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社區“除夕守歲夜”與新舊交替的溫暖長卷
年三十的午後,社區的鞭炮聲就零零星星響了起來。李淑琴踩著梯子往門框上貼春聯,張大媽寫的“春風入喜”四個字被風吹得獵獵響,墨汁裡摻的草木灰讓字跡帶著點土黃色,倒像從老賬本上拓下來的。“歪了歪了!”楊永革在底下喊,手裡舉著根竹竿比劃,“往左挪半寸,正對門軸,這叫‘福氣進門不跑偏’。”
李淑琴的屋裡早擺好了年貨。八仙桌上鋪著紅格子桌布,上麵擺著楊永革換的柏枝掃帚、周硯田的青梅酒、王大爺的鵝卵石硯台,最中間是盤凍柿子,是石蛋早上從家裡揣來的,凍得硬邦邦的,像塊琥珀。“這叫‘全福宴’,”她往桌上擺碗筷,筷子套著紅紙套,是用糖紙燈籠的邊角料做的,“每個人的心意都在這兒,比滿漢全席還金貴。”
楊永革扛著捆柴禾進門時,身上還沾著雪。他把柴禾塞進爐膛,火苗“騰”地竄起來,映得他臉上的皺紋都暖了:“部落裡守歲燒鬆柴,說火越旺來年越興旺,我劈了點柏枝混著燒,香得很。”柴禾堆裡還藏著個布包,打開是用獸皮做的小錢包,裡麵裝著幾塊野栗子糖,“給石蛋的壓歲錢,部落裡的孩子過年都能分到糖。”
石蛋抱著個紙糊的燈籠闖進來,燈籠上的糖紙被風吹得嘩啦啦響。“楊大哥說這叫‘光明燈’,”他把燈籠掛在房梁上,糖紙在燈光下折射出彩虹,“守歲時照著,妖怪都不敢來!”燈籠底座還粘著根雞毛,是從老三身上薅的,石蛋說“沾點雞氣,大吉大利”。
張大媽拎著個食盒進來,裡麵是剛蒸好的年糕,黃澄澄的沾著桂花糖。“我加了點紅薯泥,”她給每個人遞了塊,年糕在手裡燙得直晃,“軟和,牙口不好也能吃。”食盒底層還藏著副春聯,是特意給李淑琴補寫的,上聯“歲稔時和”,下聯“家興業旺”,比廣場上換的那副工整多了。
周硯田來的時候,老三跟在腳邊,脖子上的紅繩辮係著個小紅包。“給它也包了壓歲錢,”他把個陶碗放在桌上,裡麵是燉得酥爛的雞肝,“年夜飯得有葷有素,這是給大家下酒的。”老三突然跳上板凳,對著桌上的凍柿子啄了一口,被周硯田一把抱下來:“沒規矩的東西,等會兒再給你吃餃子。”
王大爺最後到,手裡捧著個砂鍋,裡麵咕嘟著紅薯稀飯。“我熬了一下午,”他揭開鍋蓋,白汽混著甜香湧出來,“守歲熬稀飯,來年不犯愁,這是我媽傳下來的規矩。”砂鍋邊還擺著個小碟子,裡麵是他磨了三天的鵝卵石,上麵用紅漆寫著“壽”字,歪歪扭扭的像個笑臉。
年夜飯的菜是湊出來的。李淑琴的臘魚燉蘿卜,魚肉酥得能抿化;張大媽的臘肉炒白菜,油香滲進菜根裡;楊永革帶來的野栗子燜雞,栗子麵得像豆沙;周硯田的雞肝醬拌香菜,辣得人直咂嘴;王大爺的紅薯稀飯熬得稠稠的,能插住筷子。最妙的是石蛋用糖紙包的野栗子,剝開殼,果仁上還沾著點金粉,像裹了層星光。
