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鄭走後,小栓望著窗外的雨霧:“師父,這升陽益胃湯跟升陽散火湯都用風藥,為啥一個治濕,一個治火呢?”
“關鍵在‘益胃’二字。”岐大夫收拾著藥渣,“升陽散火湯的重點在‘散火’,脾胃氣虛輕;升陽益胃湯的重點在‘益胃除濕’,脾胃氣虛重,濕濁也重,所以補氣藥用量大,還要加祛濕清熱的藥。就像同樣是修屋子,一個是開窗散煙,一個是既要補屋頂,又要抽濕,還要通風。”
他拿起黃芪飲片:“李東垣說‘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老鄭的口苦、便溏、身重,都是脾胃虛衰,濕濁上蒙下泄的表現。治這病,就得像給屋子來個大掃除,扶正、祛濕、清熱一起搞,才能把鬱滯的氣機理順。”
第三章地基下沉的危屋——補中益氣湯治久瀉脫肛
深秋的津門市,秋風帶著涼意。岐仁堂來了個特殊的病人,用布兜兜著腰,走路佝僂著背,臉色蠟黃,一看就是長期病號。這人叫老陳,在菜市場賣菜,乾了二十多年,最近半年老是拉肚子,還添了個脫肛的毛病,一用力腸子就掉出來,苦不堪言。
“岐大夫,您救救我吧!”老陳剛坐下就唉聲歎氣,“這肚子鬨了大半年了,吃啥拉啥,吃點油膩的就跟流水似的。現在更糟了,上廁所稍微用點力,肛門就脫出來,得用手塞回去,丟死人了!”
岐大夫讓老陳伸出舌頭:舌質淡白,舌體胖大,邊有明顯齒痕,舌苔薄白而水滑。又摸了脈:沉細無力,尤其是關脈,弱得像遊絲。“平時是不是總覺得沒力氣,說話都懶得張口?”岐大夫問。
“是啊是啊!”老陳像遇到知音,“整天頭暈乎乎的,爬個坡都喘。晚上睡覺出虛汗,被子都能濕透。去醫院看,說是‘慢性腸炎’、‘直腸脫垂’,開了藥吃著就好點,停藥就犯,根本去不了根。”
“這是典型的中氣下陷,脾胃氣虛到了極點。”岐大夫翻開《脾胃論》,指著“補中益氣湯”的條文,“李東垣說‘脾胃之氣下溜,大腸與肺皆無所稟受,而氣逆上行’,所以才會久瀉、脫肛。就像屋子的地基下沉了,整個房子都跟著歪,屋頂自然會漏水。”
小栓端來熱水,看著老陳虛弱的樣子:“師父,為啥中氣下陷會拉肚子、脫肛呢?”
“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岐大夫解釋道,“脾胃就像家裡的抽油煙機和下水道,一個負責把清氣往上送,一個負責把濁氣往下排。現在脾胃氣虛了,升清的力量不夠,清氣不升反降,就會拉肚子;肛門就像下水道的蓋子,中氣不足,蓋子就蓋不嚴,所以會脫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轉向老陳:“你這病,是常年累出來的。賣菜起早貪黑,飲食不規律,脾胃早就累垮了。就像拉車的老馬,天天超負荷運轉,最後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了。”
“那該咋治呢?”老陳急切地問,“我這還能好嗎?”
“能好,但得慢慢來。”岐大夫開始配藥,“黃芪一兩,炙甘草五錢,這是大補元氣的;人參三錢,白術三錢,健脾益氣,就像給老馬喂精飼料,慢慢補元氣。”
“師父,怎麼又用升麻、柴胡?”小栓看著熟悉的藥味,“跟前麵兩個方子一樣啊。”
“不一樣。”岐大夫搖搖頭,“在補中益氣湯裡,升麻、柴胡是‘引經藥’,就像給屋子找頂梁柱。這兩味藥輕清升散,能帶著黃芪、人參的補氣之力,把下陷的中氣提起來。用量很少,柴胡一錢,升麻五分,多了反而會耗氣。”
他又加了陳皮二錢:“陳皮理氣和胃,防止補藥太膩,就像給老馬套車時,得把韁繩理順,不然走不動。”
特意叮囑:“這藥要文火久煎,讓藥性充分融出來。每天早晚各服一次,空腹喝效果最好。服藥期間絕對不能勞累,菜市場的活兒先放放,養好了再說。每天早上喝一碗小米粥,加點山藥、蓮子,健脾固腸。”
半個月後,老陳又來了,雖然還是有點瘦,但臉色好看多了,腰也能直起來了。“岐大夫,神了!喝了藥後,拉肚子次數少了,昨天上廁所,肛門沒掉出來!就是喝完藥後,感覺肚子裡有股氣往上走,暖暖的。”
岐大夫點點頭:“中氣開始回升了。效不更方,再服一個月,把脾胃之氣補紮實。記住,這病就像屋子地基,一時半會兒補不牢,得慢慢養。以後彆再熬夜了,飲食要有規律,生冷油膩的少吃。”
老陳千恩萬謝地走了。小栓看著師父,滿眼敬佩:“師父,這補中益氣湯跟前麵兩個方子,都用黃芪、人參,怎麼就能治不同的病呢?”
