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雨前的悶脹:出租車司機的難言之隱】
立夏後的申城像個捂了潮氣的蒸籠,傍晚的雷陣雨還沒落下,空氣就黏得能擰出水來。岐仁堂的銅鈴鐺在穿堂風裡有氣無力地晃著,岐大夫正給藥櫃裡的黃芪撣去浮灰,就聽見門外傳來輪胎碾過積水的聲音。
"岐大夫!快給我看看,疼得受不了了!"推門進來的是老熟客周師傅,他弓著腰捂著肚子,額頭上的汗珠順著出租車司機特有的曬痕往下淌,藏青色工裝褲的腰帶被撐得筆直,像緊繃的弓弦。
岐大夫趕緊扶他在診床上坐下,剛搭上脈,周師傅就哎喲起來:"四天沒解手了,肚子脹得跟鼓似的,吃了醫院開的啥菌啥素,還跟著視頻做排氣操,屁倒是偶爾放倆,可這屎就是堵在裡頭下不來!"他說話時胸脯起伏得厲害,喉結滾動著,像是隨時要嘔出來。
岐大夫沒吭聲,先翻開他的眼皮看了看,又讓他伸出舌頭。那舌苔白膩得像鋪了層糯米糊,舌質卻紅得發暗,舌尖還沾著點乾涸的唾液。"口乾得厲害吧?"岐大夫一邊問,一邊用指節叩了叩他的中脘穴,周師傅疼得身子一縮。
"可不是嘛!"周師傅抓起桌上的涼茶灌了半杯,"夜裡渴得嗓子眼冒火,可喝了水又想吐。昨兒在醫院拍片子,說我腸子跟打了結似的......"他突然打住話頭,想起岐大夫從不喜歡聽西醫術語,趕緊改口,"就是肚子裡堵得慌,跟跑長途時遇上連環追尾似的,進退不得。"
岐大夫指尖的脈象沉滑有力,像有股濁流在指下湧動。他繞著周師傅的病床走了兩圈,聽著他肚子裡偶爾傳來的咕嚕聲,那聲音悶鈍得像破了洞的皮球。"最近是不是又去巷口那家燒烤攤了?"岐大夫突然問,眼睛盯著他袖口蹭的油漬。
周師傅的臉騰地紅了:"嗨,跑夜班哪離得開那口?前天收車還跟夥計整了十串羊腰子,配著冰啤酒......"他話音未落,腹部又是一陣絞痛,疼得他額角青筋直跳。
【第二章釜底抽薪:大承氣湯的破滯之道】
岐大夫走到藥櫃前,嘩啦拉開大黃的抽屜,深褐色的根莖塊散發出一股苦香。"你這是典型的"燥屎內結","他一邊稱藥一邊說,"就像灶膛裡塞滿了濕柴,火上不去,底下卻憋得全是煙。《傷寒論》裡說"腹滿痛,不大便,此有燥屎也",得用大承氣湯來個釜底抽薪。"
周師傅瞅著那黑黢黢的大黃,又看看旁邊抓的芒硝,心裡直犯嘀咕:"大夫,這藥勁兒會不會太猛了?我聽人說拉肚子傷元氣......"
"這會兒可不是顧元氣的時候,"岐大夫把厚樸、枳實一起包進紙包,"你這肚子裡的邪火就像堵住的下水道,不先通開,吃啥補藥都是壅塞。記住,頭煎藥煮好後先喝半碗,看有沒有動靜,彆一股腦全灌下去。"他特意叮囑,"排便後趕緊喝米湯,彆吃油膩,明兒我再瞧你脈象。"
送走周師傅時,天邊已經滾起了烏雲。藥童小杏看著岐大夫收拾藥渣,忍不住問:"師父,周師傅舌苔那麼膩,為啥不用藿香正氣散先化濕?"
