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手工業這的匠戶,單獨劃分的灶戶以外,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都有人供給,很多人從事著不在這些戶籍劃分內的職業。其中最大的部分人就是商人,他們不屬於四類戶籍之中,但這不意味著他們可以自由自在,不承擔差役。商人承擔最大的差役就是為官府提供各種各樣的商品,戰時自然也免不了被抓壯丁。還有歌舞演樂的,給大戶人家幫傭的,形形色色不在四類戶籍之中的人,被劃分為雜戶。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以及統治階級的日益腐化,他們的需求越來越多,越來越五花八門,歸屬在雜戶的人員也越發多了起來。例如,管理菜園的“園戶”,管理陵墓的“陵戶”。
朱元璋對於人口的登記十分看重,為的就是讓朝廷、皇室有所依靠。人口登記的範圍很廣,也就意味著負擔差役的人員很多,很少有人能夠逃脫,甚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出家人也要承擔差役。
即便如此,這種差役的承擔絕不可能平均化,必然會有特權階層,例如宗室、公侯勳卿、官員甚至學校的生員。除了本人免除以外,家庭成員還可以全免或者部分免除。
一開始,宗室、公侯這種全免的人,以及官員、生員這樣部分免除的人,相比於勞苦大眾,人數並不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類人開始變得多了起來,但還是占了人口的極少數,但是依附在他們身邊的人變得多了起來,仰仗主家的權勢,享受優待。同時,現任的官員以及可能成為官員的生員,他們與負責徭役的官員屬於同一陣營,很容易營私舞弊,將部分免除變成全部免除,多出來的部分就強加到普通老百姓身上,使得百姓身上的負擔越來越重。
徭役隨意攤派,日益不均,是社會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均徭役是一向封建王朝自我改革的重點問題,但其中的阻力之大也可想而知。那些從中受益的階層,都是社會的經營上層,他們的與朝廷息息相關,與皇帝能說得上話,影響皇帝的決策。
這樣切膚之痛的改革,最好是由皇帝親自操刀,譬如雍正皇帝的新政,換成其他人很難開展工作,也很難善終。輕者,飽受攻訐,改革胎死腹中;中者,人亡政息,不了了之;重者,死無葬身之地。這樣的改革者,在我曆史上數不勝數,頭一名當屬商鞅。明代最著名的改革者,當然是張居正。
明代差役製度的製定,不僅僅使用民力為朝廷各項事務需要,同時也是稅收製度的需要。封建社會的賦稅都是實物征收,既征收糧食,也征收絲絹、毛皮、木材等多種多樣的物品。
實物征收的好處是不受貨幣價值的影響,統治者可以實打實地看到征收的物品,有一種眼見為實的質感。但是一個國家維持政府正常的運轉,開發建設,供養皇室,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單一的糧食。當然,如果可以收到足夠多的糧食或者貨幣,那就方便了,缺什麼直接買。
實際上,以封建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全部依靠田賦收入是難以實現朝廷供給的,必須額外征收其他實物,以直接滿足各種需求。
明代賦稅征收的實物種類很多,除了最基本的夏秋米、麥、豆、布之外,還有木炭、蠟、牲畜、家禽、野味、茶、果、水產品、藥材這樣的生活消耗品,還有有色金屬、木材、磚瓦、顏料等生產建設資料。簡單的說就是,統治者需要什麼,就征收什麼。征收上來,供給皇室禦用的叫做歲貢,供給工部的營膳、虞衡、都水、屯田這四個司使用的叫做歲辦。
實物征收省卻了貨幣交易的環節,卻帶了更大的麻煩,那就是需要耗費大量的勞動力,因為這些實物需要運輸到指定的倉庫存儲,這就出現了分散征集和運輸的問題。
實物是挨家挨戶征收的,必然是零散的,然後再以一定的地域範圍為最小單位,彙集在一起,統一運輸到指定地點。假設以縣級行政區為單位,若是就靠縣衙的那點兒人手,完成一次稅收不知道需要多少年月。所以就有了專門負責包攬稅收工作的攬納戶,負責向百姓收入糧食,並坐到倉庫。然而這些人通常是些整天無所事事的地痞無賴,他們不僅收入高額的手續費,有時甚至將百姓繳納的實物私自據為己有,再加上各級官員上下其手,中飽私囊,朝廷的收入沒辦法保障。
為了革除官吏對稅糧的侵吞,確保田賦收入能夠保質保量地交付朝廷,朱元璋在洪武四年下詔設立糧長製度——“令田多者為之,督其鄉賦稅”。這樣就把收糧食的任務交給了庶民地主,所謂“以良民治良民,必無侵漁之患”。
糧長的主要任務就是征收田賦和解運。糧長首先要到京師麵聖,接受皇帝的當麵教育,這樣的機會對於一個普通的地主而言是十分難得的,萬一皇帝看上了眼,搖身一變就成了官身。
糧長隻是負責督促征收,是個小領導的角色,下麵具體做事的還是普通百姓,可以看做一種勞役。明代勞役的承擔,是與人口登記的黃冊相配合的裡甲製度息息相關的。每一百一十戶為一裡,推選人口多、糧食多的十戶人家輪流擔任裡長。其餘的一百戶,以十戶為一甲,總計十甲。
每年,由一名裡長帶領一甲承擔差役,其他九甲隻繳稅不承役。如此十年便是一個輪回,每一甲都承擔了差役。十年之後,重新編造黃冊、登記人口,裡甲的編排也隨之調整。
有了裡甲製度,那麼稅糧的具體征辦就是糧長督促裡長,裡長督促甲首,甲首督促各戶,層層遞進。隻要裡甲製度足夠嚴密,稅糧的征收就不會缺漏一戶。糧長將各裡甲收上來的糧食彙集在一起,帶領各裡當年承役的甲戶,利用車船將糧食坐到地點,驗明勘合才算繳納完畢。
糧長的有麵聖的好機會,有與官員打交道的機會,是一個改變社會地位,提升社會層級的好機會。同時,糧長借助收繳稅糧的機會,盤剝壓榨普通農戶,絕對也不在少數。但也要看到,糧長的責任很重,稅糧不能按時解運交付,朱元璋的手裡的大刀可是又亮又快。而且若是征收的糧食不足勘合規定的數量,糧長就要包賠。
糧長也不傻,肯定不會自掏腰包,一定會先把這種包賠的負擔轉嫁到普通百姓的身上。如此,百姓除了繳納稅糧以及損耗,又多了一份負擔,民戶不堪壓迫而逃亡,糧長賠不起也就跑了。最終的結果是,民戶空虛,稅收不足。
喜歡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請大家收藏:()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