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邵陵厲公上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433章 邵陵厲公上(1 / 1)

正始元年公元240年,庚申年)春天,發生旱災。

越巂那邊的蠻夷老是背叛蜀漢,還把太守給殺了。從那以後,太守都不敢去郡裡辦公,隻能在安定縣“遠程辦公”,這安定縣離郡治可有八百多裡地呢。蜀漢後主劉禪就讓巴西人張嶷當越巂太守。張嶷這人挺有本事,又是安撫新歸附的人,又是討伐強橫狡猾的家夥,蠻夷都怕他、服他,郡裡就這麼太平了,於是又搬回原來的郡治。

到了冬天,吳國鬨饑荒。

正始二年公元241年,辛酉年)春天,吳國打算攻打魏國。零陵太守殷劄跟吳主孫權說:“現在老天都不幫曹家了,各種災禍、誅殺不斷,正是爭天下的好時候,可曹家卻是個小屁孩當家。陛下您親自帶兵出征,趁亂滅掉魏國,應該把荊州、揚州的人都動員起來,身強體壯的拿上武器打仗,身體弱些的負責後勤運輸。再命令西邊的益州出兵到隴右,給諸葛瑾、朱然大軍,直接攻打襄陽,陸遜、朱桓另外去征討壽春,陛下您禦駕親征到淮陽,經過青州、徐州。這樣一來,襄陽、壽春被兩麵夾擊,忙得焦頭爛額,長安以西又得全力抵禦蜀軍,許昌、洛陽的魏軍肯定得分散兵力,咱們幾路軍隊配合進攻,魏國老百姓說不定還會在內部響應咱們。要是他們將領應對不當,有一路軍隊打敗仗,那其他三路軍隊估計就得軍心大亂。咱們就可以整頓裝備,一路攻城略地,乘勝追擊,平定華夏。要是不傾巢出動,還像以前那樣小打小鬨,那就沒啥大作用,還容易老是敗退,士兵疲憊,威風掃地,時間一長,力氣都沒了,這可不是好辦法。”但孫權沒聽他的。

夏天四月,吳國全琮去攻打淮南,還把芍陂的水給決了,諸葛恪進攻六安,朱然包圍樊城,諸葛瑾攻打柤中。魏國征東將軍王淩、揚州刺史孫禮跟全琮在芍陂乾了一仗,全琮吃了敗仗跑路了。荊州刺史胡質帶著輕裝部隊去救樊城,有人說:“敵人太猛,彆往前衝啊。”胡質說:“樊城城牆不高,兵力又少,咱們必須得去當外援,不然就危險了。”於是帶兵靠近包圍圈,樊城裡麵的人才安心。

五月,吳國太子孫登掛了。

這時候吳國軍隊還在荊州呢,太傅司馬懿說:“柤中有十萬百姓和蠻夷,在漢水南岸,沒個主心骨,樊城被圍攻,好幾個月都沒解圍,這情況很危急啊,我得親自去征討。”六月,司馬懿帶著各路軍隊去救樊城,吳國軍隊聽說後,晚上就偷偷溜了。司馬懿一路追到三州口,收獲頗豐才回來。

閏月,吳國大將軍諸葛瑾去世。諸葛瑾的大兒子諸葛恪之前已經封侯了,孫權就讓諸葛恪的弟弟諸葛融繼承爵位,掌管軍事,駐守公安。

蜀漢大司馬蔣琬覺得諸葛亮好幾次從秦川出兵,道路艱險,運糧困難,最後也沒成功。就想著多造些船,從漢水、沔水順流東下,去偷襲魏國的魏興、上庸。結果不巧,老毛病犯了,一直沒能成行。蜀漢的人都覺得這事兒要是搞不定,回來的路可不好走,不是個長久之計。後主劉禪就派尚書令費禕、中監軍薑維等人去傳達旨意。蔣琬就上書說:“現在魏國占據天下九州,勢力盤根錯節,想一下子消滅不容易。要是咱們和吳國東西兩邊一起使勁,相互配合,就算不能馬上實現目標,也能慢慢蠶食它,先把它的小嘍囉給收拾了。但吳國那邊老是變卦,好幾次都沒按計劃來。我就和費禕等人商量,涼州是胡人邊塞的關鍵地方,進可攻退可守,而且羌人、胡人心裡盼著歸附蜀漢都快盼瘋了,應該讓薑維當涼州刺史。要是薑維出征,控製住河右地區,我就帶兵給他當後援。現在涪城水路、陸路四通八達,有緊急情況能馬上響應,要是東北方向出了事,趕過去也不難,所以我請求把軍隊調到涪城駐紮。”後主劉禪同意了。

