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丙申年)
開春正月,燕國的高陽王慕容隆帶著龍城的精銳部隊進駐中山,那軍容簡直帥炸,燕國人的士氣瞬間回暖了不少。
休官部落的權萬世帶著手下人投降了西秦。燕國老大慕容垂派征東將軍平規去冀州調兵。到了二月,平規竟然帶著博陵、武邑、長樂三個郡的兵在魯口反水了,他的侄子冀州刺史平喜勸他彆瞎搞,他根本不聽。平規的弟弟海陽縣令平翰也在遼西起兵響應。慕容垂派鎮東將軍餘嵩去收拾平規,結果餘嵩兵敗被殺。慕容垂隻好親自出馬,大軍剛到魯口,平規就慫了,帶著老婆孩子和平喜等幾十人渡河跑路,慕容垂隻好帶兵回營。平翰則帶兵往龍城方向衝,清河公慕容會派東陽公慕容根等人迎戰,把平翰揍得滿地找牙,平翰隻好逃到山南躲起來。
三月庚子這天,慕容垂讓範陽王慕容德守著中山,自己帶著兵悄悄出發。大軍翻青嶺、過天門,一路鑿山開道,打了北魏一個措手不及,直撲雲中。當時北魏的陳留公拓跋虔帶著三萬多家部落鎮守平城;慕容垂到了獵嶺,派遼西王慕容農、高陽王慕容隆當先鋒偷襲。那時候燕軍剛吃過敗仗,都怕北魏兵,但就龍城來的兵個個猛得像打了雞血,搶著往前衝。拓跋虔平時根本沒防備,閏月乙卯那天,燕軍都打到平城了,他才反應過來,帶著手下出戰,結果兵敗被殺,燕軍把他的部落全給收編了。北魏老大拓跋珪嚇得魂都沒了,想跑路,各部族聽說拓跋虔死了,都有點想跳槽的心思,拓跋珪一時間不知道該咋辦。
慕容垂路過參合陂的時候,看到遍地屍體堆得像山一樣,當場就安排了祭祀,士兵們哭得那叫一個撕心裂肺,哭聲震得山穀都嗡嗡響。慕容垂又羞又氣,直接嘔血了,從此就病倒了,隻能坐著馬車前進,在平城西北三十裡的地方停下。太子慕容寶等人聽說後,趕緊帶兵往回趕。有叛逃的燕兵跟北魏說“慕容垂已經掛了,屍體就裝在車裡”。拓跋珪想追上去,後來聽說平城已經被占了,隻好帶兵退回山裡守著。
慕容垂在平城待了十天,病情越來越重,於是下令築了燕昌城後才撤軍。到了夏天四月癸未,他在上穀的沮陽去世,消息被死死捂住沒發喪。丙申這天,大軍回到中山;戊戌那天,才正式公布死訊,諡號成武皇帝,廟號世祖。壬寅那天,太子慕容寶繼位,宣布大赦,改年號為永康。
五月辛亥,任命範陽王慕容德為都督冀、兗、青、徐、荊、豫六州諸軍事、車騎大將軍、冀州牧,鎮守鄴城;遼西王慕容農為都督並、雍、益、梁、秦、涼六州諸軍事、並州牧,鎮守晉陽。又封安定王庫傉官偉為太師,夫餘王為太傅。甲寅這天,讓趙王慕容麟兼任尚書左仆射,高陽王慕容隆兼任右仆射,長樂公慕容盛當司隸校尉,宜都王慕容鳳做冀州刺史。
乙卯這天,東晉任命散騎常侍彭城人劉該為徐州刺史,鎮守鄄城。
甲子那天,東晉讓望蔡公謝琰當尚書左仆射。
早先,慕容垂的先段後生了慕容令、慕容寶,後段後生了慕容朗、慕容鑒,他還挺喜歡其他姬妾生的慕容麟、慕容農、慕容隆、慕容柔、慕容熙。慕容寶剛開始當太子時,名聲還不錯,後來卻成了混子,朝野上下都覺得失望。後段後曾跟慕容垂說:“太子在太平年代當個守成的君主還行,現在國家正難著呢,他恐怕不是能扛事的料。遼西王、高陽王都是您的好兒子,不如選一個托付大業。趙王慕容麟這小子又奸詐又固執,將來肯定是國家的禍害,得早點處理掉。”但慕容寶特會巴結慕容垂身邊的人,這些人天天在慕容垂跟前誇他,所以慕容垂覺得他還行,還對段後說:“你想讓我成晉獻公那樣的人嗎?”段後哭著退下,跟她妹妹範陽王妃說:“太子沒本事,天下人都知道,我是為國家著想,主上卻把我當驪姬,這也太冤了!我看太子遲早把國家敗光,範陽王有非凡的氣度,要是燕國氣數還沒儘,恐怕就得靠他了!”慕容寶和慕容麟聽說後,心裡恨得牙癢癢。乙醜那天,慕容麟對段後說:“您以前總說主上守不住大業,現在看看到底能不能?趕緊自行了斷,還能保全段家!”段後氣得大罵:“你們兄弟連親媽都敢逼死,還能守住祖宗基業?我才不怕死,就是可惜國家沒多久就要完了!”說完就自殺了。慕容寶提議說段後想廢黜正統,沒當媽的樣子,不該按皇後禮儀辦喪事,大臣們都跟著附和。中書令眭邃在朝堂上公開說:“兒子沒資格廢黜母親,當年漢安帝的閻後親手廢了順帝,還能配享太廟,何況先後這些話都是沒影兒的事,真假都不知道呢?”這才按皇後禮儀辦了喪事。
