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三天,費利克斯和加布裡埃爾各自駕駛著加裝了采樣設備的工程車,以97號平台為圓心,對周邊三千裡的區域進行了密集勘探。
他們每天帶回的樣本箱都是爆滿的,裡麵分門彆類地裝著來自不同環境的凱貝種群。
經過宋星瀾和小諾的嚴格檢測分析,數十個種群中僅有七個通過了篩選,被標記為“可食用種群”。
絕大多數種群因汙染超標、休眠期個體稀少或肉質風味不合格等缺乏開發價值的因素,從而被排除。
也就是說,考察第五天,宋星瀾在華夏星確定了八個存在風味差異的可食用凱貝亞種。
第一個,97平台的凱貝,濃烈金屬風味依舊最為獨特。
第二個,由加布裡埃爾學弟采集發現的種群。
因其生長環境具有特殊性,風味表現也頗為出眾特殊。肉質豐滿厚嫩,汁水甘美,口感脆爽,還帶有特殊的堅果香氣與淡淡回甜。
這個凱貝族群,被學弟命名為“吉拉多凱貝”。
第三個,由費利克斯采集發現的明顯區彆於其他種群的巨大化變異種群。
它們活動範圍固定,主要棲息於淡水環境的泥沙底質中,外殼光滑,呈扇形或橢圓形,並未表現出向陸地蔓延的侵略性。
肉質還算鮮嫩,但帶有明顯腥味,且烹飪火候要求極高,稍有不慎口感就會變得如同嚼橡皮筋。
即便是處於休眠期的最小成貝,個體也超過80+厘米,樣本中最大的一個更是達到了150+厘米。
宋星瀾愣了愣,發現這玩意兒不就是星際版的巨型河蚌?怎麼被歸類到凱貝咧。
因為費利克斯對起名不感興趣,於是他給定名為“凱蚌”了。
不過,“凱蚌”要是好好處理的話,其實挺好吃的。諸如爆炒、燉湯、蒜蓉粉絲蒸等。
所以,宋星瀾猶豫再三,還是把這個種群列入可食用的凱貝亞種。
接下來的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的四個種群,雖然也算是鮮美嫩滑,但風味上缺乏突出特色,也就不一一贅述了。
最後第八個種群,才是讓宋星瀾尤為青睞的一個凱貝種群。
它們是費利克斯在兩千裡以外一個海域的天然海灣處發現的。
這個凱貝種群,外殼顏色偏深,貝肉整體偏暖白色,裙邊帶有明顯黑色。它們的肉質飽滿,鮮嫩多汁,無論生食熟食,都表現得無可挑剔,幾乎沒有異味。
宋星瀾越是分析,越是驚歎。
它們的風味結構堪稱完美。算得上是一種鮮味平衡,沒有明顯短板的可食用凱貝種群。
更令他震驚的是,這個種群數量極其龐大。
隨著費利克斯將勘探數據不斷傳回,全息地圖上代表這個族群的分布區域不斷蔓延,仿佛沒有儘頭。
初步勘測結果顯示,它們的覆蓋範圍至少超過了直徑五百公裡,而這還不是它們的極限邊界,勘探車的傳感器在更遠處依然接收到了它們強烈的生物信號。
更關鍵的是,掃描數據顯示,這個凱貝族群正處於風味最佳休眠期的成貝個體占比穩定地維持在68以上。
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宋星瀾找到了一個成熟的巨型天然超級凱貝養殖場!
“就暫時叫‘華夏凱貝’吧。”他想了想,做出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