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世祖武皇帝中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474章 世祖武皇帝中(1 / 1)

晉紀三,從公元280年庚子年)到公元288年戊申年),共九年。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庚子年)

春天,正月的時候,吳國搞了波大赦。

這時候,杜預朝著江陵進發,王渾從橫江出兵,攻打吳國的各個軍事據點,那是一路勢如破竹,全都拿下。到了二月戊午日,王濬、唐彬把丹楊監盛紀給打敗了。你猜怎麼著,吳國人在長江江中的險要地段,都橫著拉上鐵鎖,還造了一丈多長的鐵錐,偷偷埋在江裡,用來阻攔戰船。王濬這邊也不含糊,造了幾十個大方筏子,一百多步見方,上麵綁著草人,給草人穿上鎧甲,拿著兵器,派水性好的人帶著筏子在前麵走,碰到鐵錐,鐵錐就紮到筏子上被帶走了。又做了十多丈長、幾十圍粗的大火炬,灌上麻油,放在船前,遇到鐵鎖,就點火燒,不一會兒,鐵鎖就熔斷斷開,船就暢通無阻了。庚申日,王濬攻克西陵,把吳國都督留憲等人都給殺了。壬戌日,又拿下荊門、夷道兩座城,殺了夷道監陸晏。杜預派牙門周旨等率領八百奇兵,夜裡乘船渡江,偷襲樂鄉,到處插滿旗幟,在巴山點火。吳國都督孫歆嚇壞了,給江陵督伍延寫信說:“北邊來的這些軍隊,簡直像會飛一樣就渡江了。”周旨等人在樂鄉城外埋伏,孫歆派兵出去抵擋王濬,結果大敗而歸。周旨等人發動伏兵,跟著孫歆的軍隊就進了城,孫歆都沒察覺,一直到了他的營帳,就把孫歆給俘虜帶回去了。乙醜日,王濬又殺了吳國水軍都督陸景。杜預接著進攻江陵,甲戌日,把江陵拿下,斬了伍延。這一下,沅水、湘水以南,一直到交州、廣州,各個州郡都望風而降,紛紛送上官印。杜預拿著符節,宣讀詔令,安撫這些地方。這一戰,總共斬殺、俘虜吳國都督、監軍十四人,牙門、郡守一百二十多人。胡奮也拿下了江安。

乙亥日,皇帝下詔說:“王濬、唐彬已經平定巴丘,接下來要和胡奮、王戎一起去平定夏口、武昌,然後順著長江長驅直入,直搗秣陵。杜預這邊要穩定零陵、桂陽,安撫衡陽。大軍經過之後,荊州南部地區傳個檄文就能搞定。杜預等人各自分些兵力給王濬、唐彬,太尉賈充就移兵駐紮到項地。”

王戎派參軍襄陽人羅尚、南陽人劉喬帶兵和王濬一起攻打武昌,吳國的江夏太守劉朗、督武昌諸軍虞昺都投降了。虞昺,是虞翻的兒子。

杜預和各路將領開會討論,有人說:“這吳國作為咱們的對手都上百年了,哪能一下子就徹底消滅呢,現在春天水都漲起來了,咱們也不好長時間停留,不如等到來年冬天,再搞大規模進攻。”杜預說:“以前樂毅靠著濟西一場大戰就吞並了強大的齊國,現在咱們兵威正盛,就好比劈竹子,劈開幾節之後,後麵的就順著刀刃輕鬆分開,再也沒什麼阻礙了。”於是就給各位將領指明作戰方略,直接向建業進軍。

吳國皇帝聽說王渾南下,就派丞相張悌率領丹楊太守沈瑩、護軍孫震、副軍師諸葛靚,帶著三萬人馬渡江迎戰。到了牛渚,沈瑩說:“晉國在蜀地訓練水軍都老久了,咱們上遊的軍隊,一直都沒什麼防備,名將又都死了,現在掌權的都是些年輕人,恐怕抵擋不住啊。晉國的水軍肯定會打到這兒,咱們應該積蓄力量等著他們來,跟他們乾一仗,要是運氣好打贏了,長江以西自然就太平了。現在渡江去和晉國大軍作戰,要是不幸戰敗,那可就全完了!”張悌說:“吳國要滅亡,不管聰明的還是笨的都知道,又不是今天才看出來。我就怕蜀地的兵到了這兒,大家心裡害怕,隊伍就不好整頓了。趁現在渡江,還能拚一拚。要是戰敗了,大家一起為國家戰死,也沒什麼可遺憾的。要是打贏了,北邊的敵人逃跑,咱們的兵勢就能增強萬倍,到時候乘勝往南打,在半路上迎擊他們,不愁打不敗。要是照你說的,恐怕士兵們都跑光了,乾等著敵人來,君臣都投降,連一個為國死難的人都沒有,這不是太丟人了嘛!”

