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診結果完全正確,繼續對患者進行舌診吧。注意一下,彆隻看舌苔,還要看舌體,舌質,以及舌下淤滯等情況。”
“嗯嗯嗯。”
張景連連點頭,心中很是振奮。
隨後讓男患者張大了嘴巴,一邊仔細觀察,一邊輕聲道:“舌體略胖,舌邊少許齒痕,舌苔黃膩而水潤。”
“請將舌頭向上卷起來。”張景繼續對男患者說。
好巧不巧,這位竟然是個天生不會往上卷舌的主兒,試了好幾次都以失敗而告終。
張景靈機一動,讓患者將舌頭儘量往外伸長,自己則蹲下身子從下往上仰視。
這樣一來,終於得以查看到舌下全貌。
“舌質紅,舌下淤滯一度。”張景繼續播報。
李漁微微頷首:“那你先說說看,這些異常舌象分彆代表什麼問題。”
“凡見紅舌,均係熱證。如溫熱病初起,舌質深紅者則是伏氣溫病,因為鬱熱在裡的緣故。”
“舌體胖伴有齒痕,舌苔膩而水潤,均提示內有水濕,而舌苔黃則表明,此為濕熱而並非寒濕。”
“舌下瘀滯一度,說明患者血脈有輕度不暢。”
聽完張景的分析,李漁讚許地點了點頭:“你的舌診基本功不錯。舌為心之苗,辨舌可查寒熱、虛實、陰陽,對於中醫辨證論治同樣至關重要。”
之後,突然話鋒一轉:“對了,你知不知道中醫診斷學裡,有個獨處藏奸的理論?”
張景思索片刻,回答道:“獨處藏奸理論最早見於《景嶽全書》,大意是,我們抓四診證據來診病,如果大部分證據都比較一致,但是有一到兩處跟其他的證據不一致,這個時候就不能盲目地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往往不起眼的證據才能真實反映事實的真相。”
“沒錯,不過,張景嶽的這個理論其實源於《素問?三部九候論》中的一段話。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
緊接著,李漁又補充道:“《黃帝內經?素問》中所說的,是獨處藏奸理論在脈診中的應用。也就是說,我們在診脈的時候,分三部九候很多部位,摸到哪個地方特彆不一樣的時候,往往就是問題所在。張景嶽隻是將此理論推而廣之,並提出這個名稱罷了。”
張景若有所悟,緩緩道:“也就是說,一般的病證,基本上都是四診相合的。但是,如果是疑難雜證,或者運用常規治療方法效果不佳時,就需要重新審視四診情況,查缺補漏,仔細找出這個‘獨處’,因為真相往往就藏在其中。”
“對咯!”李漁豎起拇指,給了他一個大大的讚。
稍頓了頓,又接著說道:“現在你可以問診了。”
張景一怔,原本以為李漁不讓先問診,是想考考他脈診和舌診的水平,需要他根據二診情況給出一個診斷結果來。
怎麼現在又可以直接詢問患者了?
明顯不按套路出牌嘛,這個李漁還真讓人捉摸不透。
張景不禁撓了撓頭。
“是不是不明白為何不讓你先問診?”李漁顯然看穿了他的心思,微微一笑。
張景連連點頭。
“中醫四診,望聞問切。很多人都認為,這同時也是中醫看診的四個順序步驟。不過,我倒覺得,脈診應該放在最前,首先做到心中了了才對。”
“因為脈診是靠醫者的學識和臨床經驗去揣摩的,真實脈象並不會客觀地顯現出來。如果先做其他三診,很容易先入為主,從而影響到自己的判斷。”李漁稍頓了頓,又繼續解釋道。
“哦……”張景這才恍然大悟。
這就好比武俠小說裡常說的,心無雜念才能修煉高深內功的道理,是一樣一樣的。
下麵就該開始正式問診了。
張景記得很清楚,關於問診的要點,有首“十問歌”。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