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岐仁堂止瀉記:董大姐的紅白痢拉鋸戰_岐大夫的懸壺故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岐大夫的懸壺故事 > 第282章 岐仁堂止瀉記:董大姐的紅白痢拉鋸戰

第282章 岐仁堂止瀉記:董大姐的紅白痢拉鋸戰(1 / 1)

六月的雨下得黏黏糊糊,把青石板路潤得發亮。岐仁堂的木門被人用胳膊肘頂開時,風鈴還沒來得及響,就被一陣急促的喘息壓了下去。董秀蘭扶著門框直打晃,花白的頭發貼在汗津津的額角,手裡攥著塊皺巴巴的手帕,一說話就帶著抽氣聲:"岐大夫...快...快救救我..."

岐大夫正蹲在院裡翻曬陳皮,見她臉色蠟黃得像陳年宣紙,趕緊起身把人往診室扶。竹椅剛坐熱,董秀蘭就捂著肚子佝僂下去,額頭上滲出的冷汗順著眼角往下滑:"昨晚到現在,跑了十幾趟茅房,拉的全是紅的白的...肚子疼得像有把小鋸子在拉,剛提上褲子又想跑,腿都軟得站不住了。"

旁邊抓藥的小李媽探過頭來,手裡的銅藥碾子停了:"秀蘭姐這是咋了?前兒個在菜市場還見你給孫子買枇杷呢。"

"彆提了..."董秀蘭喘著氣擺手,"大概是前天吃了塊冰西瓜,當天下午就不對勁。起初以為是普通拉肚子,自己找了點土黴素吃,哪曉得越拉越凶,口乾得發苦,偏又不想喝水,尿也黃得像濃茶。"

岐大夫掀開她的眼皮看了看,又讓她伸舌頭。舌質淡紅,苔白卻帶著點乾硬,像曬得半乾的苔蘚。搭脈時,手指下的脈細得像絲線,卻透著股緊勁兒。"身上怕冷不?發燒不?"岐大夫鬆開手,往她後腰墊了個棉墊——這竹椅坐久了涼。

"不燒,也不怕冷,就是渾身沒勁。"董秀蘭捏著衣角,"今早想喝口粥,剛舀起來就犯惡心,強逼著咽了兩口,胃裡直翻騰。"

窗外的雨又密了些,打在梧桐葉上沙沙響。岐大夫望著簷角滴落的水珠:"你這是濕熱裹著食積,堵在腸子裡了。《傷寒論》裡說"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但你這苔白不渴,又帶點寒象,是濕熱沒透出去,反倒把脾胃的陽氣裹住了。"他轉身從藥櫃最下層抽出一把鮮馬齒莧,梗子帶著紫紅,葉子上還沾著水珠,"這菜你認得吧?田埂上到處都是,能清腸裡的濕熱,就像給堵住的水渠清淤泥。"

董秀蘭點點頭:"認得認得,以前挖來涼拌著吃。"

"再配上廣木香理氣,讓腸子能順順氣,"岐大夫又抓了把焦山楂,"你這食欲沒了,是食積堵著,焦楂能幫著化化積。"他把藥稱好,用草紙包了,"鮮馬齒莧九十克,廣木香九克,焦楂六克,水煎了趁熱喝,一天一副。記住,彆吃油的涼的,就喝白粥,讓腸子歇歇。"

董秀蘭的兒子不放心,第二天中午又跑來說:"岐大夫,我媽昨晚拉的回數少了,一夜才四五次,膿血也淡了,肚子沒那麼疼了。"他手裡提著個空藥罐,"就是還是沒胃口,說嘴裡發苦。"

"邪氣退了大半,再喝一副鞏固鞏固。"岐大夫正在給曬乾的烏梅去核,"讓她少量多次喝粥,彆逼著吃。"

可到了27號傍晚,董秀蘭的兒媳急急忙忙闖進來,雨衣上的水順著褲腳流了一地:"岐大夫,不好了!我媽下午又犯了,拉得比前天還厲害,說肛門都墜得慌,肚子疼得直哼哼,剛吃的藥全吐了。"

岐大夫趕緊跟著去看。董秀蘭躺在床上,臉白得像紙,嘴唇乾得起了皮,一見到岐大夫就眼淚汪汪:"白讓您費心了...剛見好,怎麼又回來了呢?"她兒媳在一旁說,上午去藥店買了加味香連丸,按說明吃了兩回,不光沒好,反倒拉得更勤了。

岐大夫重新診脈,這次的脈沉細得像遊絲,摸上去還有點緩。再看舌頭,比前兩日瘦了圈,舌尖冒出些細細的紅芒刺,苔薄白卻乾得發脆。"口乾還苦不?想喝水不?"

