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不過這些爭論都不重要,因為最關鍵的環節在於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的內部評審會議。
而陸時羨的學術積累實在是過於豐厚。
以至於厚積薄發之下,他能打出來的牌實在是太多太多。
......
這一天,能容納百餘人的會議室內座無虛席。
不僅本學部的院士全部到場,許多其他學部的院士也慕名而來,想要親眼見證這位傳奇年輕人的答辯。
陸時羨依舊是那身多次出現在各種頒獎典禮的正裝。
在一片嶄新又顯得格外深沉的西裝中顯得格外醒目。
他走上報告台,神情一如既往的平靜,仿佛台下那些審視的目光,與實驗室裡等待結果的儀器並無不同。
他的陳述報告,沒有贅述那些已為人熟知的榮譽,而是聚焦於未來。
“各位前輩,同仁。”他開口,聲音通過麥克風清晰地傳遍會場。
“我今天站在這裡,並非為了總結過去,而是希望有機會,能以華科院院士的身份,更好地參與到塑造華國生命科學未來的進程中。”
他首先闡述了“樞紐蛋白”研究後續的宏大規劃,以及“方舟”超算在其中的核心作用。
隨後,他話鋒一轉,提出了一個更具野心的願景:
“生物學正在經曆從‘認識生命’到‘設計生命’的範式變革。基於我們目前的工作基礎,我設想在未來五到十年,推動建立‘國家生命設計大科學裝置集群’。”
“這不僅僅是‘方舟’的升級,它將整合基因合成、自動化實驗、超高通量篩選和人工智能設計,形成一個從‘設計理念’到‘生命實體’的完整閉環。這將是華國在即將到來的‘生物世紀’中,掌握戰略主動權的關鍵!”
他清晰地描繪了這個裝置集群在醫藥研發領域比如快速設計新型療法、農業育種領域比如定製化設計高產抗逆作物、能源環境領域比如創造高效固碳或生產生物燃料的微生物等領域的顛覆性應用前景。
諸位前輩。陸時羨的聲音在會場回蕩:我們正站在生物學千年未有之轉折點。”
“站在曆史的拐點上,過去的我們解析細胞,未來的我們將設計細胞。
他抬手輕點,投屏瞬間展開。
浩瀚的“星雲”在會場前方旋轉,漸漸凝聚成雙螺旋結構。
這不是幻想。基於超算和樞紐蛋白研究,我們已具備構建生命設計大循環的能力。投影中,基因序列如瀑布流淌,自動生成蛋白質結構,再自主組裝成細胞器。
一位白發院士忍不住前傾身體,眼鏡滑到鼻尖都渾然不覺。
會場靜得能聽見呼吸聲,很多人都為他的構想而震撼。
緊接著,又響起一片嗡嗡的議論聲。
原本一些對生命科學不甚了解的院士們,此刻都意識到這個年輕人描繪的藍圖,正在打破傳統學科的邊界。
一位院士對身旁的同僚低語:我們以為他仍然還在攀登一座高峰,沒想到他是在打開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在提問環節,一位以嚴謹乃至苛刻著稱的老院士拋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
“陸博士,你的藍圖很宏偉。但大科學裝置耗資巨大,你如何保證其產出能匹配投入?又如何避免使其成為一個華而不實的‘奢侈品’?”
陸時羨似乎早有準備,他從容應答。
喜歡沒參加高考怎麼了?我保送的請大家收藏:()沒參加高考怎麼了?我保送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