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後,杜宇澤辦公室的屏幕上,代表追蹤器的那個微小光點,還在一個固定的位置閃爍。
北城,一片廢棄的工業區。
龐清泉的人在外圍布下了三層監控,二十四小時輪換,連一隻野貓竄進去都會被記錄在案。但光點進入那片區域後,就再也沒有移動過。
“陷阱,或者說是一個測試。”龐清泉的聲音從加密線路傳來,帶著電流的雜音,和他本人一樣,乾枯而沒有溫度,“他在測試我們。”
杜宇澤沒有回應。
“那個郵筒是一個篩選機製。取信的人是一個考核對象。他把信放進一個死信點,然後消失。如果信在一周內沒有被動過,他才算通過了測試,會被準許進入下一層。如果我們動了信,或者抓了他,這條線就斷了。”
“所以我們現在等於告訴了‘禿鷲’,我們已經盯上了這個信箱。”杜宇澤接話。
“沒錯。”龐清泉的語氣裡聽不出任何情緒,“他放棄了這個點,也放棄了那個被考核的交通員。我們撲空了。你的追蹤器,現在正躺在一堆工業垃圾裡。”
杜宇澤關掉了通訊。
他看著屏幕上那個靜止的光點,沒有失敗的懊惱。這本就是概率之內的事。對方的狡猾程度,超出了係統的初始模型評估。但這不重要。
“禿鷲”可以放棄一根樹枝,他也可以。
因為他的森林,遠比對方的廣闊。
他切換了屏幕,JY1戰機的三維模型圖取代了城市地圖。冰冷的線條,充滿了力量和速度的美感。這才是他的主戰場。間諜,隻是清理道路時必須拔除的雜草。
【主線任務:輕型戰機之翼,已開啟。】
【階段性目標:核心材料突破。建議啟動‘複合材料驗證項目’。】
JY1的設計指標非常激進,想要在有限的發動機推力下實現超音速巡航和高機動性,減重是唯一的選擇。每一克重量,都必須從結構上摳出來。傳統的鋁合金機身已經到了極限。
出路隻有一條,複合材料。
特彆是,碳纖維。
132廠,廠長辦公室。
李衛國把一張油膩膩的抹布扔進水桶,濺起的水花打濕了桌上堆積如山的文件。他剛從車間回來,滿身的機油味。
“複合材料?”他擰著眉,看著眼前的杜宇澤,像在看一個外星人,“還是碳纖維?杜工,你是在跟我開玩笑嗎?”
“不是玩笑。”杜宇澤將一份文件放在他麵前,“我需要132廠,為JY1項目,試製一對全碳纖維的水平尾翼。”
李衛國甚至沒有去碰那份文件。他拉開椅子坐下,給自己倒了一杯濃茶。“我們是飛機製造廠。我們和金屬打交道,鋁合金、鈦合金。碳纖維是什麼?是布!是塑料!那是化工廠和紡織廠乾的活,不是我們。”
“但最終成型的,是飛機部件。”
“用什麼成型?我們這兒隻有鍛壓機和水壓機,給你把那塊‘布’壓成鐵餅嗎?”李衛國哼了一聲,“要搞碳纖維,你得有預浸料生產線,得有大型熱壓罐,得有無塵鋪層車間。我們有什麼?我們隻有一屋子鉚接工和一身的力氣。”
他的話很糙,卻是事實。132廠的設備,大部分還是幾十年前的老家夥,修修補補用到今天。讓他去造一個全金屬的飛機沒問題,但碳纖維,確實超出了他的認知和能力範圍。
“設備,我們可以自己造。”杜宇澤說得輕描淡寫。
“自己造?”李衛國被氣笑了,“小同誌,你知道一個合格的熱壓罐有多複雜嗎?壓力、溫度、抽真空,哪個環節出問題,出來的就是一堆昂貴的廢品。這不是拿車床隨便車個零件那麼簡單。”
“我知道。”杜宇澤調出平板電腦裡的資料,推到李衛國麵前,“這是T300級碳纖維的製備工藝。我們可以改造三號車間廢棄的聚合反應釜,用來生產預浸料。至於熱壓罐,鍛壓車間那台三千噸的老水壓機,可以進行改裝。”
李衛國低頭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