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社區“中秋奇趣宴”與月光下的團圓詩篇_鏡頭裡的單身舞步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鏡頭裡的單身舞步 > 第40章 社區“中秋奇趣宴”與月光下的團圓詩篇

第40章 社區“中秋奇趣宴”與月光下的團圓詩篇(1 / 1)

第四十章:社區“中秋奇趣宴”與月光下的團圓詩篇

秋分剛過,李淑琴就踩著晨露往社區小廣場的老槐樹上掛燈籠。紅燈籠是去年中秋剩下的,邊角有點褪色,被她用金線縫了圈花邊,看著倒像新做的。“中秋就得紅火火的!”她踩著梯子往樹杈上係燈籠繩,繩結打了個“團圓結”,是年輕時跟母親學的,“當年在紡織廠,中秋晚會的燈籠都是我紮的,比這花哨多了。”

樹下圍著群老人,手裡都拎著稀奇物件。楊永革扛著個藤編筐,裡麵裝著野栗子、山核桃,還有個用玉米皮編的兔子燈,耳朵歪歪扭扭的,是石蛋昨天編了一下午的成果。“部落裡過中秋,就用鬆枝紮火把,比燈籠亮堂。”他用手指戳了戳兔子燈的耳朵,“就是這兔子看著像刺蝟,石蛋把尖刺都編出來了。”

石蛋正蹲在地上給兔子燈粘棉花,聽見這話急得直擺手:“這是長毛兔!部落裡的長毛兔耳朵上就有絨毛!”他手裡的棉花是從張大媽家舊棉襖上拆的,白花花的沾了滿手,“楊大哥說粘了棉花,兔子燈在月光下會發光。”

張大媽拎著個竹籃從巷口走來,籃子裡裝著剛蒸好的月餅——其實是用糯米粉做的米糕,上麵印著她用桃核磕的花紋,像朵歪歪扭扭的桂花。“買的月餅太甜,自己做的軟和,適合咱們這牙口。”她從籃子裡掏出塊米糕塞給李淑琴,“嘗嘗?放了桂花糖,去年醃的桂花,香著呢。”

周硯田抱著個陶罐子,裡麵裝著給老三做的“雞月餅”——用玉米麵混合雞肝泥捏的小圓餅,上麵插著根野菊花。“它也得過節。”他把罐子放在石桌上,老三立刻湊過來啄了一口,菊花瓣掉了滿臉,引得大家笑個不停,“你看,它知道是過節,吃得比平時香。”

王大爺背著個布口袋,裡麵鼓鼓囊囊的,打開一看是撿來的銀杏果。“這玩意兒埋在炭火裡烤著吃,比瓜子香。”他去年烤銀杏果時忘了看火,烤糊了半口袋,今年特意帶了把小扇子,“這次保證不糊,糊了我就表演學驢叫。”

中秋宴的主題是“老物件新花樣”——每個人都得用家裡的老物件做道中秋吃食,或者搞個小玩意兒。李淑琴在公告欄上寫規則時,特意加了條“最有回憶獎”:“不光要好吃好看,還得有故事,故事聽得人眼眶發熱的,加十分!”

楊永革的“野栗糕”最有部落味。他把野栗子煮熟了搗成泥,拌上蜂蜜,用石臼捶得糯糯的,再用鬆針墊底裝盤,說“當年在部落,阿花就用鬆針當盤子,說能沾點鬆木香”。石蛋在旁邊幫忙擺造型,把栗子糕捏成小兔子的形狀,結果捏得四不像,倒像塊長了耳朵的石頭。

張大媽的“桂花米糕”藏著老故事。她邊蒸米糕邊給大家講:“我嫁過來那年中秋,婆婆就教我做這個。她說米糕要蒸得發起來,日子才能過得興旺。”她指著米糕上的桂花印,“這花紋是用我婆婆的銀簪子磕的,銀簪子後來丟了,我就用桃核代替,照樣能磕出花來。”

周硯田的“雞肝月餅”其實是道硬菜。他把雞肝泥和玉米麵混合,加了點野山椒,烤出來的餅子辣乎乎的,老三吃得直扇翅膀。“這是照著我爹當年的做法做的。”他給每個人遞了塊,“我爹是獵戶,中秋在山裡打獵,就用篝火烤這個當乾糧,說吃了能抗寒。”

王大爺的“烤銀杏果”最驚險。他在地上挖了個小坑,把銀杏果埋進去,上麵蓋著炭火,手裡攥著小扇子扇風,眼睛瞪得像銅鈴。“當年插隊時,我們在麥場烤銀杏果,烤爆了一顆,濺了我一臉灰。”他笑著扇了扇火,“現在有經驗了,離三尺遠,安全!”

