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 > 第601章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

第601章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1 / 1)

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壬子年)

春天,正月辛卯這天,發生了日食。

秦國丞相苻雄等人請求秦王苻健正式稱帝,依照漢、晉的舊例,沒必要效仿石氏剛開始那樣。苻健聽從了他們的建議,登上皇帝位,宣布大赦天下。各位公爵都晉爵為王。並且大家說單於這個職位是用來統一管理各少數民族的,不適合天子兼任,於是就把單於之位給了太子苻萇。

司馬勳退回漢中後,杜洪、張琚駐軍在宜秋。杜洪覺得自己出身名門大族,就輕視張琚,結果張琚一怒之下把杜洪殺了,自己稱帝,改年號為建昌,國號為秦。

劉顯攻打常山,魏國皇帝冉閔留下大將軍蔣乾輔佐太子冉智守衛鄴城,自己率領八千騎兵去救援。劉顯的大司馬、清河王石寧獻出棗強,投降了魏國。冉閔進攻劉顯,把他打敗,一路追到襄國。劉顯的大將軍曹伏駒打開城門迎接冉閔。冉閔進城後,殺了劉顯以及他手下的公卿等一百多人,還焚燒了襄國的宮殿,把襄國的百姓遷到鄴城。趙國的汝陰王石琨帶著他的妻妾來投奔東晉,結果在健康的集市上被斬首,石氏家族就此滅絕。

尚書左丞孔嚴對殷浩說:“最近大家的情緒,真的讓人寒心,不知道您打算怎麼穩住局麵。我覺得應該明確各自職責,就像韓信、彭越負責征戰討伐,蕭何、曹參掌管國家內政,內外的職責,都要有專人負責。您要多想想廉頗、藺相如為了國家屈身相讓的大義,陳平和周勃為了國家和睦相處的謀略,讓大家親密無間,這樣才能保住大業、成就功勳。您看看最近來投降歸附的那些人,都是人麵獸心,貪婪又無情,恐怕很難用道義去感化他們。”殷浩沒有聽從他的建議。孔嚴是孔愉的侄子。

殷浩上疏請求向北出兵到許昌、洛陽,朝廷下詔同意了。任命安西將軍謝尚、北中郎將荀羨為督統,進駐壽春。但謝尚沒能安撫好張遇,張遇很生氣,占據許昌反叛,派他的將領上官恩占據洛陽,樂弘在倉垣攻打督護戴施,殷浩的軍隊沒辦法前進。三月,朝廷命令荀羨鎮守淮陰,不久又讓他監管青州諸軍事,還兼任兗州刺史,鎮守下邳。

乙巳這天,燕國的慕容俊回到薊城,逐步把軍隊中的文武官員、士兵和百姓的家屬遷到薊城。

姚弋仲有四十二個兒子,他病重的時候,對兒子們說:“石氏對我不薄,我本來想為他們儘力。現在石氏已經滅亡,中原沒有君主。我死後,你們要趕緊歸附東晉,一定要堅守臣子的氣節,彆做不義之事!”姚弋仲去世後,他的兒子姚襄秘不發喪,率領六萬戶人家向南攻打陽平、元城、發乾,都攻下來了,然後駐軍在碻磝津,任命太原人王亮為長史,天水人尹赤為司馬,太原人薛瓚、略陽人權翼為參軍。姚襄和秦軍交戰,戰敗,損失了三萬多戶人家,往南逃到滎陽,才為姚弋仲發喪。後來又與秦國將領高昌、李曆在麻田交戰,他的馬被流箭射中死了。他弟弟姚萇把自己的馬給姚襄,姚襄問:“你怎麼辦?”姚萇說:“隻要哥哥能脫身,這些小子肯定不敢害我!”正好援兵趕到,他們倆都幸免於難。尹赤投奔了秦國,秦國任命尹赤為並州刺史,鎮守蒲阪。

姚襄於是率領部眾歸附東晉,還送了五個弟弟去做人質。朝廷下詔讓姚襄駐軍譙城,姚襄單人匹馬渡過淮河,到壽春去見謝尚。謝尚早就聽說過姚襄的名聲,下令撤去護衛,戴著頭巾就去見他,兩人相談甚歡,就像老朋友一樣。姚襄學問廣博,善於談論,江東的人都很敬重他。

魏國皇帝冉閔攻克襄國後,就帶著人馬在常山、中山等郡四處找吃的。趙國的立義將軍段勤聚集了胡、羯族一萬多人,占據繹幕,自稱趙帝。夏天四月甲子這天,燕國的慕容俊派慕容恪攻打魏國,慕容霸等人攻打段勤。

魏國皇帝冉閔準備和燕軍開戰,大將軍董閏、車騎將軍張溫勸諫說:“鮮卑人乘勝而來,士氣正盛,而且他們人多我們人少,咱們先避一避,等他們驕傲懈怠了,我們再增兵攻打他們。”冉閔生氣地說:“我打算帶著這些人平定幽州,斬殺慕容俊。現在遇到慕容恪就躲避,彆人會怎麼看我!”司徒劉茂、特進郎闓互相說:“咱們君主這次出征,肯定回不來了,我們乾嘛要坐著等死,受那羞辱!”說完兩人都自殺了。

