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 > 第599章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

第599章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1 / 1)

當初,冉閔在趙國當丞相的時候,把倉庫裡的東西都散發出去,想給自己撈點好名聲。那時候他和羌人、胡人互相攻打,幾乎每個月都要打仗。趙國以前遷移到青、雍、幽、荊這四個州的老百姓,以及氐、羌、胡蠻等族的好幾百萬人,因為趙國的法令已經沒法施行,就各自往老家跑。這路上人來人往交錯得很,還互相殺戮搶劫,最後能平安到達老家的,也就十分之二三。這下中原可就徹底亂套了,又趕上饑荒和瘟疫,人都開始吃人了,地裡也沒人種地了。

趙王石祗派他的將領劉顯帶著七萬大軍去攻打鄴城,部隊駐紮在明光宮,離鄴城隻有二十三裡地。魏國皇帝冉閔害怕了,趕緊召見王泰,想和他商量對策。王泰因為之前自己的建議冉閔不聽,心裡正惱火呢,就借口傷口疼得厲害,不想去。冉閔親自去看望他,王泰還是堅持說自己病得很重。冉閔生氣了,回到宮裡,對身邊的人說:“這個巴蠻奴才,難道老子離了你就活不了啦!等老子先把那幫胡人滅了,回頭再收拾王泰。”於是他就帶著所有的人馬出去迎戰,把劉顯的軍隊打得大敗,一路追著打,一直追到陽平,殺了三萬多人。劉顯害怕了,偷偷派人向冉閔請求投降,還說願意殺了石祗來表忠心,冉閔這才帶著軍隊回去。這時候又有人告發王泰想叛變,投奔秦國,冉閔一聽,直接把王泰殺了,還滅了他三族。

秦王苻健分彆派出使者,去了解老百姓的生活苦不苦,搜羅那些有才能的人。他還減輕了老百姓沉重的賦稅,開放了那些不讓老百姓進去的離宮,把那些沒用的器物都處理了,也不讓大家再穿奢侈華麗的衣服,凡是趙國那些對老百姓不好的苛刻政策,全都給廢除了。

杜洪、張琚派人去請梁州刺史司馬勳來幫忙。夏天四月,司馬勳帶著三萬步兵和騎兵趕來了,秦王苻健就在五丈原抵擋他。司馬勳打了好幾仗,每次都輸,沒辦法,隻好退回南鄭。苻健因為中書令賈玄碩一開始沒主動給他上尊號,心裡一直記恨著這事兒呢。這會兒他就派人去告發賈玄碩和司馬勳勾結,然後把賈玄碩和他的幾個兒子都給殺了。

渤海有個叫逄約的人,趁著趙國大亂,帶著幾千家人歸附了魏國,魏國就任命逄約為渤海太守。原來的渤海太守劉準,是劉隗哥哥的兒子,當地有個土豪封放,是封弈堂弟。這倆人另外聚集了一些人,自己守著地盤。冉閔就任命劉準為幽州刺史,讓他和逄約把渤海郡平分了。燕國的慕容俊派封弈去討伐逄約,又派昌黎太守高開去攻打劉準和封放。高開是高瞻的兒子。