最熱鬨的是“老物件展覽”。楊永革帶來個軍用水壺,壺身上刻著“為人民服務”,是他年輕時在林場得的獎品,“當年中秋巡山,就靠這水壺裝熱水,壺底還能烤紅薯。”張大媽掏出塊繡著鴛鴦的手帕,邊角都磨破了,“這是我結婚時的陪嫁,當年中秋走親戚,就用它包喜糖。”

周硯田的老物件是個銅哨子,掛在紅繩上,哨子上刻著隻小雞。“這是我兒子小時候的玩具,他總說吹哨子能叫雞。”他把哨子遞給石蛋,“你試試,看能不能叫動老三。”石蛋使勁一吹,哨子“吱呀”響了一聲,老三嚇得撲騰著翅膀躲到周硯田身後,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李淑琴的老物件最特彆——是本泛黃的相冊,裡麵貼著她年輕時的照片。有張是在紡織廠中秋晚會上拍的,她穿著藍色工裝,舉著個紙糊的燈籠,笑得眼睛眯成了縫。“那時候沒什麼錢,燈籠是用廢報紙糊的,蠟燭是廠裡發的,但比現在買的燈籠還亮。”她用手指輕輕拂過照片,“你看這燈籠上的字,是我用紅墨水寫的‘團圓’,歪歪扭扭的,卻比現在的印刷字暖心。”

月亮升起來時,大家把桌子搬到老槐樹下,燈籠的紅光映著月光,把每個人的臉都照得暖暖的。楊永革打開軍用水壺,給每個人倒了點桂花酒,“這是用後山的野桂花泡的,喝著不辣,有點甜。”張大媽把米糕切成小塊,分給大家,“吃塊米糕,團團圓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石蛋舉著兔子燈在廣場上跑,玉米皮兔子在月光下晃晃悠悠,像真的在蹦跳。老三跟在他後麵追,紅繩辮上的玻璃彈珠在月光下閃著光,像顆會跑的小星星。“慢點跑!彆摔著!”李奶奶在後麵喊,聲音被風吹得軟軟的。

王大爺的銀杏果終於烤好了。他用樹枝扒開炭火,金黃的銀杏果滾出來,帶著股焦香。大家伸手去拿,燙得直搓手,卻沒人舍得放下。“當年在麥場,我們就這麼燙著手吃,邊吃邊看月亮,說月亮裡的嫦娥也在吃月餅呢。”王大爺咬了口銀杏果,眯著眼睛笑,“現在吃著,還是當年的味兒。”

周硯田掏出銅哨子,輕輕吹了聲。這次老三沒躲,反而“咯咯”叫著湊過來,用頭蹭他的手。“你看,它記起來了。”周硯田笑著給老三喂了塊雞肝月餅,“我兒子小時候,就這麼吹哨子叫它吃飯,一晃都二十年了。”

楊永革突然提議:“咱們來猜燈謎吧!我來出一個——‘小時穿黑衣,大時穿綠袍,水裡過日子,岸上來睡覺’,打一動物。”石蛋舉手搶答:“是青蛙!部落裡的池塘裡有好多!”楊永革笑著點頭,從筐裡掏出顆野栗子給他當獎品。

張大媽也出了個燈謎:“‘身體白又胖,常在泥中藏,渾身是蜂窩,生熟都能嘗’,打一食物。”李淑琴立刻說:“是藕!我年輕時在紡織廠,中秋食堂就做藕夾肉,香得很。”張大媽趕緊給她遞了塊米糕,“答對了,獎你塊桂花糕!”

