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紀二十,從公元348年戊申年)到公元350年庚戌年),共四年。
永和四年公元348年,戊申年)
夏天,四月的時候,林邑國跑來攻打九真,當地的老百姓被殺了十分之八九。
後趙的秦公石韜特彆受趙王石虎的寵愛,石虎都想立他為太子了,可因為太子石宣是長子,所以一直猶豫沒決定下來。石宣曾經違抗石虎的旨意,石虎生氣地說:“真後悔沒立石韜啊!”石韜這下更囂張了,在太尉府蓋了一座堂,取名叫宣光殿,殿裡的大梁有九丈長。石宣看到後氣得不行,把工匠殺了,還把大梁截斷帶走。石韜也火了,把大梁加到了十丈長。石宣聽說後,對自己寵信的楊柸、牟成、趙生說:“這小子太狂傲任性了,竟敢這麼乾!你們要是能把他殺了,等我當了皇帝,就把石韜的封地全都分給你們。石韜一死,皇上肯定會去吊喪,我就趁機乾大事,肯定能成功。”楊柸他們答應了。
秋天,八月,石韜晚上和下屬們在東明觀喝酒吃飯,之後就住在了佛精舍。石宣讓楊柸等人順著像猴子爬的那種梯子爬進去,把石韜殺了,留下刀和箭就走了。第二天,石宣向石虎報告石韜死訊,石虎又悲痛又震驚,直接昏死過去,過了好久才蘇醒過來。石虎打算去給石韜吊喪,司空李農勸他說:“殺秦公的人還不知道是誰呢,凶手就在京城,您的車駕可不能輕易出去。”石虎這才沒去,隻是在太武殿布置好衛兵,為石韜發喪。石宣去參加石韜的喪禮,不僅沒哭,還隻是乾笑兩聲,讓人掀開被子看石韜的屍體,看完大笑著就走了。石虎把大將軍記室參軍鄭靖、尹武等人抓起來,打算把罪名安在他們頭上。石虎懷疑是石宣殺了石韜,想召他來,又怕他不來,就謊稱石宣的母親杜後因為過度哀傷病危。石宣沒想到自己被懷疑了,就進宮去中宮,石虎趁機把他扣下。建興有個叫史科的人知道石宣的陰謀,就告發了他。石虎派人去抓楊柸、牟成,這倆人都跑了,隻抓住了趙生。石虎審問趙生,趙生全都招認了。石虎又悲痛又憤怒,把石宣關在存放草席的倉庫裡,用鐵環穿透他的下巴鎖起來,還拿來殺石韜的刀箭,舔上麵的血,哀嚎聲震動了整個宮殿。佛圖澄勸石虎說:“石宣和石韜都是您的兒子,現在因為石韜的事殺石宣,這可是雙重災禍啊。陛下要是慈悲饒恕他,福氣和壽命還長著呢。要是一定要殺他,石宣會變成彗星,把鄴城的宮殿都掃平。”石虎不聽。他在鄴城北麵堆起柴堆,在上麵立了根標杆,標杆頂上裝了個轆轤,穿了根繩子,靠著柴堆搭了個梯子。把石宣帶到柴堆下麵,讓石韜寵信的宦官郝稚、劉霸拔掉石宣的頭發,抽出他的舌頭,拉著他登上梯子。郝稚用繩子穿過石宣的下巴,用轆轤絞上去。劉霸砍斷石宣的手腳,挖出他的眼睛,挑出他的腸子,就像石韜死時的慘狀一樣。然後在四麵點火,大火濃煙衝天,石虎帶著從昭儀以下幾千人登上中台觀看。火滅了之後,把石宣的骨灰分放在各個城門的交叉路口。石宣的妻子兒女九個人也都被殺了。石宣有個小兒子才幾歲,石虎平時很喜歡他,抱著他哭,想赦免他,可大臣們不同意,直接從石虎懷裡把孩子拉出去殺了。小孩拉著石虎的衣服大哭,把衣帶都拉斷了,石虎因此得了病。石虎還把石宣的母親杜氏廢為平民,殺了石宣手下的四率以下三百人、宦官五十人,這些人都被車裂肢解,屍體扔到漳水裡。還把東宮挖成坑用來養豬牛。東宮的衛士十多萬人都被流放到涼州去戍邊。之前,散騎常侍趙攬對石虎說:“宮裡恐怕會有變故,您得防備著點。”等到石宣殺了石韜,石虎懷疑趙攬知道陰謀卻不告發,也把他殺了。