六月癸酉,拓跋珪派將軍王建等人攻打燕國的廣寧太守劉亢泥,把他砍了,還把他的部落遷到平城。燕國的上穀太守開封公慕容詳嚇得棄城跑路。這慕容詳,還是拓跋珪的曾孫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丁亥那天,北魏的賀太妃去世了。
慕容寶整頓士族的老戶籍,把門第高低分得明明白白,又核查戶口,把那些靠軍營封賞得來的蔭戶全劃給郡縣管。這下可把士民們坑慘了,個個怨聲載道,心裡開始有點想跟燕國說拜拜了。
三河王呂光直接稱帝,國號大涼,宣布大赦,改年號為龍飛。還配齊了百官,讓世子呂紹當太子,封了二十個子弟為公侯,任命中書令王詳為尚書左仆射,著作郎段業等五人為尚書。
呂光派使者去封禿發烏孤為征南大將軍、益州牧、左賢王。禿發烏孤對使者說:“呂王的兒子們個個貪得流油,三個外甥更是暴虐得不行,遠近的人都恨得牙癢癢,我怎麼能違背百姓心意,接受這種不義的封號?我要乾的是當帝王的大事!”說完留下了使者帶來的樂隊和儀仗,客氣地把人打發走了。
平規又收攏了些殘兵剩將占了高唐,慕容寶派高陽王慕容隆帶兵去收拾他。東邊地方的百姓平時就感念慕容隆的好,一路上全是迎接的人。秋天七月,慕容隆進軍到河邊,平規嚇得棄城跑路。慕容隆派建威將軍慕容進等人渡河追擊,在濟北把平規砍了。平喜逃到了彭城。
東晉把前中書令王獻之的女兒納為太子妃。這王獻之,就是王羲之的兒子。
【內核解讀】
公元396年,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充滿動蕩與轉折的年份。這一年,北方的慕容燕政權在興衰交替中走向黃昏,北魏的崛起之勢初顯,西北諸勢力也在暗流中醞釀變局。透過這一年的記載,我們得以窺見十六國時期政權更迭的殘酷邏輯、人性博弈的複雜麵相,以及製度變革背後的深層危機。
軍事博弈:燕魏興衰的關鍵轉折
這一年的軍事行動,深刻改變了北方的權力格局。正月,高陽王慕容隆率領龍城精銳入衛中山,一度讓燕人重拾信心,這從側麵反映出慕容燕後期軍事力量的區域分化——龍城今遼寧朝陽)作為慕容氏的龍興之地,其軍隊仍保持著早期的勇銳特質,而中原地區的駐軍已顯疲態。
二月的平規叛亂,暴露了慕容燕內部的權力裂痕。平規以三郡之兵反叛,其弟平翰在遼西響應,甚至連鎮東將軍餘嵩都兵敗身死,可見燕國內部的離心力已相當嚴重。慕容垂雖親征平叛成功,但這場內亂無疑消耗了本就緊張的國力,為後續的危機埋下伏筆。
真正決定慕容燕命運的,是慕容垂對北魏的北伐。三月,慕容垂以七十高齡親率大軍,鑿山通道,出其不意直指雲中,展現了這位“十六國第一戰神”的軍事魄力。閏月,燕軍突襲平城,斬殺北魏陳留公拓跋虔,儘收其部落,一度讓魏王拓跋珪陷入“震怖欲走”的絕境。這場勝利本可成為慕容燕的續命契機,但參合陂的“積骸如山”成為壓垮慕容垂的最後一根稻草——這位一生征戰的梟雄,在目睹昔日燕軍屍骨時慚憤嘔血,最終病逝於歸途。
慕容垂之死,成為燕魏力量對比的轉折點。北魏雖因拓跋虔之死陷入短暫混亂,但慕容燕卻因核心領袖的逝去而徹底失去方向。此後,北魏逐漸站穩腳跟,六月斬殺燕廣寧太守劉亢泥、遷徙其部落,標誌著北魏開始主動蠶食燕的領土,北方霸權的轉移已不可逆。
