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道:怎麼剛來就要上手,他可沒什麼診脈經驗呢。
其實,放眼當下,即便臨床多年的中醫,真正會診脈的可能連一半都不到。
很多中醫,都隻是做做診脈的動作,裝裝樣子罷了。
至於診脈高手,更是鳳毛麟角,難得一見。
張景略微想了想,還是決定直接坦白:“李老師,我還不怎麼會脈診。”
李漁皺了皺眉頭,問:“難道你們學校的老師沒有教過?”
“學得不太好。”張景艱難地擠出幾個字。
李漁微微搖了搖頭,嚴肅地說道:“中醫四診之中,以脈診和舌診為重,脈診更是重中之重。要當一名真正的中醫,這個不學好可不行。”
張景表情有些尷尬。
李漁又問:“那你們《中醫診斷學》課本上教的,寸關尺三部脈的定位方法總會吧?”
說起理論知識,張景自然不在話下。
於是清了清嗓子,立馬背誦起來:“手腕高骨為關,從關至魚際得同身之一寸,故名寸部。從關至尺澤得同身之一尺,故名尺部。陽出陰入,以關為界,故名關部。”
“具體的定位方法是,橈骨莖突處為關,關上方靠近腕關節處為寸,關後方靠近肘端位置為尺。”
李漁眉頭漸漸舒展開來,繼續問道:“基本持脈手法呢?還有印象嗎?。”
“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曰按,曰尋。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
“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皮膚之間者陽也,腑也,亦心肺之應也;重手得之,脈附於肉下者陰也,臟也,亦肝腎之應也;不輕不重,中而取之,其脈應於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適,中和之應,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見,則委曲而求之,若隱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三部皆然。”
李漁聽完後,點了點頭,心道:原本以為張景的基礎會很差。現在看來,至少理論知識還是蠻紮實的嘛。
就在此時,敲門聲響了起來。
“請進!”李漁對著門外輕輕喊了一聲。
一個中年男性患者推開門,東張西望地走了進來。
李漁讓張景將方凳移到診桌前,鼓勵道:“診脈的時候,把心沉下去,時間可以長一些,仔細體會指下感覺。”
“請坐!”張景定了定神,招呼男患者。
“醫生,我……”男患者剛剛落座,便準備說出自己的症狀。
李漁連忙製止了他:“你好,請先彆說話,待我們診完脈後再詢問你。”
患者“哦”了一聲,立馬閉上了嘴巴,隻剩滿臉的狐疑。
“張醫生,開始診脈吧。”
對於稱呼的突然改變,張景先是微微一愣,不過立馬明白過來。
畢竟在患者麵前,當然是這樣顯得尊重。
“請將左手放上來,手心朝上。”張景不緊不慢的說道。
男患者依言將手腕置於脈枕之上。
張景伸出右手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按照標準定位法,分彆定好寸關尺三部。
為了讓心完全靜下來,張景索性閉起了雙眼。
先是總按,也就是三指平齊,同時發力,先輕,後重,再換以中等力度。
隨後,又采用單指分彆點按,同樣是運用舉按尋三法。即輕舉,重按,中尋。
張景努力回憶起十二種常見脈象的特點,細細甄彆每一部脈象情況。
同時,李漁也在一旁悉心指導。
不知過了多久,張景終於慢慢睜開了眼睛。
輕輕放下手,點頭示意:“可以了。”
李漁嗯了一聲,微微頷首。
接著,便開始親自為男患者診脈。
張景在一旁仔細地觀察,發現他表情氣定神閒,指法極其嫻熟,一看就是診脈高手。
兩隻手加一起,總共用時大約為五六分鐘。
診完脈,李漁對張景說:“現在,可以說說你的脈診結果了。”
“應為浮弦之脈,《脈經》有雲:舉之有餘,按之不足,為浮脈。又雲:舉之無有,按之如弓弦狀,為弦脈。我診此脈,浮於手下,輕取即得,且如張弓之弦,重按則減,故應為浮弦之脈無疑了。”
李漁笑了,這小夥子,果然一點就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