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寧三年公元325年,乙酉年)
春季二月,張駿得知晉元帝去世的消息,大哭了三天來哀悼。正好這時候嘉泉出現了黃龍,汜禕等人就請求更改年號,來彰顯這吉祥的征兆,可張駿沒答應。辛晏獻出枹罕投降,張駿又收複了黃河以南的地盤。
朝廷追贈已故的譙王司馬承、甘卓、戴淵、周顗、虞望、郭璞、王澄等人官職。周劄以前的下屬為他申訴冤屈,尚書卞壼提議,認為:“周劄守石頭城的時候,開門放敵人進來,不應該追贈諡號。”司徒王導卻覺得:“以前的事兒,那時候王敦的奸逆還沒完全暴露,從我們這些懂事理的人往上,都沒看出來,這跟周劄情況一樣;等明白王敦奸逆之後,周劄就決心為國家效力,很快就被敵人殺了。我覺得應該跟周顗、戴淵一樣處理。”郗鑒則認為:“周顗、戴淵為氣節而死,周劄卻放敵人進城,事情不同但賞賜一樣,那怎麼能勸人向善、阻止惡行呢!要是按司徒說的,以前懂事理的人都跟周劄一樣,那譙王、周顗、戴淵都該受責備,還追贈什麼諡號!現在既然褒揚了這三位大臣,那周劄顯然就該受貶斥。”王導說:“周劄跟譙王、周顗、戴淵,雖然見解有不同,但都儘了人臣的氣節。”郗鑒說:“王敦的叛逆陰謀,那可是由來已久,就因為周劄開門,才讓朝廷軍隊受挫。要是王敦之前的行為,能跟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正義之舉相提並論,那先帝不就成周幽王、周厲王那樣的昏君了嗎!”但最後還是采納了王導的建議,追贈周劄為衛尉。
後趙王石勒給宇文乞得歸加官進爵,讓他去攻打慕容廆。慕容廆派世子慕容皝,聯合索頭部、段部一起迎擊,任命遼東相裴嶷為右翼,慕容仁為左翼。宇文乞得歸占據澆水抵抗慕容皝,派哥哥的兒子悉拔雄抵禦慕容仁。慕容仁進攻悉拔雄,把他殺了;接著乘勝和慕容皝一起攻打宇文乞得歸,把他打得大敗。宇文乞得歸扔下軍隊逃跑了,慕容皝、慕容仁進入他的都城,又派輕裝騎兵追擊宇文乞得歸,追出去三百多裡才返回,繳獲了他國內大量的貴重器物,牲畜數以百萬計,投降歸附的百姓也有好幾萬。
三月,段末柸去世,他弟弟段牙繼位。
戊辰日,皇帝立皇子司馬衍為太子,還大赦天下。
趙主劉曜立劉氏為皇後。
北羌王盆句除歸附了趙國,後趙將領石佗從雁門出兵,到上郡去襲擊他,俘虜了三千戶,繳獲牛、馬、羊一百多萬頭,然後就回去了。趙主劉曜派中山王劉嶽追擊,劉曜自己駐紮在富平,給劉嶽助威。劉嶽和石佗在黃河邊交戰,把石佗殺了,後趙士兵死了六千多人,劉嶽把被俘虜的人都救了回來。
楊難敵襲擊仇池,把它攻克了,抓住了田崧,把他帶到跟前,讓手下人逼田崧下拜。田崧瞪大眼睛,大聲嗬斥:“氐族狗東西!哪有天子任命的州牧郡守給賊人下拜的!”楊難敵還稱呼他的字說:“子岱,我想跟你一起成就大業,你能忠於劉氏,就不能忠於我嗎!”田崧臉色嚴肅,大聲說:“賊氐人,你本來就是個奴才,還談什麼大業!我寧可做趙國的鬼,也不做你的臣子!”說著推開一個人,奪過他的劍,上前刺楊難敵,沒刺中,楊難敵就把他殺了。
都尉魯潛獻出許昌反叛,投降了後趙。
夏季四月,後趙將領石瞻在鄒山攻打兗州刺史檀斌,把檀斌殺了。
後趙西夷中郎將王騰襲擊並殺死了並州刺史崔琨、上黨內史王昚,占據並州,投降了趙國。