朝廷討論平定蜀地的功勞,想把豫章郡封給桓溫。尚書左丞荀蕤說:“要是桓溫再把黃河、洛水一帶平定了,那又拿什麼來獎賞他呢?”於是就封桓溫為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臨賀郡公;給譙王司馬無忌加官為前將軍;封袁喬為龍驤將軍,封湘西伯。荀蕤是荀崧的兒子。
桓溫滅了蜀地之後,名聲大噪,朝廷上下都有點怕他。會稽王司馬昱覺得揚州刺史殷浩名氣很大,朝廷內外的人都很推崇佩服他,就把他當成心腹,和他一起處理朝廷大權,想靠他來抗衡桓溫,從此和桓溫之間漸漸產生了猜疑和隔閡。
殷浩覺得征北長史荀羨、前江州刺史王羲之一直以來名聲都很好,就提拔荀羨做吳國內史,讓王羲之當護軍將軍,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幫手。荀羨是荀蕤的弟弟,王羲之是王導的侄子。王羲之認為朝廷內外和諧團結,國家才能安定,就勸殷浩和荀羨不要和桓溫鬨矛盾,殷浩不聽。
燕王慕容皝生病了,把世子慕容俊叫來,囑咐他說:“現在中原還沒平定,正需要賢能傑出的人來處理國家大事。慕容恪這人又有智慧又勇敢,才能足以擔當重任,你要把事情交給他,幫我完成心願!”又說:“陽士秋品行高潔,忠誠能乾,為人堅定,可以把大事托付給他,你要好好對待他!”九月丙申日,慕容皝去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趙王石虎和大臣們商量立太子的事兒,太尉張舉說:“燕公石斌有軍事謀略,彭城公石遵有文才德行,就看陛下您怎麼選了。”石虎說:“你這話正說到我心裡去了。”戎昭將軍張豺說:“燕公的母親出身低賤,而且他以前還犯過錯;彭城公的母親之前因為太子的事兒被廢了,現在要是立彭城公,我擔心他心裡會有怨恨。陛下您得仔細考慮啊。”當初,石虎攻下上邽的時候,張豺得到了前趙皇帝劉曜的小女兒安定公主,這公主長得特彆漂亮,張豺就把她獻給了石虎,石虎很寵愛她,她生了齊公石世。張豺看石虎年老多病,就想立石世為太子,希望劉昭儀能成為太後,這樣自己就能輔佐朝政了,於是就勸石虎說:“陛下您之前兩次立太子,他們的母親都出身低賤,所以才禍亂不斷;現在應該選母親尊貴、兒子孝順的立為太子。”石虎說:“你彆說了,我知道該立誰為太子了。”石虎又和大臣們在東堂討論。石虎說:“我真想用三斛純灰洗洗自己的腸子,為啥淨生些壞兒子,剛過二十歲就想殺老子!現在石世才十歲,等他二十歲的時候,我都老了。”於是就和張舉、李農商量好,讓公卿們上書請求立石世為太子。大司農曹莫不肯在奏書上署名,石虎讓張豺去問他原因,曹莫磕頭說:“皇位是天下最重要的東西,不應該立年幼的人,所以我不敢署名。”石虎說:“曹莫是個忠臣,隻是沒明白我的意思;張舉、李農明白我的想法,你們去跟他解釋一下。”於是就立石世為太子,封劉昭儀為皇後。
冬天,十一月甲辰日,燕國安葬文明王慕容皝。世子慕容俊即位,在國內大赦,還派使者到建康去報告慕容皝去世的消息。慕容俊封弟弟慕容交為左賢王,任命左長史陽騖為郎中令。