"苦得厲害,"董秀蘭舔了舔嘴唇,"但不想喝水,喝了也覺得肚脹。尿還是黃,比前兒個還少。"

岐大夫坐在床邊的凳上,手指輕輕敲著膝蓋:"香連丸是治濕熱痢的,可你這病邪已經變了。起初是濕熱堵著,用馬齒莧清利管用,但反複這一下,是濕熱沒清乾淨,反倒把正氣耗虛了,成了虛實夾雜的局麵。"他拿起桌上的《金匱要略》翻到"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篇,"你看這裡說"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但你有口乾苦、舌紅刺,是還有熱;脈沉細緩、不想喝水,又是脾陽不足。就像燒柴火,濕柴沒燒透,底下的火星快滅了,上麵還飄著煙。"

這時隔壁的張大爺來送自家種的絲瓜,聽見這話插嘴:"秀蘭這病跟我去年那回像不?我那時拉得脫了相,吃啥吐啥,後來岐大夫給我用了烏梅丸,吃兩副就定住了。"

岐大夫眼睛一亮,對董秀蘭說:"張大爺說得對,你這是寒熱錯雜,得寒熱並調才行。單純清熱,就像往快滅的火堆上澆涼水,越澆越糟;隻補陽,又怕把剩下的濕熱燜在裡頭。烏梅丸這方子,《傷寒論》裡說是治"蛔厥",但它能酸收澀腸,又能溫陽清熱,正好對你這路病。"

他起身開方,筆尖在紙上沙沙響:"烏梅三百個,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六兩,蜀椒四兩,桂枝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這是古方,我給你減量做成湯劑:烏梅15g,細辛3g,乾薑6g,黃連9g,當歸6g,製附子6g,蜀椒3g,桂枝6g,黨參9g,黃柏6g。烏梅是君藥,酸能澀腸止痢,就像給鬆了的閘門加道鎖;黃連、黃柏清剩下的濕熱,細辛、乾薑、附子、蜀椒溫脾陽,人參、當歸補耗損的氣血,桂枝通陽化氣,讓水濕能排出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董秀蘭聽得發愣:"這裡麵又有黃連又有附子,一涼一熱,不會打架嗎?"

"這就是中醫的妙處,"岐大夫把藥方遞給她兒媳,"就像炒菜,又要放辣椒祛寒,又要放冰糖調味,寒熱搭配才能中和。你這腸子裡又有熱邪又有寒象,就得這麼調。"他又叮囑,"煎藥時先把烏梅泡一個時辰,附子要先煎半小時,去去毒性。喝的時候分三次,溫溫的喝,彆燙著也彆放涼。"

當天傍晚,第一碗藥熬好了。董秀蘭捏著鼻子喝下去,藥汁帶著點酸苦,咽下去卻覺得肚子裡暖暖的,不像前兩副藥那樣涼颼颼的。夜裡她隻起了三次夜,雖然還有膿血,但腹痛輕了不少,居然能靠著枕頭眯一會兒了。

第二天一早,兒媳來報喜:"岐大夫,我媽今早喝了小半碗粥,沒吐!拉的回數減到七八次,紅的少了,白的也稠了些。"

岐大夫點點頭:"再按原方抓兩副,把蜀椒減成2g,免得太燥。讓她喝點山藥粥,山藥能健脾,幫著腸子收勁兒。"

到了30號,董秀蘭自己能扶著牆走到岐仁堂了。她臉上有了點血色,說話也有力氣:"岐大夫,昨晚就拉了兩次,肚子不疼了,就是還有點墜得慌。"舌頭伸出來,紅芒刺淡了,苔也潤了些,脈雖細但比前幾日有力。

岐大夫調了方子,去掉附子、蜀椒,加了炒白術12g、茯苓10g:"濕熱退得差不多了,該好好補補脾氣。《脾胃論》說"脾主運化",腸子能收能放,全靠脾來掌舵。"他又抓了把炒薏米,"回去煮水喝,利利剩下的濕,彆讓它再積起來。"

七月初的太陽總算鑽出雲層,董秀蘭提著一籃自家蒸的槐花糕來謝岐大夫。她穿了件淺藍的確良襯衫,氣色紅潤,說起病時的光景直笑:"現在才明白,這拉肚子也不是光清熱就行的,就像地裡的草,光割不除根,雨一淋又長出來了。"

岐大夫正在曬馬齒莧,聞言直點頭:"可不是嘛!中醫治病就像治水,堵不如疏,疏不如導,得看水勢、看地形,辨證施治才能除根。"旁邊抓藥的小李媽接話:"還是您老有辦法,換了彆人,怕是還在給秀蘭姐用苦寒藥呢。"

董秀蘭把槐花糕往桌上放,香氣混著藥香漫開來:"這糕您一定得嘗嘗,用的新磨的玉米麵,我特意少放了糖,適合咱這脾胃虛的人吃。"陽光透過窗欞,照在診室牆上的《黃帝內經》語錄上:"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這句話被風吹得輕輕晃動,就像在為這場紅白痢拉鋸戰的勝利點頭稱讚。

往後每逢陰雨天,董秀蘭總要來岐仁堂坐坐,有時帶把自家種的青菜,有時幫著整理藥櫃。她常跟來就診的人說:"治病就像走夜路,得有岐大夫這樣的明白人引路,不然很容易走岔道。"而岐大夫總是笑笑,繼續低頭碾他的藥,銅碾槽裡的藥末簌簌落下,混著窗外的蟬鳴,在岐仁堂的角落裡釀成一段段關於辨證施治的佳話。

喜歡岐大夫的懸壺故事請大家收藏:()岐大夫的懸壺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重生之能量科技 空空十年 1981小漁村,從趕海買船開始 泡妞套路之三十六計 陵中鳥 都市之想修仙先發瘋 快穿女配:我跟反派生了一堆崽兒 全球饑荒,大佬們為了養我殺瘋了 嫁不孕糙漢三胎生七寶全村下巴掉 重生之千年春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