封弈帶著軍隊直接到了逄約的營壘前,派人對逄約說:“咱們都是一個地方出來的老鄉,分開這麼久了,碰麵可不容易。現在這形勢,每個人考慮的利害都不一樣,咱就不討論這些了。我就想單獨和你見個麵,好好嘮嘮這麼久沒見的想念之情。”逄約向來信任敬重封弈,一聽這話,馬上就出來了,在營門外和封弈見麵。倆人都讓騎兵退下,就騎著馬單獨說話。封弈和逄約先聊了聊以前的事兒,然後就勸逄約說:“我和你家好幾代都是老鄉,感情一直都很好,我真心希望你能一直順順利利的。現在既然有機會說說話,我就把心裡想的都跟你說了。冉閔趁著石氏內亂,一下子有了這麼大的勢力,按說天下人都該佩服他厲害,可沒想到禍亂才剛剛開始,由此可見,天命這東西可不是光靠力氣就能爭來的。咱們燕王慕容俊品德高尚,秉持正義去討伐叛亂,一路上那是戰無不勝。現在已經把都城定在薊城,往南可以威脅趙、魏,不管遠近的老百姓,都拖家帶口地去歸附他。老百姓都被戰亂折磨怕了,都盼著有個賢明的君主。冉閔滅亡,那就是早晚的事兒,誰成誰敗,明擺著一眼就能看出來。再說燕王剛剛開創王業,正虛心招攬有才能的人呢,你要是能趕緊改變主意,那以後的功勞能比得上西漢的絳侯周勃和灌嬰,福氣還能傳到子孫後代,這可比當一個馬上要亡國的將領,守著一座孤城,等著那必定會來的災禍強多了吧!”逄約聽了,心裡很不是滋味,半天沒說話。封弈的隨從張安,力氣大還很勇猛,封弈事先就交代過他。這會兒看逄約沒了氣勢,張安一下子衝上前,抓住逄約的馬韁繩,把他挾持著就往回跑。回到營裡,封弈和逄約一起坐下,對他說:“你自己拿不定主意,所以我就幫你決定了。我可不是為了抓你去邀功,是想保全你,也讓老百姓能安穩過日子。”

高開帶兵到了渤海,劉準和封放直接出來投降了。慕容俊任命封放為渤海太守,劉準為左司馬,逄約為參軍事。因為逄約是被人誘騙才被抓住的,慕容俊就把他名字改成了逄釣。

劉顯把趙王石祗和他的丞相安樂王石炳、太宰趙庶等十多個人都殺了,把石祗的腦袋送到了鄴城。驃騎將軍石寧逃到了柏人。魏國皇帝冉閔把石祗的腦袋在大路上燒了,還封劉顯為上大將軍、大單於、冀州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五月,趙國的兗州刺史劉啟從鄄城來投奔東晉。

秋天七月,劉顯又帶著兵去攻打鄴城,魏國皇帝冉閔又把他打敗了。劉顯沒辦法,隻好退回襄國,還在那兒稱帝了。

八月,魏國的徐州刺史周成、兗州刺史魏統、荊州刺史樂弘、豫州牧張遇,帶著廩丘、許昌等好幾個城投降了東晉;平南將軍高崇、征虜將軍呂護抓住了洛州刺史鄭係,帶著洛州這塊地方也投降了東晉。

【內核解讀】

這段文本生動勾勒了十六國時期中原大地“禮崩樂壞、群雄逐鹿”的混亂圖景,其中權力博弈的殘酷、人性的複雜與時代的陣痛交織,折射出亂世中多重值得深思的核心問題:

權力邏輯的“叢林法則”:道義讓位於生存,信任淪為工具

整個時期的權力鬥爭完全遵循“弱肉強食”的邏輯,道德與規則幾乎失效。

冉閔的行事最具代表性:他既有“散倉庫博名聲”的政治算計,也有因私怨殺王泰、滅其三族的殘暴;對劉顯先打後封,本質是權宜之計,毫無信任可言。而劉顯同樣反複無常——先降冉閔、殺石祗表忠心,轉頭又稱帝攻鄴,雙方的“合作”與“反目”,全憑實力與利益驅動,沒有任何道義約束。

慕容俊對逄約的“誘降”也極具諷刺性:封弈以“老鄉情分”為幌子,實則用武力挾持逄約,事後卻美化成“保全你與百姓”;慕容俊雖任用逄約,卻強行改其名為“逄釣”暗諷其“易上鉤”),本質是對降將的羞辱與掌控。這種“以仁義為外衣,以強權為內核”的操作,正是亂世權力者的典型手段。

“治世靠製度,亂世靠人心”:政權興衰的核心密碼

文本中幾方勢力的興衰對比,清晰揭示了“民心向背”的決定性作用:

