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城內,唐司令很快再次召開了高級軍事會議。
與會者除了他本人、方默,還有留守金陵的師旅級主官、參謀等人。
會議室裡煙霧繚繞,氣氛看似輕鬆,實則暗藏憂慮。
畢竟這隻是打退了鬼子第一波次的大規模進攻。
除了方默的69軍,其餘各部此時都處於強弩之末了。
唐司令坐在主位,誌得意滿地做了開場白,內容無非是老調重彈,強調在他“卓越”的指揮下,金陵如何“固若金湯”,如何“重創敵寇”,如何“揚我國威”。
他滔滔不絕地講了近半個小時,大多是些鼓舞士氣卻空洞無物的官麵文章,聽得底下方默和其他一些務實派的軍官暗自皺眉。
方默表麵上還在連連點頭,實際上早已神遊物外。
他清楚,一時的勝利,改變不了敵我實力的根本差距。
他的目光落在老唐身後地圖上代表鬼子本土的那幾個島嶼上。
那是一個完成了初步工業化的國家。
儘管被戲稱為“窮逼帝國主義”,但一旦國家機器全麵轉入戰時軌道,其爆發出的戰爭潛力是驚人的。
一年內生產上千架飛機、上千門重炮、上千輛坦克,對他們來說,並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老話說的好,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方默的目光回到金陵,現在的金陵,百姓幾乎疏散一空,就是一座空城。
再守下去,無非是和鬼子在這片廢墟上慢慢對峙,互相消耗人力和資源罷了。
他有係統,可以不斷補充兵員和裝備,維持戰線。
但這也意味著他被束縛在了金陵這片戰場上。
部隊堆積在城裡,無法機動,無法發展。
就像一頭被關在籠子裡的猛虎,空有利爪,卻無法儘情撲擊。
跳出去……必須跳出去!
一個念頭在方默心中越發清晰。
去尋找一塊更廣闊的根據地,發展壯大,才能掌握真正的主動權。
“……總之,金陵之戰,證明了我軍是完全有能力戰勝倭寇的。
隻要我們上下同心,必能保住首都,堅持到最後的勝利。”
另一邊,老唐終於結束了他的長篇大論,自覺氣勢十足。
他拿起茶杯呷了一口,目光掃過全場,最後落在一直沉默不語的方默身上。
“咳咳,具體的防務細節,接下來就請我們堅守紫金山、功勳卓著的方默軍長,為大家講一講。
方軍長對前線情況最為了解,他的意見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