魏國朝廷想在揚州、豫州之間開墾農田、儲備糧食,就讓尚書郎汝南人鄧艾去陳縣、項縣以東到壽春一帶考察。鄧艾認為:“以前曹操打敗黃巾軍後,就搞起了屯田,在許都積蓄糧食,以此控製四方。現在魏、蜀、吳三國,其他三邊基本穩定了,關鍵就在淮南這邊。每次大軍出征,運輸糧草的兵力就得占一半還多,耗費巨大。陳縣、蔡縣之間,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可以把許昌附近的一些稻田合並,讓水流往東,在淮北駐紮兩萬人,淮南駐紮三萬人,十分之二的人輪休,這樣隨時都有四萬人一邊種田一邊防守;再多多開鑿河渠,增加灌溉,疏通漕運。算下來,除去各種費用,每年能收獲五百萬斛糧食作為軍糧,六七年時間,就能在淮河一帶儲備三千萬斛糧食,這夠十萬大軍吃五年了。憑借這些去攻打吳國,肯定能贏。”太傅司馬懿覺得這主意不錯。這一年,開始大規模開鑿漕渠,以後每次東南方向有戰事,大軍出動,乘船就能順流而下,直達長江、淮河,物資糧食都有儲備,還不用擔心水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一年,管寧也去世了。管寧這人,名聲和品行那叫一個高潔,遠遠看著,感覺這人高不可攀,一接觸,又覺得他特彆和藹可親。他還能通過具體的事引導彆人做好事,大家都被他感化。他去世的時候,不管認不認識他的人,聽說後都忍不住歎氣。

評論

這段史料展現了三國中後期魏、蜀、吳三方的戰略博弈與勢力消長,其中的人物決策與曆史細節,折射出亂世中各方的生存邏輯與時代局限:

蜀漢:在堅守與調整中掙紮

張嶷治理越巂的成功,體現了蜀漢對邊疆治理的務實策略——以“招慰新附+誅討強猾”的剛柔並濟手段穩定後方,為北伐減少牽製。而蔣琬的戰略調整則暴露了蜀漢的困境:諸葛亮多次北伐秦川因“道險運難”無果,蔣琬試圖改走水路襲取魏興、上庸,卻因“還路難”遭朝野質疑,最終轉向以薑維經營涼州、自己屯兵涪城的保守策略。這種調整雖規避了風險,卻也反映出蜀漢國力有限、難以承擔大規模冒險的現實,從主動進攻逐漸轉向以守待變。

東吳:戰略分歧與錯失的機會

殷劄的獻策堪稱東吳版“隆中對”,其核心是集中全國之力,聯動蜀漢從西線、中線、東線同時北伐,利用曹魏“幼童涖事”的動蕩期一舉破局。但孫權未能采納,最終隻派偏師發動局部進攻,結果在芍陂、樊城等地接連受挫。這種“循前輕舉”的保守策略,暴露了東吳高層的戰略短視:既想北伐獲利,又不願承擔傾國而出的風險,最終陷入“民疲威消”的惡性循環。此外,諸葛瑾去世、太子登夭折,也為東吳後續的權力動蕩埋下伏筆。

曹魏:以穩守應對被動,以基建謀長遠

麵對東吳的多路進攻,曹魏的應對體現了成熟的軍事體係:胡質冒險救援樊城,司馬懿親自督師擊退吳軍,展現了前線將領的決斷與中樞的調度能力。而鄧艾的屯田策更具長遠眼光——通過在淮南、淮北大規模屯田,既解決了軍糧運輸難題,又為日後伐吳積累了戰略資本。這種“以守為攻”的思路,依托曹魏的國力優勢,通過基建廣開漕渠)和後勤建設穩步增強實力,與吳蜀的消耗戰形成鮮明對比,為後來的統一埋下伏筆。

人物群像中的時代底色

張嶷的強硬與懷柔並施,印證了亂世中邊疆治理“恩威並濟”的有效性;

管寧的“名行高潔”被天下嗟歎,反映出亂世中人們對道德標杆的精神寄托;

蔣琬、殷劄的戰略構想與現實的衝突,則揭示了理想與國力、決策層認知之間的鴻溝。

這段曆史的核心矛盾在於:吳蜀試圖以弱勢聯手打破曹魏的優勢,卻因內部決策分歧、國力限製屢屢錯失機會;而曹魏憑借體量優勢,以穩健的防禦和基建逐步鞏固霸權,三國的最終走向已初現端倪。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謀春 我媽是年代文早逝原配 歡迎來到神明的遊戲 從海灣風暴開始 覺醒十倍返利,我手撕極品親戚! 主母生存指南 引誘清冷權臣後 克係末日擺攤,邪神被我喂成萌寵 亡妻回歸的方式不太對 穿成病嬌反派的小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