喝到第三碗青梅酒時,楊永革開始講部落的年俗。“我們守歲要跳篝火舞,”他比劃著動作,胳膊肘差點碰翻酒碗,“圍著火堆轉圈,嘴裡念著‘山神保佑’,跳到天亮才算完。”石蛋跟著學,踩著板凳轉圈,糖紙燈籠被撞得來回晃,彩虹光在牆上跳來跳去,像在跳影子舞。
張大媽說起年輕時的除夕。“那時候物資緊,”她往李淑琴碗裡夾了塊臘肉,“我婆婆把僅有的兩斤肉切成丁,包了六十個餃子,每個餃子裡都藏著顆花生,吃到的人來年能發財。”李淑琴笑著接話:“我當年在紡織廠,除夕夜班煮的餃子是蘿卜餡的,照樣吃得香,因為廠裡給每個人發了塊水果糖。”
周硯田的故事帶著點酸。“我兒子小時候,”他給老三喂了塊雞肝,“除夕非要放煙花,我沒錢買,就把紅綢帶綁在竹竿上,舉著在院裡跑,說這是‘人間煙花’,他居然信了,追著綢帶跑了半宿。”王大爺拍著他的肩膀:“這才叫會過日子,心誠比啥都強。”
王大爺的故事最逗。“我插隊那年除夕,”他喝了口稀飯,“我們偷了隊裡的白菜,在麥場煮火鍋,沒鹽就撒點辣椒麵,結果被隊長抓住了,罰我們給牲口添草料。”他笑得直咳嗽,“可那火鍋香啊,現在想起來還流口水,比城裡的海底撈香十倍!”
石蛋聽得眼睛發亮,突然說:“我也有故事!”他從兜裡掏出顆糖,是楊永革給的野栗子糖,“去年除夕我在部落,阿爸用鬆枝給我烤兔子,兔子皮剝下來給我做了個小坎肩,現在還在我包裡呢!”說著就要掀棉襖,被張大媽按住:“彆著涼,坎肩明天再看,先吃餃子。”
餃子是大家一起包的。李淑琴和麵包餡,張大媽擀皮,楊永革和周硯田負責捏,王大爺給石蛋當幫手。石蛋包的餃子歪歪扭扭,有的露著餡,有的沒捏緊,他卻得意地說:“這是‘元寶餃’,露餡的是元寶漏出來了!”周硯田把個餃子捏成小雞形狀,說“給老三的,免得它搶我們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煮餃子時出了點小意外。石蛋包的漏餡餃在鍋裡煮成了片湯,他急得直跺腳,楊永革卻笑著用勺子舀起來:“這叫‘福湯’,喝了來年順順當當!”結果大家都搶著喝,把片湯喝了個精光,連湯渣都沒剩下。
守歲的節目是“新年願望盲盒”。每個人把願望寫在紅紙上,塞進楊永革編的藤籃裡,輪流抽出來念。李淑琴寫的是“來年社區的老槐樹多結些槐花”;張大媽希望“孫子考試能及格”;楊永革想“後山的野栗子能豐收”;周硯田盼著“老三能多下幾個蛋”;王大爺的願望最實在:“每天能曬兩小時太陽”。
石蛋的願望寫在糖紙上:“想讓楊大哥教我編藤籃,讓張大媽教我寫春聯,讓李奶奶教我剪窗花,讓周大爺教我喂雞,讓王大爺教我磨石頭。”念到最後,他的聲音有點抖,“我想一直跟大家在一起。”屋裡突然靜了,楊永革把他拉到身邊,往他嘴裡塞了塊糖:“傻小子,這願望準能實現。”
快到零點時,外麵的鞭炮聲越來越密。楊永革掏出個紅布包,裡麵是他用柏枝編的小掛件,每個上麵都係著顆野栗子:“部落的新年禮物,掛在身上能保平安。”他給每個人都掛了一個,給老三掛的時候,栗子掉在地上,滾到了火爐邊,“你看,這是‘落地生財’!”
