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晚,紙條被夜露打濕了角。
第二日清晨,鍋不見了。
沈星河蹲在灶前剝毛豆,聽見王嬸的聲音從巷口飄來:“小夏啊,你家鍋在我這兒呢!我煮了鍋紅豆粥,給對門李阿婆送了碗。”
再歸還時,鍋柄纏著圈紅布條。
是陳阿婆的孫女從外地寄來的頭繩,紅得像團火苗。
沈星河摸著那根頭繩,想起陳阿婆總說“孫女的紅繩能驅病”,突然就笑了。
第三日,鍋底多了道淺痕。
是沈星河用鐵錐刻的,每借一次添一筆。
第四日五道,第五日七道。
某夜起風,沈建國摸黑起來關窗,月光正好漏在灶台上。
他湊近一看,最深的那道刻痕邊緣有細微崩裂——是他焊補時留下的應力點。
老人盯著那道裂子看了半晌,轉身從工具箱裡摸出鍛打錘。
他輕手輕腳地掀起鍋蓋,在鍋沿內側極隱蔽處敲下兩個字母:“沈g”。
錘頭落下時很輕,像怕驚醒什麼,直到釉層重新覆蓋住刻痕,才滿意地蓋上鍋蓋。
梅雨暫歇那天,沈星河巡巷回來。
青石板上還留著水窪,映著天邊的火燒雲。
他推開院門,忽然頓住腳步——老屋的灶膛裡,那口新鍋正架在餘燼上,微微發燙。
鍋蓋半開著,白汽裹著米香湧出來,像朵雲飄在灶台上。
他走過去掀開鍋蓋,飯粒蒸得齊整,底下壓著半張灶語卡。
紙是從周小海硬皮本上撕的,字跡歪歪扭扭:“沈爺爺說,鍋要熱著,人才不會散。”落款畫了個歪歪的太陽,旁邊寫著“小海”。
沈星河把卡片輕輕夾進母親的殘頁菜譜,抬頭時,簷下的風鈴正叮鈴作響。
其中一枚竹片不知何時被人刻上了火焰紋,紋路粗糲,像用鐵釘劃的。
風過時,火焰紋輕輕搖晃,倒映在鋥亮的鍋身上,像團燒得正旺的火。
夜漸深時,巷尾傳來搬東西的動靜。
沈星河坐在廊下納涼,聽見隔壁王嬸跟人打招呼:“小兩口剛搬來?巷尾那間空屋可算有主了。”
他望著遠處路燈下晃動的影子——男的背著個電腦包,女的提著個畫筒,兩人正踮腳看院牆上的爬藤。
風捎來半句對話:“這巷子裡的鍋……好像會說話。”
沈星河笑了笑,起身回屋。
灶膛裡的新鍋還留著餘溫,他伸手摸了摸,指尖觸到那些深淺不一的刻痕,像在摸一串溫暖的心跳。
窗外,月光漫過青瓦,落在巷尾那扇新掛的門簾上。
喜歡逆流韶華請大家收藏:()逆流韶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