“關鍵在‘補’與‘散’的區彆。”岐大夫撚著胡須,“升陽散火湯是‘散中有補’,重點在散鬱火;升陽益胃湯是‘補中有散’,重點在除濕清熱;補中益氣湯是‘以補為主’,重點在升提下陷的中氣。就像同樣是喂馬,一個是給它通風散熱,一個是給它打掃馬廄,一個是給它喂足草料,讓它有力氣站起來。”
他望向窗外漸漸落下的夕陽:“李東垣開創‘補土派’,核心就是‘脾胃為後天之本’。這三個方子,看似治不同的病,本質都是調脾胃、升陽氣。就像三間不同毛病的屋子,有的悶火,有的潮濕,有的地基下沉,但修屋子的根本,都是先把梁柱扶正,把地基打牢,屋子才能結實。”
第四章屋子與脾胃的奧秘
暮色漸濃,岐仁堂準備關門了。小栓在收拾藥渣,岐大夫坐在窗前,看著街燈次第亮起。
“師父,”小栓忍不住問,“今天這三個病人,都跟屋子有關,您為啥老用屋子打比方呢?”
岐大夫放下手中的《脾胃論》,慢悠悠地說:“人體就是一間最精密的屋子啊。脾胃是這間屋子的地基和爐灶,地基穩,爐灶旺,屋子才暖和乾燥。升陽散火湯治的是‘悶罐子屋’,脾胃陽氣被鬱,就像屋子不通風;升陽益胃湯治的是‘漏雨濕屋’,脾胃虛衰濕盛,就像屋子漏雨受潮;補中益氣湯治的是‘地基下沉屋’,脾胃中氣下陷,就像屋子地基不穩。”
他頓了頓,繼續說:“李東垣說‘脾胃內傷,百病由生’,就是這個道理。屋子地基歪了,屋頂就會漏雨;脾胃氣虛了,病邪就會趁虛而入。這三個方子,都是在幫人體這間屋子‘修修補補’,讓地基穩固,爐灶火旺,窗戶通風,這樣病邪自然就待不住了。”
“那風藥在裡麵起啥作用呢?”小栓打破砂鍋問到底。
“風藥就是屋子的窗戶和風扇啊。”岐大夫笑了,“升陽散火湯用風藥散鬱火,就像開窗散煙;升陽益胃湯用風藥勝濕,就像開風扇抽濕;補中益氣湯用風藥升提,就像用支柱頂起下沉的屋頂。同樣是風藥,在不同的方子裡,就像窗戶在不同的屋子裡,作用也不一樣。”
這時,外麵傳來賣炒栗子的吆喝聲,香氣飄進窗來。岐大夫深吸一口氣:“記住,治病就像修屋子,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找到根本原因,是地基的問題,還是屋頂的問題,或者是通風的問題。就像這三個方子,看似治的是手熱、身重、脫肛,其實都是在調脾胃、升陽氣,這就是‘治病求本’。”
小栓點點頭,心裡卻想著:師父的比喻真妙,把複雜的醫理說得明明白白。原來中醫的智慧,就藏在這日常的比方裡,藏在這一間間“屋子”的毛病裡。
岐大夫站起身,把《脾胃論》小心翼翼地收進書櫃:“好了,關門吧。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不知道又會遇到什麼樣的‘屋子’呢。”
小栓吹滅油燈,看著師父在月光下的剪影,忽然覺得,這岐仁堂就像一間能工巧匠的作坊,而師父就是那位修繕人體這間“屋子”的老匠人,用一根根草藥做的“棟梁”,一帖帖方劑調的“砂漿”,幫著人們把歪斜的“屋子”重新扶正,讓生命的燈火重新明亮起來。這大概就是李東垣“補土派”的真諦,也是中醫傳承千年的智慧吧。
喜歡岐大夫的懸壺故事請大家收藏:()岐大夫的懸壺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