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安皇帝乙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678章 安皇帝乙(1 / 1)

王恭這人向來覺得自己才華門第牛得不行,誰都瞧不上。自從乾翻王國寶後,更是覺得自己威望爆棚,沒人敢不服。他把劉牢之當成爪牙使喚,卻隻拿人家當普通部將看待,劉牢之本身也挺有能耐,心裡早就憋屈壞了,滿是恥辱和怨恨。

元顯看準這機會,派廬江太守高素去攛掇劉牢之反水,說事成之後就把王恭的位置和頭銜都給他;還讓道子寫信給劉牢之,給他分析利弊。劉牢之跟兒子劉敬宣說:“王恭當年受先帝大恩,現在還是皇帝的舅舅,卻不輔佐朝廷,好幾次帶兵打京城。我搞不懂他到底想乾嘛,就算他成功了,難道還能屈居天子和相王之下?我想借著朝廷的威風,順道討伐逆賊,你覺得咋樣?”劉敬宣說:“朝廷雖說沒達到成康之治那麼牛,但也沒到幽厲那樣昏庸。王恭靠著兵威,根本不把朝廷放眼裡。您跟他既不是親戚,也算不上君臣,就算共事過一陣子,關係也不咋地,現在討伐他,沒毛病啊!”

王恭的參軍何澹之知道了這陰謀,趕緊告訴王恭。但王恭覺得何澹之跟劉牢之向來不對付,壓根不信。還擺酒請劉牢之,當眾認他當大哥,把精銳部隊和好裝備都給了他,讓他帶著帳下督顏延當先鋒。結果劉牢之到了竹裡,直接砍了顏延投降朝廷,還派劉敬宣和女婿東莞太守高雅之回去偷襲王恭。

當時王恭正出城閱兵,劉敬宣帶著騎兵橫衝直撞,王恭的兵瞬間潰散。王恭想回城,高雅之已經把城門關了。王恭隻能單槍匹馬逃到曲阿,他本來就不會騎馬,大腿都磨出了瘡。曲阿人殷確是王恭以前的部下,用船載著他想投奔桓玄,到了長塘湖,被人舉報抓了,送到京城,在倪塘砍了。王恭臨死前還打理了一下胡須鬢角,一臉淡定,對執行死刑的人說:“我就是瞎信人,才落得這地步。但說句良心話,我難道不是忠於國家嗎?隻求百年後有人還記得我王恭。”他的子弟和黨羽也都被乾掉了。朝廷讓劉牢之接任都督兗、青、冀、幽、並、徐、揚七州及晉陵諸軍事,頂替王恭的位置。

沒多久,楊佺期、桓玄到了石頭城,殷仲堪到了蕪湖。元顯從竹裡火速趕回京城,派丹楊尹王愷等人征調京城幾萬士民守住石頭城抵抗。楊佺期、桓玄等人上奏章為王恭辯解,要求殺了劉牢之。劉牢之帶著北府軍趕到京城,駐紮在新亭。楊佺期、桓玄看到他來了,臉都嚇白了,趕緊把軍隊撤回蔡洲。朝廷不清楚西邊軍隊的底細,殷仲堪等人帶著幾萬兵馬,擠滿了城郊,搞得朝廷內外都慌得一批。

左衛將軍桓修是桓衝的兒子,他對道子說:“西邊的軍隊能勸服他們撤兵,我知道咋回事。殷仲堪、桓玄他們之所以牛,全靠王恭撐著,現在王恭沒了,他們心裡肯定發虛。要是給桓玄和楊佺期點好處,他們指定樂意;桓玄能拿捏殷仲堪,楊佺期也能反水收拾殷仲堪。”道子聽了這主意,任命桓玄為江州刺史,召郗恢回朝當尚書,讓楊佺期代替郗恢當都督梁、雍、秦三州諸軍事兼雍州刺史,任命桓修為荊州刺史,暫時帶著左衛的兵馬去上任,還讓劉牢之帶一千人護送。把殷仲堪貶為廣州刺史,派他叔叔太常殷茂去宣詔,讓他趕緊退兵。

