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已過了年關,但冬日的嶽麓山,入了夜,仍舊是寒氣逼人。
窗外頭,不知何時又飄起了雪花,洋洋灑灑,沒一會兒就把書院裡的青石板路蓋了薄薄一層白。
王明遠裹了裹身上的棉袍,對著油燈,手裡雖拿著書卷,心思卻早飛到了九霄雲外。
《問台島疏》引發的風波,遠比他預想的要猛烈。
文章是痛快淋漓地寫出去了,心裡那口憋悶氣也撒出去了大半。
起初幾日,他甚至還帶著點隱秘的興奮,聽著書院內外、乃至湘江府茶樓酒肆裡,到處都在傳抄、議論那篇署著“青萍客”化名的文章,聽著同窗們激憤填膺地聲討那賣島之議,一種參與了大事的錯覺讓他心潮澎湃。
可這興奮勁兒沒持續兩天,就被一股後知後覺的涼意給取代了。
他寫的時候光圖痛快,句句如刀,直指那位郭侍郎乃至其背後可能存在的勢力。現在冷靜下來想想,自己這舉動,簡直是在刀尖上跳舞!
萬一……萬一有人順藤摸瓜查過來呢?
雖然署了化名,而且那日他去遞放文章,也是瞅著沒人注意的時候,但書院這麼大,保不齊哪個角落就有雙眼睛瞧見了。
自己如今隻是個小小秀才,甚至都沒有舉人功名,在那些真正的權貴眼裡,捏死他怕是不比捏死隻螞蟻費勁。
王明遠真感覺自己有點像前世在網上激情開麥懟完人,然後又開始擔心被查水表的網友。
一連幾天,他都有些惴惴不安,出門時總覺得有人在背後打量他,聽到有人議論“青萍客”就下意識地支起耳朵,又怕又想知道外界反應。
好在,幾天過去,風平浪靜。
關於“青萍客”身份的猜測,在書院裡衍生出無數個版本。
有說是某位隱居嶽麓、心懷天下的大儒;有說是某位遊曆至此、路見不平的俠士型文人;更有說得有鼻子有眼,說是某位早已中舉、背景深厚的師兄,借書院之地發聲,以免家族受到直接衝擊……
眾說紛紜,卻唯獨沒人把懷疑的目光投向乙班剛升上來、平日待人謙和、甚至有些過於年輕的王明遠。
漸漸的,王明遠懸著的心才慢慢落回肚子裡。熱度似乎正在過去,大家的注意力開始轉向朝堂對此事的後續反應。
“唉……”王明遠輕輕歎了口氣,放下書卷,揉了揉有些發澀的眼睛。
就在這時,齋舍的門被輕輕叩響了。
“咚、咚咚。”
聲音不大,卻在這風雪夜裡顯得格外清晰。
王明遠一怔。這個時辰,李昭那小子正約同窗在探討經義,狗娃應該在食肆後院歇下了,會是誰?
他起身,走到門邊,謹慎地問了一句:“哪位?”
門外靜了一瞬,隨即傳來一個低沉而熟悉的聲音:“明遠兄,是我。”
這聲音是……元滄瀾?他怎麼這個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