十二月,朝廷任命左光祿大夫、兼任司徒、錄尚書事的蔡謨為侍中、司徒。蔡謨上奏章堅決推辭,他對親近的人說:“我要是當了司徒,肯定會被後人笑話,從道義上來說,我不敢接受這個任命。”
【內核解讀】
這段記載濃縮了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南北政權的權力博弈與人性掙紮,從現代視角看,其背後暴露的政治邏輯、製度漏洞與人性弱點,至今仍具警示意義。我們可從後趙的“權力失控困局”、東晉的“製衡迷思”、政權傳承的“遠見與短視”三個核心維度展開評論:
後趙:絕對皇權下的“自毀循環”——暴虐、無規則與私利的三重絞殺
後趙的亂象是這段曆史最刺眼的部分,本質是“沒有約束的皇權”與“缺失規則的繼承製”共同催生的災難。
君主表態的“致命挑唆”:權力繼承不能“憑心情”
石虎因太子石宣忤逆便脫口“悔不立石韜”,這種毫無原則的情緒宣泄,等於直接給兒子們的儲位之爭“遞刀”。在專製皇權下,儲位是最敏感的政治資源,一旦君主放棄明確的繼承規則如嫡長子優先、功勳匹配等),轉而以“個人喜好”搖擺,必然引發手足相殘。石虎的糊塗在於:他既想掌控一切,又不願建立穩定的權力交接機製,最終親手點燃了兒子們的仇殺之火。
石宣、石韜的“惡性競爭”:權力異化人性的標本
石韜建“宣光殿”爭強,石宣殺工匠、截大梁泄憤,再到石宣買凶殺弟、圖謀趁喪奪權——兄弟二人的爭鬥早已脫離“家庭矛盾”,淪為“權力獸化”的表演。他們眼中沒有親情,隻有“儲位=生殺大權”的執念,而這恰恰是絕對皇權賦予的扭曲邏輯:要麼登頂掌控彆人,要麼失勢任人宰割。
石虎虐殺的“反人性狂歡”:無約束權力的終極墮落
石虎對石宣的報複穿下巴、抽舌、斷肢、焚屍、揚灰),已經突破了“父報子仇”的邊界,淪為純粹的暴虐宣泄。更諷刺的是,他處死幼子時的“不忍”與之前的殘忍形成撕裂——這說明他並非沒有親情,而是皇權早已將他的“人性”異化為“權力的奴隸”:順我者可寵,逆我者必碎。這種“以暴製暴”的邏輯無法解決問題,反而讓後趙的統治根基徹底腐爛:殺儘成年兒子後,他隻能立10歲的石世為太子,等於把政權拱手讓給張豺等權臣,為後趙的快速崩塌埋下伏筆。
張豺的“權臣投機”:權力真空下的必然鑽營
張豺借“安定公主受寵”推立幼主,本質是利用君主的昏庸和繼承漏洞“挾幼主以攬權”。這是專製社會的常見戲碼:當君主失去遠見、繼承規則失效時,權臣必然會把“儲位”當作謀私的工具。石虎以為立幼主能“避免兒子殺老子”,卻沒意識到“幼主掌權”隻會引發更慘烈的權臣混戰——他的短視,本質是被權力的“控製欲”蒙蔽了理性。
東晉:門閥政治的“製衡困局”——用權術代替製度的死胡同
東晉的故事看似平靜,實則暗藏危機,暴露了“皇權弱勢+門閥共治”模式的內在矛盾。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封賞與製衡”的兩難:皇權對門閥的“既依賴又恐懼”
桓溫平蜀後聲望暴漲,朝廷先是想封豫章郡,因荀蕤提醒“再立功無獎可賞”而改口——這背後是皇權對門閥“功高震主”的本能恐懼。隨後用殷浩製衡桓溫,看似是“以臣製臣”的權術,實則是飲鴆止渴:殷浩的“名氣”不等於“能力”,桓溫的“軍功”也不是靠“製衡”就能壓製的。東晉皇權自建立起就依賴門閥如王導、庾亮),卻始終沒有建立“門閥權力邊界”的製度,隻能靠臨時權術平衡,結果必然是“越製衡越內耗”。
