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汗染衣色藏真機 岐仁堂裡辨臟腑_岐大夫的懸壺故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岐大夫的懸壺故事 > 第217章 汗染衣色藏真機 岐仁堂裡辨臟腑

第217章 汗染衣色藏真機 岐仁堂裡辨臟腑(1 / 1)

岐仁堂的木門軸總帶著股藥香,那是百年間熬藥的湯汁滲進木頭縫裡,釀出的獨特味道。入伏的雨剛歇,青石板路泛著潮氣,藥櫃上的銅環掛著水珠,倒映著“岐仁堂”三個顏體字——岐大夫祖父手書的,筆鋒裡藏著《黃帝內經》的墨香。

午後的陽光斜斜切進診室,照在岐大夫的白褂上。他正低頭翻《醫宗金鑒》,書頁間夾著片曬乾的紫蘇葉,是去年給張嬸治咳嗽時留下的。忽然“吱呀”一聲,門被撞開,帶進股魚腥氣,一個穿藍布衫的婦人站在門檻上,手裡攥著件灰黑色的汗衫,胸口起伏得像揣了隻兔子。

“岐大夫!您快瞅瞅這!”婦人嗓門亮,震得藥櫃上的瓷瓶都晃了晃。她叫劉春蘭,在菜市場賣活魚,鬢角的碎發被汗粘在臉上,“這腋下的汗漬,黑得像墨汁,洗都洗不掉!夜裡手心燙得能烙餅,口乾得喝三瓢涼水,見誰都想吵兩句,前天跟賣豆腐的為秤星不準,吵得整條街都來看熱鬨。”

岐大夫放下書,示意她坐下。條凳剛被前個病人坐過,還帶著點溫度。他伸出三指搭在她腕上,指腹貼著寸關尺,眼睛半眯著,像在聽脈裡的動靜。“腳心也燙?”他忽然開口,聲音混著藥櫃裡飄出的丹皮香。

“燙!”劉春蘭猛點頭,把汗衫往桌上一鋪,“您看這黑印子,洗十遍還是這樣。西醫說是什麼‘內分泌’,開了些小白片,吃了倆月,汗沒少,反倒渾身發沉,像背了袋沙子。”她張開嘴,舌尖紅得像點了朱砂,舌苔薄黃,滿是裂紋。

岐大夫收回手,從藥櫃裡抽出本泛黃的《內經》,翻到“五色篇”:“您看‘在藏為腎,在色為黑’,腎屬水,管著一身的津液。您這汗黑,是腎水少了,虛火往上冒,把津液蒸得變了色,就像鍋裡的水燒乾了,鍋底會結黑垢。”他指著窗外的老槐樹,“樹要是根缺水,葉子會發黃發焦,人也一樣,腎水不足,渾身就像被火烤著。”

旁邊抄方的徒弟小鄭抬頭問:“師父,她這自汗,是不是該用黃芪龍牡散?上次李叔汗多,您就加了黃芪。”

岐大夫把《內經》往桌上一拍:“糊塗!”聲音陡然提了三分,“李叔是氣虛,汗是淡的;她這是陰虛火旺,汗是黑的,用黃芪補氣,豈不是給灶膛添柴?火越旺,汗越黑!”他轉向劉春蘭,語氣緩下來,“您半月前跟人吵架,氣了三天沒合眼吧?怒傷肝,肝火旺了會偷喝腎水,就像灶邊的柴火太旺,鍋裡的水自然耗得快。”

劉春蘭眼圈紅了:“可不是嘛!那賣豬肉的占了我半尺攤位,我跟他吵到工商所,夜裡躺床上,心裡像揣著團火,翻來覆去烙餅似的。”

岐大夫提筆寫方子,筆尖在紙上沙沙響:“給您開知柏地黃湯,熟地、山藥補您的腎水,就像給快燒乾的鍋裡添涼水;山茱萸固住精氣,彆讓水白耗了;丹皮、知母、黃柏清那虛火,好比撤掉半拉柴火。”又添了“龍骨、牡蠣”,“這兩味能收汗,像給鍋加個蓋子,不讓津液白白蒸騰。”

他把方子折成三角:“煎藥時放三顆大棗,擋擋苦味。記著彆吃辣椒、羊肉,那些是熱性的,等於往火裡扔劈柴。”

劉春蘭捏著方子要走,又回頭問:“岐大夫,我這病跟天天殺魚有關係不?魚腥氣重得很。”

岐大夫笑了,眼角堆起皺紋:“魚是水裡的,本是滋陰的,倒是您殺魚時總動氣,那股躁火比魚腥氣傷腎。以後殺魚時多想想,這魚能讓街坊們吃頓鮮,氣就順了。”

半月後,劉春蘭又來了,手裡拎著條活鯽魚,腋下的藍布衫乾乾淨淨。“岐大夫!神了!”她笑得露出倆虎牙,“喝到第五天,汗就淡了,現在一點黑印子都沒了。”