月亮爬到頭頂時,大家圍著老槐樹唱起了老歌。楊永革唱的是部落的歌謠,調子古怪卻透著歡快;張大媽唱的是《十五的月亮》,聲音有點跑調,卻格外認真;李淑琴和王大爺合唱《東方紅》,唱到高潮時,石蛋也跟著哼哼,雖然不知道歌詞,卻唱得一臉正經。

老三蹲在周硯田腳邊,偶爾“咯咯”叫兩聲,像是在伴唱。燈籠的紅光透過槐樹葉的縫隙灑下來,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像撒了把碎金子。遠處傳來孩子們的笑聲,大概是在放孔明燈,一盞盞紅燈籠慢慢升向天空,與月亮交相輝映。

“明年中秋,咱們搞個‘月宮探險’!”楊永革喝了口桂花酒,臉紅紅的,“用紙板做個月亮船,誰能說出三個跟月亮有關的故事,就能當船長!”石蛋立刻舉手:“我知道!嫦娥奔月、玉兔搗藥,還有……還有部落裡說月亮是太陽的弟弟!”

張大媽笑著拍了拍他的頭:“那明年你當船長,我們都聽你的。”李淑琴掏出小本本,在上麵寫著“中秋後續計劃”,筆尖劃過紙頁的聲音,在安靜的夜裡格外清晰。

收拾東西時,月亮已經往西斜了。楊永革的藤編筐空了大半,隻剩下幾個野栗子殼;張大媽的竹籃裡還剩兩塊米糕,她用手帕包好,說要帶給劉阿姨嘗嘗;周硯田的陶罐子空了,老三正舔著罐底的殘渣;王大爺的布口袋裡裝著大家沒吃完的銀杏果,說要帶回家給孫子吃。

石蛋的兔子燈燒完了蠟燭,耷拉著耳朵像隻累壞的兔子。他把玉米皮兔子拆開,說要重新編個老虎燈,“明年中秋,我要做個最威風的老虎燈!”楊永革笑著說:“好,到時候咱們用鬆枝給老虎燈做尾巴,比兔子燈還威風。”

回家的路上,月光把影子拉得老長。李淑琴走在最後,回頭望了眼老槐樹上的紅燈籠,燈籠在風裡輕輕晃,像顆跳動的心臟。她突然覺得,這個中秋宴比任何精致的宴席都動人。

中秋的意義從來不是月餅多甜、燈籠多亮,而是月光下有群願意陪你吃塊糙米糕、聽你講老故事、跟你一起唱跑調老歌的人。這些熱熱鬨鬨的瞬間,就像天上的月亮,不耀眼,卻溫柔,把平凡的日子都照得暖暖的,像裹了層桂花糖。

至於明年的“月宮探險”會不會遇到陰雨天?誰知道呢。但可以肯定的是,隻要這群人聚在一起,就算沒有月亮、沒有燈籠、連米糕都烤糊了,也會笑得像今晚一樣開心。因為最好的團圓,從來不是完美的夜晚,而是身邊有群能讓你覺得“在一起就是過節”的人啊。

巷子裡的燈亮了,每家每戶的窗戶都透著暖光。楊永革在儲藏室裡擺弄竹篾,大概在琢磨明年的月亮船;張大媽坐在燈下,給米糕袋子縫花邊,準備明天送給劉阿姨;周硯田在雞窩旁給老三添食,老三正蹲在他腳邊打盹;王大爺坐在門口的石凳上,給孫子講今晚的燈謎,聲音被月光泡得軟軟的。

石蛋趴在窗台上,看著天上的月亮,手裡攥著楊永革給的野栗子。他突然覺得,這個被月光、笑聲和桂花香填滿的中秋,成了心裡最亮的光,比任何燈籠都暖,比任何月亮都圓。

喜歡鏡頭裡的單身舞步請大家收藏:()鏡頭裡的單身舞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深港未眠 戀愛療愈手冊 靈湮紀元 隱婚三年,提離婚後高冷機長悔斷腸 好先生之我有金手指 末世來臨,我靠文物打卡係統成神 明末:無限軍火,誰給我披上皇袍 信我,我真是聯盟職業選手 開局:唐醫生,他追妻追成了神探 開局雪災娶雙嬌,每天洞房就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