聯起蜀吳兩國的政治變動與人心向背,字裡行間儘顯亂世中的權力邏輯與人性幽微,更折射出諸葛亮治國理政的深遠影響。
在對廖立、李嚴的處置與後續反應中,我們看到了古代政治懲戒的最高境界。廖立自視甚高卻怨謗不止,李嚴犯錯遭貶仍寄望複用,兩人在諸葛亮離世後的不同表現——垂泣與致死,遠超普通的“無怨言”。這正如習鑿齒所論,水因至平成為準則,鏡因至明讓醜者忘怒,諸葛亮的“無私”正是讓受罰者心服的關鍵。他的刑罰施加於自犯之罪,爵賞不出於私心,這種“法行於不可不用,誅之而不怒”的為政之道,不僅維護了蜀漢的政治秩序,更贏得了對手的敬畏,這正是古代政治智慧的精髓所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蜀地為諸葛亮立廟的波折,生動詮釋了“民心大於政令”的永恒真理。百姓自發在道陌私祭,最終迫使朝廷在沔陽立廟,這一過程展現了諸葛亮在蜀地民眾心中的崇高地位。這種超越官方認證的民間信仰,源於他生前“懷樂生之心,流矜恕之德”的施政實踐,也成為蜀漢政權在失去核心領導人後維係人心的精神紐帶。
諸葛亮去世後的權力交接,考驗著蜀漢政權的穩定性。蔣琬在“遠近危悚”之際,以“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的沉穩表現逐漸贏得眾望,這不僅是個人素養的展現,更是諸葛亮識人用人眼光的印證。蔣琬的從容穩定了蜀漢政局,也延續了諸葛亮治國方略的連續性,為動蕩中的蜀漢注入了強心劑。
吳蜀關係的微妙調整則揭示了盟友關係的現實邏輯。吳國增兵巴丘、蜀漢加強永安防守,看似互不信任的舉動,實則是亂世中“事勢宜然”的生存智慧。宗預出使吳國時的坦誠應對,既維護了蜀漢尊嚴,又未破壞同盟關係,展現了外交場上的分寸拿捏,也延續了諸葛亮時期吳蜀聯盟的基本框架。
吳國的內部事務同樣看點十足。諸葛恪力主平定丹楊山民的決策,展現了新生代將領的雄心與冒險精神。眾人對丹楊地勢險惡、民風彪悍的擔憂,以及諸葛瑾“赤吾族也”的預警,與諸葛恪“三年可得甲士四萬”的豪言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激進策略與穩健擔憂的衝突,預示著吳國政治風格的轉變,也為後來的政治動蕩埋下伏筆。而潘濬討平武陵蠻的功績,則從側麵展示了吳國鞏固內部統治的努力,與諸葛恪的冒險計劃形成一穩一進的治理路徑對比。
值得注意的是,洛陽地震這一自然現象被載入史冊,在古代天人感應的思想框架下,這類災異往往被賦予政治象征意義,為這段曆史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縱觀這段曆史,諸葛亮雖已離世,但其政治遺產仍深刻影響著三國格局。他以無私公正構建的政治秩序、以民為本積累的民心基礎、以穩健務實維係的外交關係,都在後續事件中得到驗證。而蜀吳兩國在新形勢下的政策調整,既體現了對現實利益的考量,也反映了不同政治傳統的延續與變革。這段史料不僅記錄了權力更迭的過程,更揭示了一個永恒的政治真理:唯有“無私”“公正”“利民”的治理,才能在動蕩時代贏得真正的人心與長治久安。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