五月,朝廷任命陶侃為征西大將軍,都督荊、湘、雍、梁四州諸軍事,兼任荊州刺史,荊州的男女老少都為此慶賀。陶侃這人聰明敏銳,又恭敬勤奮,整天並攏膝蓋,端正地坐著辦公,軍府裡的各種事務,他都檢查得細致入微,一點都不遺漏,從來沒閒過。他經常跟人說:“大禹那樣的聖人,都珍惜每一寸光陰;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更應該珍惜每一分光陰,怎麼能隻知道玩樂、喝得爛醉呢!活著的時候對當時沒什麼貢獻,死了之後也沒留下好名聲,這就是自暴自棄啊!”要是有部下因為聊天玩樂耽誤了正事,他就讓人把他們的酒具、賭博的東西都拿過來,扔到江裡,對將吏就用鞭子抽打,還說:“賭博那是放豬娃子玩的遊戲!老子、莊子那些浮華的言論,可不是先王的正道之言,對實際沒什麼幫助。君子就該端正自己的言行舉止,哪能披頭散發、光著腳,還說自己豁達超脫呢!”要是有人給他送東西,他一定會問東西是怎麼來的,如果是自己努力勞作得來的,就算東西很微薄,他也會很高興,還會加倍賞賜;要是來路不正當,他就會嚴厲斥責,把東西退回去。有一次他出去巡視,看到一個人拿著一把沒熟的稻子,陶侃就問:“你拿這個乾什麼?”那人說:“路上看到了,隨便摘著玩玩。”陶侃很生氣,說:“你自己不種地,還糟蹋彆人的稻子!”說完就把他抓起來鞭打。就因為這樣,當地百姓都勤勞地從事農業生產,家家生活富足。有一次造船,那些木屑和竹頭,陶侃都讓人登記並保管起來,大家都不明白為什麼。後來正月初一集會,積雪剛化,天氣放晴,官署廳堂前的地還很濕,就用木屑鋪在地上。等到桓溫攻打蜀地的時候,又用陶侃儲存的竹頭做釘子來組裝船隻。他處理事情精細周密,都像這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後趙將領石生駐紮在洛陽,在黃河以南地區燒殺搶掠,司州刺史李矩、潁川太守郭默的軍隊多次戰敗,又缺糧食,就派使者歸附趙國。趙主劉曜派中山王劉嶽帶領一萬五千人奔赴孟津,鎮東將軍呼延謨率領荊州、司州的軍隊從崤山、澠池向東進發,想和李矩、郭默會合,一起攻打石生。劉嶽攻克了孟津、石梁兩處營壘,斬殺、俘虜了五千多人,進而把石生包圍在金墉城。後趙中山公石虎率領四萬步兵和騎兵,從成皋關進入,和劉嶽在洛西交戰。劉嶽戰敗,中了流箭,退守石梁。石虎挖壕溝、設柵欄把石梁圍起來,斷絕了石梁內外的聯係。劉嶽的士兵餓得不行,隻能殺馬吃。石虎又去攻打呼延謨,把他殺了。劉曜親自帶兵去救劉嶽,石虎率領三萬騎兵迎戰。趙國前軍將軍劉黑在八特阪攻打石虎的將領石聰,把石聰打得大敗。劉曜駐紮在金穀,夜裡,軍隊無緣無故大驚,士兵們四處奔逃潰散,劉曜隻好退到澠池駐紮。夜裡,軍隊又驚恐潰散,劉曜隻好回長安。六月,石虎攻下石梁,活捉了劉嶽和他的將佐八十多人,還有氐族、羌族士兵三千多人,都送到襄國,把劉嶽的九千士兵活埋了。接著石虎又去攻打並州的王騰,抓住王騰,把他殺了,還活埋了王騰的七千多士兵。劉曜回到長安,穿著白色喪服在郊外停留,大哭了七天,才進城,結果因為悲憤過度生了病。郭默又被石聰打敗,扔下妻子兒女,往南逃到建康。李矩的將士們暗中謀劃叛降後趙,李矩沒辦法阻止,也率領部眾往南撤退。大家一路上紛紛逃跑,隻有郭誦等一百多人跟著他,李矩死在了魯陽。李矩的長史崔宣率領剩下的兩千人投降了後趙。就這樣,司州、豫州、徐州、兗州的地盤,大多都落入後趙手中,雙方以淮河為邊界了。
【內核解讀】
太寧三年公元325年)是東晉初年政治格局劇烈動蕩、多方勢力角力的關鍵一年。這一年的曆史事件不僅折射出東晉王朝的統治危機,更展現了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崛起與博弈,為我們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變遷提供了豐富視角。
政治倫理的爭議與權力邏輯
東晉朝廷對周劄的追贈爭議,堪稱一場鮮活的政治倫理辯論。周劄在王敦叛亂時曾"開門延寇",卻在後來"以身許國",這種複雜經曆引發了朝廷關於"忠奸評判"的激烈討論。尚書卞壼堅持原則,認為開門迎寇的行為不應獲贈諡;郗鑒則尖銳指出"周、戴死節,周劄延寇,事異賞均,何以勸沮",直擊獎懲不公的製度漏洞。