三月,張悌他們渡江,在楊荷包圍了王渾的部將城陽都尉張喬。張喬手下就七千來人,關上營寨大門請求投降。諸葛靚想把他們全殺了,張悌說:“強敵還在前麵呢,咱彆先忙著對付這小股敵人,而且殺投降的人不吉利。”諸葛靚說:“這些人就是因為救兵沒到,力量不夠打不過咱們,所以才假裝投降來拖延時間,根本不是真心屈服。要是放了他們繼續前進,肯定會後患無窮。”張悌不聽,安撫了張喬他們就繼續進軍。張悌和揚州刺史汝南人周浚擺開陣勢對峙,沈瑩率領丹楊的精銳士兵、拿著刀和盾牌的五千人,三次衝擊晉兵,晉兵紋絲不動。沈瑩往後撤退的時候,他的隊伍就亂了。將軍薛勝、蔣班趁著混亂發動攻擊,吳國士兵就一個接一個地潰敗逃跑,將領們都攔不住。張喬又從後麵攻擊,在版橋把吳國軍隊打得大敗。諸葛靚帶著幾百人逃走,派人回來接張悌,張悌不肯走,諸葛靚親自去拉他說:“生死存亡都是有定數的,又不是你一個人能改變的,乾嘛非要白白送死!”張悌流著淚說:“仲思啊,今天就是我的死期!我從小就被你家丞相賞識提拔,一直怕自己不能死得其所,辜負了名賢對我的知遇之恩。現在能為國家獻身,還有什麼可說的呢!”諸葛靚再三拉他,他都不動,諸葛靚隻好流著淚走了,走了一百多步,回頭一看,張悌已經被晉兵殺了,孫震、沈瑩等七千八百人也都被殺了,這可把吳國人嚇得不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一開始,皇帝下詔讓王濬攻下建平後,受杜預指揮,到了建業,受王渾指揮。杜預到了江陵,對將領們說:“要是王濬拿下建平,就會順著長江長驅直入,威名已經傳開了,不適合再受我指揮;要是他攻不下來,那我也沒辦法指揮他。”王濬到了西陵,杜預給他寫信說:“你已經摧毀了他們西邊的屏障,就該直接去取建業,討伐這幾代的逃犯,把吳國人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然後整頓軍隊回到都城,這也是千古少有的大事啊!”王濬看了特彆高興,就把杜預的信上奏給皇帝。等張悌戰敗身亡,揚州彆駕何惲對周浚說:“張悌把吳國的全部精兵都折在這兒了,吳國上下沒有不害怕的。現在王龍驤王濬)已經攻破武昌,乘勝東下,所到之處都能攻克,吳國已經是土崩瓦解的態勢了。我覺得應該趕緊帶兵渡江,直接殺到建業,大軍突然殺到,就能嚇破他們的膽子,不用打就能把他們抓住!”周浚覺得這主意不錯,就派人去告訴王渾。何惲說:“王渾這人對時機把握不準,還隻想謹慎行事以免自己犯錯,肯定不會聽咱們的。”周浚還是堅持派人去說了,王渾果然說:“我接受詔令隻讓屯兵在江北抵抗吳軍,沒讓輕易進軍。你們雖說勇猛,難道能獨自平定江東嗎!現在要是違抗命令,就算勝利了也沒什麼可誇讚的,要是失敗了,那罪過可就大了。而且詔令說龍驤將軍王濬)要受我指揮,你們就準備好船隻,到時候一起渡江就行了。”何惲說:“龍驤將軍攻克了萬裡之外的敵人,帶著已經取得的戰功來受你指揮,這我可從來沒聽說過。再說您作為上將,看到有機會就該前進,哪能事事都等詔令呢!現在趁這個機會渡江,十拿九穩能取勝,還有什麼可猶豫顧慮的,還停留不前進!這就是我們州上下都不滿意的地方。”王渾就是不聽。

王濬從武昌順著長江直接向建業進軍,吳國皇帝派遊擊將軍張象率領一萬水軍去抵擋,張象的手下遠遠看到王濬的軍旗就投降了。王濬的軍隊戰船滿江,旌旗遮天,那威勢相當嚇人,吳國人都怕得不行。吳國皇帝有個寵臣叫岑昏,這人陰險狡詐、阿諛奉承,居然能做到九卿的位置,還喜歡大興土木,老百姓都被他折騰苦了。等晉兵快打到的時候,宮裡幾百個親近的人向吳國皇帝叩頭說:“北邊的軍隊一天天逼近,可咱們的士兵都不抵抗,陛下您打算怎麼辦啊?”吳國皇帝說:“怎麼回事?”他們回答說:“還不都是因為岑昏嘛。”吳國皇帝自言自語說:“要是這樣,就拿這奴才向老百姓謝罪!”眾人就說:“好!”於是一起動手把岑昏抓了起來。吳國皇帝派人去追著阻止,可岑昏已經被殺了。