岐大夫擦著手笑道:"你沒瞧見他舌質紅、脈沉滑?這是濕熱壅滯已成燥結,就像田裡的泥澇久了生淤熱,得先拿大黃把淤塞衝開。要是誤用溫燥化濕,好比往火上澆油,非鬨出譫語潮熱不可。"他指了指醫案上抄錄的《傷寒論》條文,"你看這"煩不解,腹滿痛",正是大承氣湯的對證。"
【第三章雨後天晴:通下後的虛象畢露】
第二天清晨,雨過天晴,岐仁堂的青石板上還掛著水珠。周師傅進門時步子輕快了不少,可臉色卻白得像張宣紙。"大夫,您這藥真是神了!"他搓著手說,"頭碗藥喝下去倆時辰,肚子就像開了閘的水庫,先是乾硬的黑疙瘩,後來全是稀水,昨天拉了四回,今兒早上又拉了五回。"
岐大夫讓他躺下診脈,隻見那脈象比昨日沉細了許多,按下去像琴弦繃久了沒力氣。再看舌苔,白膩退了不少,卻變得薄而水滑,舌質淡得像泡過水的宣紙。"現在啥感覺?"岐大夫問。
周師傅撓了撓頭:"肚子是不疼了,可渾身沒勁,昨兒晚上想看看手機導航新路線,眼睛剛盯著屏幕就發酸,跟灌了鉛似的。耳朵裡還嗡嗡響,後腰也跟斷了似的乏。"他掀起t恤,隻見前胸後背的舊汗衫濕了大片,"就坐這兒跟您說話,這汗就跟不要錢似的往下淌,比開著空調跑車還能冒汗。"
岐大夫又摸了摸他的小腿,冰涼得像剛從井裡撈出來。"來,把舌頭再伸出來瞧瞧。"他沉吟著說,"你這是通下之後,脾胃陽氣跟著瀉下去了。之前的實熱是標,脾腎陽虛才是本。就像打仗,先把敵人趕出城,就得趕緊加固城牆,不然元氣散了更麻煩。"
小杏在一旁研墨,聽見這話插嘴道:"師父,這是不是《脾胃論》裡說的"飲食不節,勞役所傷,脾胃虛損"?周師傅常年熬夜開車,飲食不規律,本來脾胃就弱,大承氣湯雖然祛了實邪,可也傷了正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說得對,"岐大夫讚許地點點頭,"你看他現在脈沉細無力,舌淡苔白,納差便溏,還有下肢厥冷、自汗耳鳴,這都是典型的脾腎陽虛證,跟奔豚湯證的"氣從少腹上衝心"雖不同,可病機都在元陽不足。"
【第四章溫陽固本:奔豚湯裡的水火平衡】
岐大夫轉身換了個藥方,這次抓的是附子、乾薑、肉桂,一股溫熱的藥香頓時彌漫開來。"給你用溫氏奔豚湯加減,"他解釋道,"附子配乾薑,就像給脾胃生起一盆火,肉桂能引火歸元,不讓虛陽上浮。再加上黨參、白術健脾益氣,菟絲子、巴戟天補腎填精,這叫"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周師傅看著那黑褐色的附子,心裡還是犯怵:"大夫,這附子不是有毒嗎?"
"炮製過的製附子隻要配伍得當,就是補陽的好幫手,"岐大夫把甘草和大棗也包進去,"我給你加了甘草調和諸藥,大棗養脾陰,既能製附子之燥,又能防補陽太過傷陰。記住,這藥得用文火慢煎一個時辰,讓藥性慢慢釋放。"
他又叮囑:"這幾天隻能喝小米粥,裡麵加倆去核的大棗。千萬彆再碰生冷油膩,晚上十點前必須睡,讓脾胃有時間休整。你這病就像跑了長途的車,發動機過熱時得先降溫,可降溫之後就得加好機油,不然零件該磨損了。"
周師傅連連點頭,想起前幾天還在燒烤攤胡吃海塞,不由得有些慚愧。"難怪我老覺得腿涼,原來是陽氣到不了腳底板。"他搓著小腿說,"以後夜班再餓,就啃倆饅頭,再也不拿肚子開玩笑了。"
【第五章岐黃妙理:從通腑到溫補的玄機】
等周師傅走後,小杏捧著醫案請教:"師父,為啥同樣是肚子脹,一開始用攻下藥,後來又用溫補藥?這轉變的關鍵在哪兒?"