另一邊,張驤的兒子張超召集了三千多戶人家占了南皮,自封烏桓王,到處搶地盤。魏王拓跋珪派庾嶽去收拾他。

楊軌屯兵廉川,聚集了不少夷人和漢人,手下有一萬多人。王乞基對他說:“禿發氏有才又兵多,而且我本來就是他的部下,不如歸順他。”楊軌就派使者向禿發烏孤投降。沒多久楊軌被羌人頭子梁饑打敗,往西逃到亻零海,偷襲乙弗鮮卑並占了他們的地盤。禿發烏孤對群臣說:“楊軌、王乞基來投奔我,你們不趕緊去救,讓他們被羌人欺負,我太慚愧了。”平西將軍渾屯說:“梁饑沒什麼大本事,一仗就能搞定他。”

梁饑進攻西平,西平人田玄明抓了太守郭幸自己頂上,抵抗梁饑,還送兒子去當人質求禿發烏孤救援。禿發烏孤想出兵,群臣卻怕梁饑兵強馬壯,大多猶豫不決。左司馬趙振說:“楊軌剛敗,呂氏正強勢,洪池以北咱彆想了。嶺南五郡,說不定能拿下。大王要是沒擴張的想法,當我沒說;要是想搞大事業,這機會可不能錯過。要是讓羌人占了西平,各族都會震動,對咱們沒好處。”禿發烏孤一聽樂了:“我也想趁機搞點成績,哪能窩在山溝裡等死!”於是對群臣說:“梁饑要是占了西平,據險固守,就不好收拾了。他雖然勇猛,但軍紀太差,容易搞定。”接著就出兵打梁饑,把他打得大敗。梁饑退守龍支堡,禿發烏孤又攻下來,梁饑單槍匹馬逃到澆河。這一戰俘虜斬殺了幾萬人,任命田玄明為四平內史。樂都太守田瑤、湟河太守張裯、澆河太守王稚都帶著郡城投降,嶺南幾萬落羌人、胡人都歸順了禿發烏孤。

西秦王乞伏乾歸派秦州牧乞伏益州、武衛將軍慕兀、冠軍將軍翟瑁率兩萬騎兵討伐吐穀渾。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冬季十月癸酉日,後燕群臣再次勸進,丙子日,長樂王慕容盛終於登基稱帝,大赦天下,尊皇後段氏為皇太後,太妃丁氏為獻莊皇後。當初蘭汗掌權時,慕容盛跟著燕主慕容寶出逃,蘭妃侍奉丁後更加恭敬。蘭汗被誅後,慕容盛認為蘭妃該受牽連,想殺了她,丁後說蘭妃有保全自己的功勞,極力勸阻,才保住她的命,但終究沒讓她當皇後。

朝廷宣布大赦。

【內核解讀】

這段史料生動還原了東晉末年王恭叛亂的興衰全過程,其中交織著權力鬥爭的殘酷、人性判斷的偏差與時代格局的動蕩,為我們透視東晉門閥政治的崩塌與軍事勢力的崛起提供了鮮活注腳。

權力失衡下的信任危機

王恭的悲劇本質上是門閥士族傲慢心態與軍事現實脫節的必然結果。作為東晉名臣之後,王恭憑借"才地"自傲,既缺乏識人之明,更不懂籠絡軍心。他一方麵倚重劉牢之的北府兵戰力,另一方麵卻以"部曲將"的輕視態度對待這位戰功赫赫的將領,這種身份認知的錯位為背叛埋下伏筆。劉牢之的"負才恥恨"並非單純的個人恩怨,更是東晉時期寒門武將對門閥士族長期壓製的反抗情緒體現。

元顯的策反之所以成功,恰恰擊中了權力結構的要害:他用"恭位號授之"的現實利益打破了王恭構建的權力幻想,又以"道子書陳禍福"強化了政治合法性。而王恭對何澹之預警的漠視,並非簡單的"暗於信人",而是門閥士族對寒門官僚的習慣性猜忌——他因何澹之與劉牢之有隙便否定情報價值,暴露了士族集團"以門第定忠奸"的認知盲區。