冉閔駐軍在安喜,慕容恪帶兵追過來。冉閔又往常山去,慕容恪繼續追,丙子這天,在魏昌的廉台追上了。冉閔和燕軍打了十仗,燕軍都沒打贏。冉閔向來以勇猛出名,他帶領的士兵也很精銳,燕國人都挺怕他。慕容恪巡視戰陣,對將士們說:“冉閔有勇無謀,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他的士兵又餓又累,雖然武器裝備精良,但實際上很難發揮作用,不難打敗他們!”冉閔帶領的大多是步兵,而燕軍都是騎兵,冉閔就帶兵往樹林裡走。慕容恪的參軍高開說:“我們騎兵在平地作戰才有優勢,如果冉閔進了樹林,就不好控製他了。應該趕緊派輕騎兵去攔截他,等和他交戰就假裝逃跑,把他引誘到平地上,然後就能攻擊他了。”慕容恪聽從了這個建議。魏軍果然回到平地,慕容恪把軍隊分成三部,對將領們說:“冉閔性情輕率急躁,又覺得自己人少,肯定會拚了命和我們死戰。我們把中軍的陣勢布置得堅厚些,等著他來,等他和我們交戰,你們從旁邊夾擊,肯定能取勝。”於是挑選了五千擅長射箭的鮮卑人,用鐵鏈把他們的馬連起來,擺成方陣向前推進。冉閔騎的駿馬叫朱龍,日行千裡。冉閔左手拿著雙刃矛,右手拿著鉤戟,衝入燕軍陣中,斬殺了三百多人。他看到一個大的旗幟,知道是燕軍的中軍,就直接衝過去。燕軍的另外兩支軍隊從旁邊夾擊,把冉閔打得大敗。燕軍把冉閔重重包圍,冉閔突圍向東跑了二十多裡,朱龍突然倒地死了,冉閔被燕軍抓住。燕軍殺了魏國的仆射劉群,抓住了董閔、張溫,和冉閔一起送到薊城。冉閔的兒子冉操逃到魯口。高開受傷去世。慕容恪進軍駐紮在常山,慕容俊命令慕容恪鎮守中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己卯這天,冉閔被押到薊城。慕容俊大赦天下,讓冉閔站著,斥責他說:“你不過是個低賤的奴仆,怎麼敢妄自稱帝?”冉閔說:“天下大亂,你們這些夷狄禽獸之類的都能稱帝,何況我是中原的英雄,為什麼不能稱帝!”慕容俊大怒,打了冉閔三百鞭,把他送到龍城。

慕容霸的軍隊到了繹幕,段勤和他弟弟段思陪獻城投降。

甲申這天,慕容俊派慕容評和中尉侯龕率領一萬精銳騎兵攻打鄴城。癸巳這天,到達鄴城,魏國的蔣乾和太子冉智緊閉城門堅守。城外的地方都投降了燕國,劉寧和他弟弟劉崇率領三千胡族騎兵逃到晉陽。

秦國任命張遇為征東大將軍、豫州牧。

五月,秦國皇帝苻健在宜秋攻打張琚,把張琚殺了。

【內核解讀】

永和八年公元352年),是中國曆史上東晉十六國時期極具動蕩與轉折意義的一年。這一年,中原大地政權更迭頻繁,英雄梟雄輪番登場,軍事衝突與政治博弈交織,勾勒出一幅亂世爭霸的壯闊而殘酷的畫卷。透過《資治通鑒》中這段簡練卻信息量巨大的記載,我們能窺見那個時代的核心特征與曆史走向。

政權更迭:合法性建構與短命王朝的宿命

這一年,多個政權在“稱帝”與“覆滅”的循環中交替。前秦君主苻健在丞相苻雄等人的建議下,放棄石氏後趙)的草莽風格,效仿漢、晉舊製正式稱帝,通過“大赦”“進爵諸王”等傳統政治儀式鞏固權力,更將“單於”頭銜授予太子苻萇,以區分胡漢治理體係,展現出清晰的政權建構思路。這種對中原傳統政治框架的借用,為前秦後來的崛起奠定了基礎,體現了少數民族政權在漢化過程中的政治智慧。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後趙殘餘勢力的內耗。杜洪因出身“右族”輕視張琚,最終被殺,張琚自立為秦王卻旋即被苻健攻滅。從杜洪到張琚,短短數月間的權力更迭,暴露了後趙覆滅後地方勢力的脆弱性——缺乏穩固的政治基礎與治理邏輯,僅憑武力或一時野心難以維係政權。這種“稱帝即覆滅”的宿命,成為十六國時期眾多短命政權的縮影。

石氏家族的終結同樣具有象征意義。趙汝陰王石琨投奔東晉後被斬於建康市,標誌著曾經稱霸中原的後趙石氏徹底退出曆史舞台。這個以殘暴聞名的家族,其興衰印證了“暴力可取天下,不可治天下”的鐵律,也為後世政權提供了深刻的曆史教訓。