陶浚本來要去討伐郭馬,到了武昌,聽說晉兵大規模打進來了,就帶兵往東回。回到建業,吳國皇帝召見他,問水軍的情況,陶浚回答說:“蜀國的船都小,現在給我兩萬人,乘大船去作戰,肯定能輕鬆打敗晉軍。”於是就召集人馬,授予陶浚符節斧鉞。第二天就要出發,結果當天夜裡,士兵們全跑光了。

【內核解讀】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的滅吳之戰,是中國曆史上極具標誌性的戰役。這場戰爭不僅終結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麵,更以戲劇性的進程展現了軍事謀略、政治人心與曆史大勢的交織。透過這段史料,我們能清晰看到西晉滅吳的必然性,也能從中讀出戰爭背後複雜的人性博弈與戰略智慧。

軍事創新:科技破局的經典範例

王濬在突破吳軍江防時的技術創新,堪稱冷兵器時代“科技強軍”的典範。麵對吳軍精心布設的鐵鎖橫江與江中鐵錐,西晉軍隊沒有硬碰硬,而是用針對性的戰術設計破解了防禦:

製作巨型竹筏開路,讓江中鐵錐“著筏而去”,輕鬆化解了水下障礙;

打造十丈長的麻油火炬,遇鐵鎖即焚燒熔斷,使吳軍的核心防禦工事瞬間失效。

這種“以巧破力”的戰術思維,不僅體現了西晉軍隊的戰前準備充分,更展現了麵對複雜戰場環境的應變能力。相比之下,吳軍的防禦策略雖看似嚴密,卻陷入了“靜態防禦”的思維定式,未能預判對手的破解之法,最終導致長江天險形同虛設。

戰略博弈:從“破竹之勢”到決策分歧

杜預提出的“破竹論”,精準把握了戰爭的節奏與人心向背。當有人主張“俟來冬更為大舉”時,杜預以樂毅濟西之戰為例,強調“兵威已振”的關鍵窗口期,主張乘勝追擊。這一決策打破了傳統戰爭中的季節局限,抓住了吳軍士氣崩潰的關鍵時刻,為快速推進奠定了戰略基礎。

然而,西晉軍隊內部並非鐵板一塊。王渾在張悌兵敗後錯失渡江良機,暴露了官僚體係中的保守心態。何惲敏銳指出“龍驤克萬裡之寇,以既成之功來受節度,未之聞也”,點破了王渾“慎己免咎”的私心。這種因權力製衡和責任規避導致的決策延誤,雖未改變戰爭結局,卻展現了大兵團作戰中協調指揮的複雜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吳亡之鑒:人心喪儘與戰略短視

吳國的覆滅,表麵是軍事失利,深層則是人心離散與決策失誤的必然結果。從沈瑩對局勢的判斷來看,吳軍並非沒有清醒者。他提出“畜眾力以待其來”的防禦策略,直指吳軍上流空虛、名將凋零的致命弱點,主張集中力量對抗西晉水軍主力。但張悌的“決戰論”雖看似悲壯,實則忽視了雙方實力差距,將三萬精兵投入孤注一擲的渡江之戰,最終導致精銳儘失。

吳主孫皓的昏庸更是加速了覆滅進程。寵信岑昏等“傾險諛佞”之臣,大興勞役,早已失儘民心。當晉軍兵臨城下時,百姓將怨恨集中於岑昏,吳主被迫殺之以謝罪,卻已無法挽回“眾悉逃潰”的絕境。這種“上下離心”的局麵,使得吳軍雖有長江天險,卻連像樣的抵抗都難以組織。

曆史回響:統一大勢與時代轉折

太康元年的滅吳之戰,終結了自東漢末年以來近百年的分裂割據。從戰爭進程看,西晉的勝利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結果:長期的準備、精準的戰術、關鍵節點的正確決策,共同推動了統一大業的完成。而吳國的失敗則警示後人:任何地理優勢都無法彌補政治腐敗與人心喪失的致命缺陷。

這場戰爭也留下了諸多軍事智慧:王濬的技術破障、杜預的乘勝追擊、周旨的奇襲戰術,都成為後世兵家研究的案例。同時,西晉內部的指揮協調問題,也為大兵團作戰中的權力分配與決策機製提供了曆史鏡鑒。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太康元年的統一不僅是軍事勝利,更是曆史大勢的體現。經過長期戰亂,人心思定,統一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吳主的倒行逆施與西晉的穩步推進形成鮮明對比,最終在這場戰役中畫上句號,開啟了西晉短暫的統一時代。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校傲新世紀 我從地獄歸來 全球警報:天命反派出獄了! 雨夜狂風 都市乞丐小醫仙 都市冥王回歸 冰汽領主:主教剛上任 今天也沒有被顧客吃掉 你犯賤我發癲!真千金爆火娛樂圈 我靠,女主怎麼有追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