可過了倆月,她又愁眉苦臉地來,汗衫上的黑漬比先前還深。“我聽隔壁王嬸說黃芪能補身子,自己抓了半斤泡水喝,喝了三天就成這樣了。”

岐大夫歎了口氣,重開了原方:“《本草綱目》說黃芪‘補氣升陽’,您這體質本就火旺,補氣好比給滾油添火,汗能不更黑?治病得看體質,就像雨天得打傘,晴天撐傘反遭罪。”

送走劉春蘭,日頭已爬到頭頂。岐大夫剛端起茶杯,診室門被輕輕推開,一個穿碎花裙的姑娘捂著嘴進來,嘴角沾著點血跡,說話漏風:“岐大夫,我這嘴爛得沒法吃飯,一出汗,腋下紅得像染了胭脂。”

姑娘叫李婷婷,在網紅奶茶店做調飲師,麵顴紅得像熟透的櫻桃。她把胳膊抬起來,腋窩下的衣料洇著片淡紅色,“這汗沾在白襯衫上,洗都洗不掉,同事們都笑我是‘紅汗怪’。”伸出舌頭,舌尖布滿黃白色的潰瘍,碰一下就疼得齜牙。

岐大夫搭脈時,指尖能感覺到脈跳得又快又急,像打鼓似的。“大便幾天沒解了?”

李婷婷臉漲得通紅:“三天了,肚子脹得像揣了個皮球,昨天好不容易拉了點,乾得像羊屎蛋,肛門都裂了。”

岐大夫指著牆上掛的《難經》拓片:“你看‘汗為心之液’,心屬火,色赤,您這紅汗,是心火太旺,把血都逼進汗裡了。”又翻開《醫宗金鑒》,“再看您口舌生瘡,是陽明胃火往上竄,心胃兩火對著燒,就像倆灶膛齊開火,能不紅、不爛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沉吟片刻,寫下“犀角地黃湯合梔子大黃湯”,字跡蒼勁有力:“水牛角代犀角,能清心涼血,像給燒紅的鐵鍋澆點涼水;生地、赤芍、丹皮是涼血的,不讓血跟著汗跑;梔子、大黃能把胃裡的火往下導,就像疏通煙囪,讓煙火從底下走,彆往上嗆。”

李婷婷接過方子,眉頭皺成個疙瘩:“岐大夫,這藥苦不苦?我最怕喝中藥了。”

岐大夫從藥罐裡捏出粒黃連,放在她手心:“嘗嘗?苦吧?這苦能瀉心火,就像給心裡的火苗撒點沙子。等紅汗止了,我再給您換方子,清一清脾胃裡的伏火。”

果然,喝了五服藥,李婷婷的紅汗就消了。可沒過多久,又犯了,這次嘴角沒爛,卻總覺得嘴裡發甜,像含著塊糖。

岐大夫改開“瀉黃散合瀉心湯”,加了藿香、石膏:“您這是脾裡的火沒清乾淨,藿香能醒脾,就像給發潮的柴火通通風;石膏是涼的,能鎮住胃火,不讓它再往上竄。”他指著藥櫃裡的防風,“再加些防風,不是祛風,是引火外出,就像打開窗戶,讓屋裡的熱氣散出去。”

調理了仨月,李婷婷徹底好了。岐大夫最後給她開了知柏地黃丸:“把腎水補起來,就像給池塘蓄滿水,以後再上火,也有本錢抵擋了。”

這天傍晚,岐大夫坐在診室門口的竹椅上納涼,小鄭拿著筆記本請教:“師父,同樣是汗,一個黑一個紅,方子差這麼多,這裡頭有啥講究?”

岐大夫指著天邊的晚霞,紅得像火燒雲:“你看那雲,紅的是心火,黑的是腎水,五行裡腎屬水,色黑;心屬火,色赤。辨汗先辨色,辨色要知臟腑,這才是《內經》的‘五色配五臟’道理。”他拿起蒲扇,慢悠悠地扇著,“就像種地,得先看土壤是乾是濕,是酸是堿,才能決定種啥莊稼,中醫治病,也是這個理。”

巷子裡的路燈亮了,昏黃的光落在岐大夫的白須上,像鍍了層金。藥鋪的夥計在收攤,鐵皮藥箱碰撞的聲音,混著遠處賣綠豆湯的吆喝,在夜色裡漫開。藥櫃上的《黃帝內經》還攤開著,“五臟生成篇”的字跡在燈光下泛著微光,仿佛在說:醫道的精妙,不在藥多,而在辨得準;不在方奇,而在識得真——這大概就是岐仁堂百年不倒的根由,藏在每一次搭脈、每一張處方裡,像巷子裡的藥香,經久不散。

喜歡岐大夫的懸壺故事請大家收藏:()岐大夫的懸壺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大佬求輕寵,宿主她遭不住! 星愛璀璨 緯度間隙:不許開除我的人籍 86:不存在的希望 夢寐以求的光之美少女 人間懸疑故事錄 港詭從簽到硬氣功開始 烽煙燼:女將末世行 你這輩子就是讓遊戲給害了! 重生悍匪之快意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