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耽緩緩地說道。“其一,便是青州有百萬黃巾肆虐多年,當地郡守無力平定;”
“其二,便是自西涼羌亂自中平元年至今延綿多年未定,朝廷屢屢換帥,仍是叛亂不止,也正是建功立業之機;”
“而其三,便是幽州有張純張舉聯合烏桓席卷幽州,大肆殺掠百姓,兵力高達十餘萬之多,還以天子自稱,亦是英雄用武之地。”
這三處,無疑都能讓曹操在亂世到來前就獲得兵權。
第一處的青州黃巾,自不用多說。
第二處的涼州羌亂是董卓的崛起路線,董卓正是借助了羌亂壯大麾下部曲,方能擁兵自重,最終入主洛陽。
第三處的幽州之亂,同樣也是成就了公孫瓚的白馬將軍之名,讓既非郡守,也非州牧刺史的公孫瓚能位列討董諸侯之一,甚至漸漸控製了整個幽州。
相對而言,原本走著朝廷路線的曹操又是如何?
刺董失敗後,曹操狼狽逃回家鄉匆匆募兵討董,一通折騰到了最後不僅缺兵少將,就連一處容身之地都沒有。
直至191年,黑山賊進犯東郡,曹操引軍入東郡討賊,這才順勢控製了東郡以做根基。
曹操聽罷,也是豁然開朗,而後思索著這三處去向的利弊,說道。
“還請叔稷教我。”
“以我之見,這三處當以青州的這百萬黃巾最弱,也是最為容易解決,但也是青州的世家最多,局勢最是複雜,想要獨掌兵權最是不易。”
羊耽這一開口,曹操在心中也是將青州這一選擇給去了。
青州百萬黃巾,聽起來唬人,實則都是烏合之眾,真正拿得起刀槍的能有多少?
隻不過是青州各郡太守無能,這才遲遲沒能解決掉青州黃巾罷了。
更重要的是,青州盤踞著的是以孔氏為首的諸多世家大族,一個不慎處理不好其中利害,這些世家大族隨時都能上書朝廷將曹操調往他處。
這地方適合劉備,卻未必適合曹操。
“往涼州,叔稷認為可行否?”曹操再問。
“這涼州羌亂持續多年,耗了朝廷不知多少錢糧,先以皇甫將軍為帥,後換張公……”
“雖說於中平二年十一月初定,但於去年韓遂又殺邊章起兵十餘萬進軍隴西,地方駐軍潰敗,於今年四月又攻入三輔……”
羊耽說到這裡之時,忍不住感慨出聲。
王朝沒落之際,邊疆之地總是叛亂不定。
換做是彆的朝代,先經了席卷天下的黃巾之亂,又屢遭外患入侵,早就完犢子了。
可,如今看似是大漢衰弱得無力解決西涼邊患。
換個角度,何嘗又不是韓遂等人勾結外族不斷引十餘萬叛軍進犯,持續數年之久,卻一直都被死死擋在三輔之地,然後被偶爾喘上一口氣的大漢給抬手拍死。
韓遂絕對是看出來大漢有點死了,這才在黃巾之亂剛平定那會就起兵叛亂進逼三輔,兵鋒直指司隸。
可讓韓遂百思不得其解的,怕是大漢明明看著快咽氣了,愣是隻能先小勝而後大敗。
大敗過一次的韓遂顯然是不服氣的,同時也是覺得今年大漢的那一口氣應該是要咽下去了,所以才再度進犯三輔。
“以常理而論,往涼州而去,自然是上上之選,進可隨時引兵入洛陽穩定時局,退亦能坐鎮邊疆討伐外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