岐大夫指著桌上的脈象圖說:"辨證的關鍵在於"舍證從脈"和"舍脈從證"。初診時他脈沉滑有力,舌苔白膩質紅,這是實邪壅滯的明證,哪怕有口乾、放屁這些看似矛盾的症狀,也要抓住"脹嘔痛閉"的主症用大承氣湯。複診時雖然排便通了,但脈沉細無力、舌淡苔白,還有一係列陽虛症狀,這時候就得拋開"剛通下不宜補"的偏見,轉用溫補。"
他翻開《金匱要略》指著"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的條文說:"中醫治病就像治水,洪水來了先得疏通河道,等水勢退了就得加固堤壩。周師傅的病,先是腸道被燥屎淤塞如洪水,用大承氣湯是"通因通用";後來脾腎陽虛如堤壩失修,用奔豚湯是"塞因塞用"。這都是《內經》"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的道理。"
小杏若有所思:"怪不得師父總說,讀經典要活學活用。周師傅的病要換成彆人,說不定看他剛瀉過肚子,就不敢用附子了。"
"是啊,"岐大夫望著窗外初升的太陽,"現在好多人一見便秘就用開塞露,一見腹瀉就吃止瀉藥,卻不知道分辨寒熱虛實。就像周師傅這種情況,要是隻盯著"不大便"就一直用瀉藥,遲早得把脾胃陽氣瀉光,變成西醫說的"腸易激綜合征",那才叫麻煩。"
他收拾好藥櫃,看著牆上掛的"大醫精誠"匾額,緩緩道:"行醫如行船,既要辨明風向,又要懂得調整帆舵。大承氣湯和奔豚湯,看似藥性相反,實則都是為了讓人體的氣機回歸正道。就像這初夏的天氣,雷雨過後必有晴陽,人體的陰陽平衡,也得靠醫者因勢利導啊。"
【尾聲巷口的叮囑:從醫案到生活的啟示】
一周後,周師傅再來複診時,臉色已經紅潤了許多,說話也有了底氣。他告訴岐大夫,喝了奔豚湯後,晚上睡覺不盜汗了,耳鳴也輕了,最明顯的是小腿暖和起來,就算開一夜空調也不覺得冷。
"記住,以後每頓彆吃太飽,七分飽就夠了,"岐大夫在他的病曆本上寫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八個字,"你這脾胃就像被撐大的氣球,得慢慢養才能恢複彈性。"
周師傅連連稱是,走到門口又回頭問:"大夫,我那些開出租車的夥計好多都有便秘毛病,能不能讓他們也來您這兒瞧瞧?"
岐大夫笑著點頭:"讓他們來吧,不過得先戒掉燒烤攤的羊腰子配冰啤酒。《脾胃論》裡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現在好多急慢性腸梗阻,都跟暴飲暴食脫不了乾係。"
看著周師傅開車遠去的背影,岐大夫對小杏說:"把這周的醫案整理好,就叫《通腑之後轉溫補,出租車司機的脾胃保衛戰》。要讓大家知道,中醫治病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是像治水一樣,既要疏浚河道,也要培固堤防。"
此時的岐仁堂,陽光透過雕花窗欞,照在藥櫃上的"黃芪黨參"等藥牌上,泛著溫潤的光澤。而巷口的燒烤攤前,少了那個熟悉的出租車司機身影,多了幾分關於飲食與健康的悄然改變。這或許就是岐黃之術的魅力,不僅在一劑方藥的玄妙,更在讓生活回歸本真的智慧。
喜歡岐大夫的懸壺故事請大家收藏:()岐大夫的懸壺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