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帶回的素綢和絲線讓後勤處張處長眉開眼笑。
何雨柱小組的“戰績”在采購科內部也傳開了。孫建國副科長特意在小組會上點了名:“何組長帶隊伍有方,這次任務完成得漂亮!以後有硬骨頭,還得你們組啃啊!”
“孫科長放心,保證完成任務!”何雨柱應道,目光掃過組員馬華、小王和小李。小王機靈,小李沉穩,都是可造之材。“下次跑遠路,都帶上,輪流開車,長長見識。”
新任務來得很快。廠技術科革新項目需要一種特殊密封材料——天然橡膠,需求量不大,但要求純度高、延展性好。
計劃內渠道排不上號,任務又落到了何雨柱頭上。
“橡膠?這東西海南、雲南有。”何雨柱指著地圖,“去滇南!那裡國營農場多,看看有沒有計劃外處理品或者散膠。”
“師傅,這次帶小王和小李?”馬華問。
“都帶上。”何雨柱拍板,“小王心細,負責賬目票據。小李力氣大,路上搭把手。馬華,你管車和主要聯絡。”
四人小組很快出發。
卡車沿著崎嶇的滇緬公路盤旋,窗外是連綿的翠綠山巒,雲霧纏繞在半山腰,空氣濕潤得能擰出水。
偶爾能看到背著巨大竹簍、穿著鮮豔民族服飾的山民在陡峭的山路上行走。
“乖乖,這路!”小李握著方向盤,手心冒汗。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穀。
“慢點開,注意會車。”何雨柱提醒,“小王,把介紹信、全國糧票和現金分開放,貼身保管。另外……”他指了指車鬥裡幾個大紙箱,“把張處長批的那幾張特供煙酒券,在昆明換成了二十個新暖水瓶和三十雙勞保膠鞋。這東西在山裡,比錢票好使。”
幾天後,卡車開進西雙版納一個叫“猛捧”的國營橡膠農場。
場部辦公室裡,負責供銷的老楊看著介紹信直嘬牙花子:“何同誌,不是不幫忙。天然橡膠是戰略物資,管控嚴!任務膠一滴都不能少,哪來的計劃外?處理品?那點渣子早被內部消化了!”
希望似乎落空。小李有點泄氣。何雨柱卻不急,遞過一根煙:“楊科長,理解。咱們工人搞技術革新,就缺這點關鍵材料。您看這樣行不?”他示意小王打開一個紙箱,露出嶄新的鐵皮暖水瓶和厚實的膠鞋,“這點東西,給場裡職工添點福利,算是我們紅星廠一點心意。您幫忙問問,有沒有寨子裡的老鄉手裡存了點老膠?我們按供銷社收購價上浮兩成收,現金結。”
暖水瓶光亮的鐵皮和膠鞋厚實的底子,讓老楊眼睛亮了亮。
這年頭,山裡缺的就是這些實在東西。他沉吟片刻:“寨子……倒是有可能。有些老膠農家裡,或許還存著點解放前的老膠塊,品質沒說的,就是量少。我幫你們問問。”
老楊出去了一趟,回來時帶了個穿著對襟褂子、包著頭帕的傣族漢子,名叫岩溫。
“岩溫兄弟是曼龍寨的,他說寨子裡有幾戶老人家裡可能有點老膠。”老楊介紹。
岩溫話不多,看了看暖水瓶和膠鞋,點了點頭,用生硬的漢語說:“跟我走。”
卡車跟著岩溫的自行車,離開農場,拐進更深的林間土路。
參天大樹遮天蔽日,空氣中彌漫著潮濕的腐葉味和淡淡的橡膠樹特有的氣味。最終停在一個掩映在芭蕉林和鳳尾竹下的傣家寨子。
消息很快傳開。幾個傣族老人從竹樓的木箱底翻出珍藏多年的老膠塊。
膠塊顏色深褐,表麵光滑,彈性十足,一看就是存放得當的上等貨。
交易沒用太多言語。何雨柱按質論價,現金支付爽快。暖水瓶和膠鞋也按事先說好的比例,分給提供線索的岩溫和寨子。
寨子裡的老人摸著嶄新的暖水瓶殼,笑得露出豁牙。
“師傅,這點膠夠嗎?”馬華清點著換來的膠塊,隻有十幾斤。
“不夠。”何雨柱看著遠處山坡上一排排整齊的橡膠林,“但路子通了。岩溫兄弟,”他轉向岩溫,“能不能帶我們去林子裡看看?看看新割的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