張大媽掏出準備好的紅包,每個裡麵都包著五塊錢:“老規矩,壓歲錢要單數,寓意‘獨一無二’。”石蛋的紅包裡多了張寫著“學業進步”的小紙條,是她熬夜寫的,字跡比春聯工整多了。
周硯田給每個人倒了杯青梅酒,說“這叫‘辭舊迎新酒’,喝了去年的煩惱全沒了”。他自己的酒杯裡卻摻了點雞肝湯,說“我得留著清醒,等會兒去放鞭炮”。
王大爺從懷裡掏出個小布包,裡麵是六顆磨得光滑的鵝卵石,每顆上麵都刻著個字,合起來是“平安喜樂順遂”:“我琢磨著刻字比寫字長久,這石頭能陪咱們過好幾個年。”
零點的鐘聲敲響時,楊永革帶著石蛋去院子裡放鞭炮。他買的是小串的“滴滴金”,拿在手裡像根會發光的小棍,石蛋舉著在雪地裡畫圈,光痕在黑夜裡像條金蛇。老三跟著在雪地裡跑,鈴鐺聲混著鞭炮響,像在唱支熱鬨的歌。
李淑琴和張大媽在屋裡煮餃子,第二鍋餃子個個飽滿,沒一個漏餡的。張大媽往每個餃子裡塞了顆花生,說“補上剛才的遺憾”,結果自己吃到三顆,樂得她直說“今年要發大財”。
周硯田和王大爺坐在爐邊喝酒,王大爺喝多了,開始數自己的鵝卵石:“這顆‘平’字最光滑,這顆‘安’字有點缺角,像我這牙……”說著張開嘴,露出缺了顆門牙的牙床,引得周硯田直笑。
天快亮時,大家都困了,擠在炕上蓋著一床大棉被。石蛋枕著楊永革的胳膊,手裡還攥著沒放完的“滴滴金”;張大媽靠在李淑琴肩上,嘴角還沾著點年糕渣;周硯田的腳邊蜷著老三,雞頭埋在翅膀裡,睡得正香;王大爺打著呼嚕,手裡的鵝卵石掉在地上,發出“咚”的一聲,卻沒人醒。
窗外的雪停了,月亮把雪地照得像鋪了層銀。老槐樹上的紅綢帶在風裡輕輕晃,柏枝的清香從門縫鑽進來,混著酒氣、菜香和淡淡的煤煙味,在屋裡慢慢暈開。
李淑琴是第一個醒的,她看著炕上橫七豎八的身影,突然覺得這守歲夜比任何華麗的宴席都動人。
除夕的意義從來不是餃子多香、鞭炮多響,而是有群人願意陪你熬過半宿,聽你講過去的故事,跟你一起吃漏餡的餃子,就算擠在一床棉被裡,也覺得比獨自守著豪宅更暖和。這些混著煙火氣的瞬間,就像爐裡的餘火,看著快滅了,卻能焐熱整個寒冬,把舊年的煩惱都燒成灰燼,讓新年的希望在灰燼裡發芽。
至於來年的野栗子會不會豐收、老三能不能多下蛋?誰知道呢。但可以肯定的是,隻要這群人還能湊在一起包漏餡的餃子、放便宜的鞭炮、擠在一床被子裡守歲,就算日子有磕絆、有難處,也會笑著往前過。因為最好的年,從來不是完美的團圓,而是身邊那群讓你覺得“有他們在,每一天都是過年”的人啊。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進屋裡時,石蛋先醒了,他舉著“滴滴金”跑到院子裡,在雪地上畫了個大大的“福”字。楊永革跟出來,給他遞了塊凍柿子:“吃口甜的,新年第一天就得甜絲絲的。”
張大媽和李淑琴開始收拾碗筷,碗底的餃子湯結了層薄冰,像塊透明的玉。周硯田給老三添食,發現雞窩裡多了個雞蛋,蛋殼上還沾著點紅綢帶的絲線,像是新年的禮物。王大爺坐在門檻上曬太陽,手裡摩挲著刻字的鵝卵石,石頭被體溫焐得暖暖的,在陽光下閃著光。
社區的鞭炮聲漸漸稀了,巷子裡飄起煮餃子的香。這個被笑聲、酒香和晨光填滿的除夕,成了每個人心裡最沉的念想,比任何記憶都清晰,比任何未來都篤定。
喜歡鏡頭裡的單身舞步請大家收藏:()鏡頭裡的單身舞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