權力交接:慕容寶時代的致命危機
慕容垂的離世,將權力交接的難題赤裸裸地擺在了慕容燕麵前。這位雄主在繼承人問題上的猶豫與失誤,直接導致了政權的加速崩塌。
早在慕容寶為太子時,其“荒怠”本性已引發朝野失望。後段後曾直言進諫,認為慕容寶“非濟世之才”,建議改立遼西王慕容農或高陽王慕容隆,並警告趙王慕容麟“必為國家之患”。這一清醒的判斷,卻被慕容垂以“汝欲使我為晉獻公乎”駁回,將對社稷安危的擔憂曲解為驪姬式的讒言,暴露了帝王在家庭倫理與政治理性間的兩難,也反映了慕容垂晚年對權力傳承問題的逃避。
慕容寶即位後的表現,印證了段後的擔憂。他上台後立刻對段後進行政治清算,在趙王慕容麟的逼迫下,迫使段後自殺,甚至企圖取消其喪禮,這種違背人倫的行為不僅寒了人心,更暴露了其政治短視——通過打壓母後鞏固權力,卻失去了維係政權合法性的道德根基。幸好中書令眭邃以“子無廢母之義”據理力爭,才為段後舉辦了喪禮,但慕容寶的形象已在士民心中大打折扣。
更致命的是慕容寶的製度改革。他“定士族舊籍,分辨清濁,校閱戶口,罷軍營封蔭之戶,悉屬郡縣”,本意或許是加強中央集權、增加財政收入,但在政權脆弱期,這種急於求成的改革反而激化了矛盾。軍營封蔭之戶是慕容氏依靠武力崛起的根基,驟然將其劃歸郡縣,無異於動搖統治基礎,“士民嗟怨,始有離心”的後果,正是改革脫離實際、操之過急的直接體現。這種政策失誤,反映了慕容寶缺乏其父的政治手腕,無法在維護既得利益與推動改革間找到平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區域格局:西北勢力的重新洗牌
這一年的西北,同樣上演著權力重構的大戲。三河王呂光在這一年正式即天王位,國號大涼,改元龍飛,標誌著後涼政權的正式建立。呂光效仿中原王朝製度“備置百官”,封子弟二十人為公侯,試圖以家族勢力鞏固統治,但這種分封模式也為後來的分裂埋下隱患。
與後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禿發烏孤的崛起。麵對呂光的冊封,禿發烏孤直言“呂王諸子貪淫,三甥暴虐,遠近愁怨”,拒絕接受“不義之爵”,並明確提出“當為帝王之事”的野心。這種對民心向背的清醒認知,讓禿發部逐漸積蓄力量,後來建立南涼,成為西北格局的重要一極。禿發烏孤的選擇,也折射出十六國時期“天命在德不在爵”的政治邏輯——政權合法性的根基在於民心,而非形式上的冊封。
曆史啟示:亂世中的生存邏輯
透過這一年的曆史片段,我們可以總結出十六國時期政權興衰的幾個關鍵規律:
領袖核心的決定性作用:慕容垂在世時,慕容燕雖已顯露頹勢,但仍能維持威懾力;其離世後,政權迅速瓦解,印證了“國賴長君”在亂世中的特殊意義。
權力傳承的致命陷阱:慕容垂在繼承人問題上的優柔寡斷,導致慕容寶這樣的平庸之輩掌權,加速了政權崩潰。反觀北魏,拓跋珪雖一度動搖,但最終穩定局勢,為後來的崛起奠定基礎。
民心向背的根本意義:平規叛亂、士民嗟怨、禿發烏孤拒封等事件,共同指向一個核心——無論軍事力量多麼強大,背離民心的政權終將走向滅亡。
製度改革的時機把握:慕容寶的戶籍改革本無大錯,但在政權脆弱期強行推進,反而激化矛盾,說明改革需要與社會承受能力相匹配。
公元396年的曆史,如同一麵鏡子,映照出亂世中權力的脆弱、人性的複雜與曆史的無情。慕容燕的黃昏,不僅是一個政權的落幕,更是一個時代的轉折——它標誌著慕容氏百年霸業的終結,也預示著北魏統一北方的曙光即將到來。在這場權力的遊戲中,沒有永恒的贏家,隻有順應時勢、敬畏民心者,才能在曆史的浪潮中占據一席之地。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