然而,司徒王導的意見最終被采納,其核心邏輯是"往年之事,敦奸逆未彰,自臣等有識以上,皆所未悟"。這種將個人責任模糊為集體失誤的辯護策略,本質上是東晉門閥政治的權力邏輯體現——為維護統治集團內部平衡,不惜犧牲政治倫理的一致性。這場爭議暴露了東晉政權在建立初期的合法性困境:當統治集團核心成員都存在道德汙點時,如何構建有效的價值評判體係?王導的妥協雖暫時維持了政局穩定,卻為東晉後來的政治腐敗埋下伏筆。
邊疆博弈與民族融合的雙重變奏
北方草原與中原地區的軍事衝突,呈現出民族政權間複雜的力量消長。慕容廆大敗宇文乞得歸的戰役,不僅展示了鮮卑慕容部的崛起勢頭,更體現了邊疆民族政權已經形成成熟的軍事同盟策略——"遣世子皝、索頭、段國共擊之"的聯合戰術,標誌著少數民族政權不再是孤立作戰,而是進入了複雜的地緣政治博弈階段。
後趙與前趙的軍事交鋒則更具戰略意義。石佗襲擾北羌、石生屯兵洛陽、石虎大敗劉嶽等一係列戰事,不僅是權力爭奪,更推動了北方民族的遷徙與融合。值得注意的是,戰爭中被俘的"氐、羌三千餘人"被送往襄國後趙都城),這種人口遷徙客觀上促進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而司州刺史李矩、潁川太守郭默從附趙到南奔的轉變,反映了中原士族在亂世中的無奈選擇,也揭示了邊疆地帶"以淮為境"的政治格局逐漸形成,為後來南北朝對峙埋下伏筆。
治國理政的典範與局限
陶侃出任荊州刺史後的施政舉措,為我們提供了古代優秀官員的治理範本。他"終日斂膝危坐,軍府眾事,檢攝無遺"的勤政態度,"惜分陰"的時間觀念,對談戲廢事者的嚴厲懲戒,以及"力作所致,雖微必喜;若非理得之,則切厲訶辱"的價值導向,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官僚行為規範。尤其可貴的是他的務實精神:對未熟稻者的懲戒體現重農思想,收藏木屑竹頭的細節展現深謀遠慮,這些都反映了儒家"經世致用"思想在實踐中的運用。
陶侃治下"百姓勤於農作,家給人足"的成效,證明了優秀官員在亂世中仍能創造局部穩定。但這種個人能力的突出表現,也反襯出東晉中央政權的衰弱——當地方治理高度依賴個彆官員的個人素質時,政權穩定性必然麵臨風險。陶侃對"老、莊浮華"的批判,更揭示了魏晉玄學盛行背景下,務實派與清談派的思想衝突,這種衝突貫穿東晉始終,影響著王朝的興衰走向。
曆史啟示:亂世中的生存邏輯
太寧三年的曆史事件集合了政治倫理爭議、民族政權博弈、治國理政實踐等多重維度,展現了亂世生存的複雜邏輯。在製度不完善的環境中,政治決策往往優先考慮權力平衡而非道德原則;民族間的衝突與融合並行不悖,共同塑造著新的政治格局;優秀個體的努力雖能創造局部繁榮,卻難以改變整體動蕩的趨勢。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這一年的曆史印證了"時勢造英雄"與"英雄影響時勢"的辯證關係:慕容廆的軍事勝利、陶侃的治理成效、王導的政治妥協,都在各自領域影響著曆史進程。而周劄贈諡爭議中暴露的價值混亂,石生、石虎等人的軍事擴張,又反映了亂世中規則崩壞帶來的倫理困境。這些曆史經驗提醒我們:穩定的政治秩序、清晰的價值導向、有效的製度設計,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這一規律在今天依然具有現實意義。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