軍事博弈:戰術、勇氣與曆史的偶然

軍事衝突是這一年的核心主題,其中冉閔魏主閔)與慕容恪的廉台之戰尤為關鍵,堪稱戰術博弈與個人英雄主義的經典對決。冉閔以“勇名”著稱,所率軍隊精銳善戰,初期與燕軍十戰皆勝,展現出強大的戰場統治力。他“左操雙刃矛,右執鉤戟”的形象,成為亂世中戰神的象征,其個人武力在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上發揮到了極致。

然而,慕容恪的戰術部署最終決定了戰局走向。麵對冉閔的步兵精銳,慕容恪精準抓住“騎兵利平地”的優勢,先以輕騎誘敵至開闊地帶,再將五千善射鮮卑騎兵用鐵鎖連馬組成方陣,形成穩固防線,最後以兩翼夾擊的戰術大破魏軍。這種將戰術紀律與兵種優勢結合的策略,體現了慕容氏軍事集團的成熟與專業化,也反襯出冉閔“勇而無謀”的致命缺陷——僅憑個人勇武與血氣之勇,缺乏對戰場全局的掌控。

廉台之戰的結局充滿戲劇性:冉閔的坐騎“朱龍”突然斃命,使其被俘,一代梟雄就此落幕。這個看似偶然的細節,實則暗含曆史的必然——在製度化的軍事體係麵前,個人英雄主義的光芒終究難以持久。冉閔被俘後與慕容儁的對話“爾曹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更是將胡漢矛盾推向頂點,展現了那個時代民族隔閡的深刻與殘酷。

人物群像:亂世中的選擇與堅守

這一年的曆史舞台上,各色人物的選擇與命運構成了亂世的生動注腳。姚弋仲臨終前囑咐四十二子“自歸於晉,當固執臣節”,展現出這位羌族首領在政權更迭中的政治清醒——在石氏覆滅、中原無主的亂局中,依附東晉這一“正統”政權,是保存家族實力的理性選擇。其子姚襄秘不發喪、南攻略地後再歸晉,既延續了父親的策略,又以“博學善談”贏得江東人士敬重,體現了少數民族領袖在漢化過程中的靈活適應能力。

東晉方麵,孔嚴對殷浩的勸諫堪稱亂世治道的箴言。他提出“韓、彭專征伐,蕭、曹守管龠”的分工理念,強調“廉、藺屈身之義,平、勃交歡之謀”的協作精神,更警示“降附之徒皆人麵獸心,難以義感”,句句切中時弊。然而殷浩不聽勸諫,執意北伐,最終因未能安撫張遇導致許昌叛亂,軍事行動受阻,印證了孔嚴的先見之明。這一事件暴露了東晉內部“清談誤國”的積弊——士族官員缺乏實際政治軍事能力,卻好大喜功,最終錯失北伐良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冉魏政權內部的人物命運同樣令人唏噓。董閏、張溫勸諫冉閔避敵鋒芒卻被無視,司徒劉茂、特進郎闓預感“吾君此行必不還”而自殺,展現了亂世中士大夫的絕望與堅守。他們的悲劇不僅是個人命運的不幸,更是冉魏政權缺乏政治理性、注定覆滅的預兆。

曆史啟示:亂世中的秩序重構邏輯

永和八年的曆史事件,蘊含著深刻的秩序重構邏輯。前秦苻健通過效仿漢晉製度、完善政權架構,在亂局中站穩腳跟,預示著少數民族政權隻有與中原文明深度融合,才能實現長治久安;慕容恪的軍事勝利,則證明了製度化軍事體係對個人英雄主義的超越,標誌著戰爭形態從“匹夫之勇”向“體係之勝”的轉變。

同時,這一年的亂局也暴露了東晉政權的結構性缺陷——內部派係林立、士族空談誤國,導致其雖有“正統”之名,卻難以承擔起收複中原的重任。而冉閔的興衰則警示後人:缺乏文化認同與製度支撐的武力擴張,終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永和八年的曆史是十六國時期“亂中有序”的縮影:舊秩序不斷崩塌,新秩序在戰爭與博弈中緩慢建構,胡漢文明在衝突中逐漸融合。正是在這樣的反複激蕩中,中華文明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自我更新與重構,為後來隋唐大一統格局的形成埋下伏筆。

這一年的曆史,既有金戈鐵馬的壯闊,也有英雄末路的悲涼;既有權力博弈的冷酷,也有文化融合的暗湧。它提醒我們:亂世或許喧囂,但曆史的深層邏輯始終在推動著秩序的重構與文明的演進,而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物,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士大夫,其選擇與命運都在書寫著文明延續的密碼。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大秦係列:穿越成嬴虔 剛進入六扇門,罪犯係統什麼鬼? 劍修,狗都不談 獸源史詩 貪戀她 一世豪權,一世月明 滿門儘滅的宇智波沒有格局 [綜英美]哥譚鼠鼠人 校傲新世紀 我從地獄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