冉閔、石祗、劉顯等勢力的共同點是“隻懂征戰,不懂治理”:冉閔沉迷武力,因個人情緒誅殺能臣;石趙政權崩潰後,法令廢弛導致數百萬流民流離失所、互相殘殺;劉顯反複叛亂,毫無穩定統治的意識。他們隻盯著“權力爭奪”,卻無視百姓“免於饑荒、戰亂”的基本需求,最終必然走向敗亡——即便冉閔能打贏局部戰爭,也無法挽回民心離散的頹勢。

苻健的崛起則恰恰相反:他派人體察民情、搜羅人才、減輕賦稅、廢除苛政,甚至主動放棄奢侈享受“毀無用之器,去侈靡之服”)。這些舉措看似“平淡”,卻精準擊中了亂世百姓的核心訴求——“安穩”。相比之下,苻健的政權雖未直接參與中原核心區的混戰,卻通過“安撫民心”悄悄積蓄實力,為後續前秦的崛起埋下伏筆。這印證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樸素真理,即便在亂世,“治理能力”也比“軍事勇猛”更具長遠價值。

個體的悲劇:在時代洪流中,“選擇”往往身不由己

文本中的小人物與中層官員,多是亂世的“犧牲品”,他們的命運折射出個體在時代麵前的無力:

王泰因“建議不被采納”而稱病,本是文人的賭氣之舉,卻觸怒冉閔被滅三族——在暴君手下,“君臣之義”毫無保障,個人情緒可能瞬間轉化為滅頂之災;

逄約、劉準、封放等地方勢力,夾在冉魏、前燕之間,根本沒有“自主選擇”的空間:要麼投降冉閔,要麼歸附慕容俊,稍有猶豫就可能被武力碾壓。逄約即便被誘降後得到任用,也被強行改名,失去人格尊嚴;

最悲慘的是普通百姓:數百萬流民“相殺掠,得達者什二三”,中原大地“人相食,田疇荒蕪”——他們沒有任何權力參與政權更迭,卻要為統治者的爭奪付出最慘痛的代價。亂世的“英雄逐鹿”,背後是無數百姓的屍骨堆成的道路。

東晉的“缺席”:偏安一隅的無奈與錯失

文本末尾提到周成、魏統、張遇等冉魏官員紛紛降晉,甚至洛州也歸附東晉,這一細節耐人尋味:此時的東晉本有機會趁中原大亂“北伐收複故土”,但最終卻隻是被動接收降將,未能主動出擊。

這背後是東晉的“內耗困境”:東晉政權由南遷士族掌控,內部派係林立、矛盾重重,士族更關心保住江南的既得利益,而非北伐建功。即便有少數將領如祖逖、桓溫)曾嘗試北伐,也因朝廷掣肘而失敗。中原官員的歸附,本是東晉“收複民心”的契機,但東晉的“偏安心態”讓它錯失了機會,最終隻能眼睜睜看著前秦、前燕等北方政權崛起,繼續維持“南北分裂”的格局。

總結:亂世的“鏡像”——秩序的珍貴與治理的本質

這段曆史片段本質是一麵“亂世鏡像”:它展現了“失去秩序”的可怕——法令失效、道德崩塌、人命如草芥;也揭示了“治理”的核心——無論什麼時代,政權的根基永遠是“民心”,而非武力或權謀。冉閔、劉顯之流靠武力崛起,卻因不懂安撫百姓而速亡;苻健雖未張揚,卻靠“休養生息”站穩腳跟,恰恰印證了“武力可以奪天下,卻不能守天下”的真理。

而對於個體而言,這段曆史也提醒我們:“時代的塵埃落在個人身上,就是一座山”——穩定的秩序、公正的規則,才是普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鎧甲:朝九晚五?可我是幽冥魔啊 讓你裝傻,你把皇帝逼退位了? 修行十三年,才獲得二郎真君傳承 大秦係列:穿越成嬴虔 剛進入六扇門,罪犯係統什麼鬼? 劍修,狗都不談 獸源史詩 貪戀她 一世豪權,一世月明 滿門儘滅的宇智波沒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