王羲之的“清醒與無奈”:少數派的理性擋不住集團利益
王羲之勸殷浩“內外和協”,本質是看到了“內鬥必亡”的風險——北方政權雖亂,但東晉若陷入門閥傾軋,根本無力北伐或自保。但殷浩不聽,因為對他而言,“製衡桓溫”是保住自己“朝廷心腹”地位的前提,而非“國家利益”。這正是門閥政治的死穴:個體集團利益永遠優先於國家整體利益,理性的聲音往往被權力鬥爭淹沒。後來殷浩北伐慘敗、桓溫獨大,其實從此時的“隔閡”就已注定。
蔡謨辭司徒:士人對官場風險的“本能規避”
蔡謨堅決推辭司徒之位,說“必為後人笑”,本質是看透了東晉官場的“高危性”:司徒看似高位,實則是皇權與門閥博弈的“夾心層”,稍有不慎就會成為權力鬥爭的犧牲品。這種“避禍心態”也反映了東晉政治的畸形——當士人不願承擔高位責任時,政權的活力必然衰退。
前燕:慕容皝的“傳位遠見”——對比之下的政治智慧
慕容皝臨終前的安排,與石虎形成鮮明對比,堪稱“政權傳承的正麵教材”。
他沒有糾結於“嫡庶”或“個人喜好”,而是明確囑咐慕容俊“重用慕容恪”——因為他清楚“中原未平”的現實需要“有智有勇”的人才輔佐,而非靠“血緣”強行推立無能者。同時托付陽士秋,也是在構建“核心輔政團隊”,為慕容俊穩定政權鋪路。這種“傳位+托賢”的組合,既保證了權力交接的平穩慕容俊順利即位,遣使報建康、封官定職有序),又為前燕後續的發展保留了核心力量。
慕容皝的遠見在於:他明白“政權存續”比“個人掌控欲”更重要,“人才輔佐”比“血緣純度”更關鍵。這一點,恰恰是石虎、東晉朝廷最缺失的——前者被“暴虐與猜忌”吞噬,後者被“門閥私利”綁架,隻有前燕在傳承中體現了“理性務實”的政治素養。
底層視角:被遺忘的“九真之禍”——權力鬥爭的代價永遠由民眾承擔
記載中“林邑攻九真,百姓死十之八九”的細節,很容易被南北政權的權力鬥爭掩蓋,但這恰恰是最該被關注的部分:當石虎在鄴城虐殺兒子、東晉在建康算計製衡、慕容皝在遼東安排後事時,九真的百姓正在承受戰火的屠戮。
在古代專製社會,“權力遊戲”永遠是統治階層的事,底層民眾從來都是“沉默的代價承受者”。無論是後趙的內鬥、東晉的製衡,還是林邑的入侵,最終買單的都是普通百姓——他們沒有參與儲位之爭,沒有介入門閥博弈,卻要為統治階層的昏庸、短視、貪婪付出生命代價。這一點,是貫穿整個古代史的殘酷真相。
結語:曆史的警示——規則、約束與遠見的現代意義
永和四年的這幾件事,本質是“權力運行邏輯”的集中檢驗:
後趙的悲劇證明:沒有規則的繼承製+沒有約束的皇權=必然的自毀;
東晉的困境證明:靠權術製衡代替製度建設+集團利益優先=內耗與衰落;
前燕的平穩證明:理性傳位+任人唯賢=政權穩定的基礎。
放到現代視角看,這啟示我們:無論是政治權力、企業管理還是組織傳承,“明確的規則”如繼承交接製度)、“有效的約束”如權力監督)、“超越私利的遠見”如優先整體利益),永遠是避免“權力異化”“內鬥內耗”的核心。而最根本的是:任何權力運行,都不能忽視“普通人的利益”——否則,再繁華的權力遊戲,最終都會崩塌在“代價承受者”的沉默反抗中。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