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主曜讓永安王胤擔任大司馬、大單於,還把他改封為南陽王,在渭城設置了單於台。那單於台下麵的左、右賢王等職位,都讓胡、羯、鮮卑、氐、羌這些少數民族的大佬們來擔任。
秋,七月辛未這天,朝廷讓尚書令郗鑒當了車騎將軍,還讓他都督徐、兗、青三州的軍事,兼任兗州刺史,去鎮守廣陵。
閏月的時候,讓尚書左仆射荀鬆做了光祿大夫,還讓他錄尚書事,同時讓尚書鄧攸當了左仆射。
右衛將軍虞胤,是元敬皇後的弟弟,他和左衛將軍南頓王宗都很受皇帝信任。他們掌管著禁兵,能在宮殿內值班,還招攬了好多猛人當自己的小弟。王導和庾亮對他倆都很忌憚,還經常跟皇帝說他倆的事兒。可皇帝卻對他們越來越好,連宮門的鑰匙都交給他們管。皇帝生病臥床的時候,庾亮夜裡有事要上奏,就找南頓王宗要鑰匙,宗不但不給,還罵庾亮說:“這是你家大門啊!”庾亮心裡就更氣了。等皇帝病得很重的時候,不想見人,大臣們都不能進去。庾亮懷疑宗、胤還有宗的哥哥西陽王羕有啥壞心思,就直接推門進去,跑到皇帝床邊,哭著說羕和宗等人打算廢掉大臣,自己來輔政,請求皇帝把他們趕走,皇帝沒答應。壬午這天,皇帝叫來太宰羕、司徒導、尚書令卞壼、車騎將軍郗鑒、護軍將軍庾亮、領軍將軍陸曄、丹楊尹溫嶠,讓他們接受遺詔輔佐太子,還讓他們輪流進宮帶兵值夜班。又封卞壼為右將軍,庾亮為中書令,陸曄錄尚書事。丁亥這天,皇帝頒布了遺詔。戊子,皇帝駕崩了。這皇帝那是相當聰明,做事還很果斷,所以才能以弱勝強,把那些亂臣賊子都收拾了,恢複了大業。
己醜這天,太子登基當了皇帝,這太子才五歲。大臣們獻上玉璽,司徒導因為生病沒來。卞壼在朝堂上嚴肅地說:“王導難道不是國家的重臣嗎?皇帝剛去世還沒下葬,新皇帝又還沒正式即位,這是人臣能借口生病不來的時候嗎!”王導聽說後,趕緊讓人抬著自己來了。新皇帝一登基就大赦天下,給文武百官都升了兩級官位,還尊庾後為皇太後。
大臣們看皇帝年紀小,就上奏請太後按照漢和熹皇後的舊例來處理朝政。太後推辭了好幾次,最後才答應。秋,九月癸卯這天,太後開始臨朝聽政。讓司徒導錄尚書事,和中書令庾亮、尚書令卞壼一起輔佐朝政,不過大事基本上都由庾亮決定。給郗鑒加封為車騎大將軍,陸曄為左光祿大夫,還都給他們開府儀同三司的待遇。封南頓王宗為驃騎將軍,虞胤為大宗正。
尚書征召樂廣的兒子樂謨當郡中正,征召庾瑉的族人庾怡當廷尉評,結果樂謨和庾怡都說老爹不讓去,就沒答應。卞壼上奏說:“人沒有不從父母生的,職位也沒有憑空設立的。有父親就會有命令,擔任職務就可能會有不如意。要是每個家庭都隻偏袒自己孩子,那當皇帝的就沒百姓了,君臣之間的規矩也就沒了。樂廣、庾瑉在聖明的時代受到寵愛,自身都不完全屬於自己,更何況他們的後代能這麼任性嗎!要是按照他們的想法,那去打仗戍邊的人的父母都能命令孩子彆去了。”樂謨和庾怡沒辦法,隻好去上任了。
辛醜這天,把明帝葬在了武平陵。
冬,十一月癸巳初一這天,發生了日食。
慕容廆和段氏當時關係很好,慕容廆給段牙出主意,讓他遷都,段牙聽了,就離開了令支。但段氏的老百姓可不樂意了。段疾陸眷的孫子段遼想搶段牙的位置,就把遷都這事當成段牙的罪過。十二月,段遼帶著大夥攻打段牙,把段牙殺了,自己當上了老大。段氏從務勿塵開始,勢力就越來越強,他們的地盤西邊連著漁陽,東邊到遼水,管著胡人和晉人一共三萬多戶,能拉出來四五萬騎兵。
荊州刺史陶侃覺得寧州刺史王堅沒辦法抵禦賊寇,就在這一年,上表推薦零陵太守南陽尹奉為寧州刺史,來取代王堅。在這之前,王遜在寧州的時候,蠻人的首領梁水太守爨量、益州太守李逖都叛變投靠成漢了。王遜去討伐他們,沒成功。尹奉到了寧州後,重金招募境外的夷人去刺殺爨量,把爨量殺了,還勸降了李逖,寧州這才安定下來。
代王賀傉去世了,他弟弟紇那繼位。
【內核解讀】
這段史料生動勾勒出東晉初年權力更迭的複雜圖景,其中既暗藏著皇權交接的凶險博弈,也折射出門閥政治的深層邏輯。
明帝臨終前的權力布局堪稱精妙卻又暗流湧動。他將太宰羕、司徒導等重臣納入輔政體係,試圖以集體製衡保障幼主安穩,卻難阻庾亮憑借外戚身份逐漸掌控實權。南頓王宗拒付宮門鑰匙的細節,不僅展現了皇族與外戚的直接衝突,更預示著"宮門管鑰"背後象征的權力歸屬之爭。卞壼怒斥王導稱病缺席新帝登基儀式,看似維護朝綱禮儀,實則暴露了門閥士族對皇權的輕慢與疏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行政運作中的禮法衝突頗具深意。樂謨、庾怡以"父命"為由拒受公職,卞壼的駁斥直擊封建倫理的核心矛盾——當家族私義與國家公權發生衝突時,臣子應當如何抉擇?這一爭議的解決過程,既體現了儒家綱常對社會的約束力,也顯示出專製皇權對士族特權的有限壓製。
邊疆勢力的興衰則呈現另一重曆史麵相。段氏鮮卑因遷都引發內亂,慕容廆借機乾預鄰國內政,反映出北方部族政權的脆弱性與擴張性並存的特點。從務勿塵到段遼的權力傳承中,可見遊牧部族"強者為王"的政治邏輯始終未變,其控製的"三萬餘戶胡晉"與"四五萬騎",既是實力象征,也是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陶侃在寧州的治理實踐提供了邊疆治理的曆史鏡鑒。以夷製夷的策略成功平定爨量叛亂,說明因地製宜的柔性治理往往比軍事征討更有效。這種"重募徼外夷刺之"的智慧,在多民族雜居的邊疆地區具有特殊價值。
縱觀這段曆史,權力始終在製衡與失衡中搖擺:明帝"以弱製強"的政治智慧未能延續,庾亮專權打破了輔政格局;部族聯盟的脆弱性與門閥政治的頑固性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東晉初年動蕩而又充滿張力的政治生態。這些權力博弈中的得失成敗,為理解中國古代皇權傳承與邊疆治理提供了典型樣本。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