軍事背叛與政治洗牌的連鎖反應

劉牢之的倒戈堪稱東晉軍事格局的轉折點。從史料細節看,其背叛並非臨時起意:與子敬宣的對話顯示,他早已對王恭"數舉兵向京師"的政治野心產生懷疑,而敬宣"親非骨肉,義非君臣"的回應,更是徹底消解了軍事同盟的倫理基礎。這種"以順討逆"的自我定位,揭示了北府兵從門閥私兵向中央直屬力量轉變的心理軌跡。

王恭的潰敗極具戲劇性:出城曜兵時遭突襲,欲入城時城門已閉,單騎奔逃卻因"素不習馬"而生瘡,最終被舊吏出賣。這一連串狼狽細節,與他臨刑前"理須鬢,神色自若"的從容形成強烈反差,既展現了士族最後的體麵堅守,也暗示了門閥貴族在軍事亂世中的脆弱無力。他臨終前"忠於社稷"的辯解與"令百世知有王恭"的執念,道儘了士族精英在時代洪流中的不甘與悲哀。

劉牢之取代王恭成為"八州都督",標誌著寒門武將正式登上權力中心,但這場勝利並未帶來穩定——楊佺期、桓玄的西進與"上表理王恭"的政治施壓,顯示出地方軍事勢力對中央權力的新一輪覬覦。東晉朝廷用"重利啖玄及佺期"的分化策略暫時緩解危機,卻埋下了桓玄日後篡晉的隱患,這正是亂世中"以利合者必以利離"的規律體現。

邊疆勢力崛起與全局動蕩加劇

在中央權力洗牌的同時,邊疆地區的勢力格局也在重構。禿發烏孤對梁饑的征討與嶺南諸郡的歸附,展現了鮮卑勢力在西北的擴張野心。趙振"此機不可失"的諫言與烏孤"安能坐守窮穀"的回應,揭示了邊疆政權對中原動蕩的敏銳捕捉。西秦王乾對吐穀渾的征伐,則體現了少數民族政權趁亂擴張的共性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勢力的擴張邏輯呈現鮮明對比:王恭的起兵基於門閥士族的政治傲慢,劉牢之的倒戈源於寒門武將的利益計算,禿發烏孤的西進則依靠戰略機遇的精準把握。這種多元力量的博弈,使得東晉末年的政治局勢呈現出"中央失控、地方割據、胡漢交織"的複雜圖景。

曆史鏡鑒:權力合法性的重建困境

王恭之死的深層啟示在於:東晉門閥政治賴以生存的"才地"權威已徹底失效,而新的權力合法性基礎尚未建立。王恭試圖以"帝舅"身份和"忠於社稷"的名義維係統治,卻忽視了軍事力量的實際掌控者;元顯和道子依靠利益收買暫時穩定局麵,卻無法解決中央權威的根本缺失;劉牢之雖獲得軍權,卻因背叛前科難以獲得普遍認同。

這種合法性危機在後續曆史中持續發酵:桓玄憑借軍功篡晉卻迅速敗亡,劉裕最終以寒門身份終結東晉,本質上都是在尋找新的權力正當性來源。王恭臨終前"原其本心,豈不忠於社稷"的悲鳴,不僅是個人命運的感歎,更是整個士族階層在時代轉型期的集體困惑——當門第不再等同於能力,忠誠無法換來信任,曾經的政治秩序該如何重建?這段曆史告訴我們,權力的遊戲中,既需要審時度勢的智慧,更需要超越利益算計的格局,而這正是東晉末年諸多梟雄最終折戟沉沙的根本原因。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空間係統穿七零,肥妻暴瘦暴富樣樣行 哈利波特之薩滿巫師也是巫師 敲骨吸髓?重生另選家人寵我如寶 重生後撲到權臣懷裡哭,他紅溫了 朕,廢物皇帝,開局直升陸地神仙! 盜墓:滿級黎簇重回新手村 灼灼沉溺 於他懷中輕顫 不中了!八零禁欲新廠長是我前夫 一拳轟穿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