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得知:布疑林中有伏兵,便在林中假設伏兵(“順”敵之意,破敵之捷徑也),在彆處再設伏兵。
呂布中伏,布軍三停去了二停,陳宮得知,遂與高順保著呂布老小,棄定陶而走。
曹操將得勝之兵,殺入城中,勢如劈竹,張超自刎,張邈投袁術去了,山東一境,儘被曹操所得。
呂布正走,逢諸將皆回,陳宮亦已尋著,布打算反擊曹操(敵人儘可以消滅我,但不能打敗我)。
預知呂布勝負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十三回命途多舛人心善變
一、虎落平陽
呂布欲再與曹操決戰,陳宮建議:先尋安身之地。
呂布打算投靠袁紹,袁紹卻派兵相助曹操,呂布隻能聽從陳宮建議,投奔徐州。
劉備認為呂布是當今英勇之士,可出迎之(忠誠永遠在能力之上,若沒有忠誠,能力越大,破壞力越大)。
糜竺建議:不可收留呂布,收則傷人。
劉備認為:因為呂布攻打兗州,才解了徐州之圍,現在情況不好投靠劉備,不可能有二心(天下窮困之人,不一定都是樸實之輩)。
劉備熱情歡迎呂布入徐州,並打算將徐州交給呂布(不知底細、品行之人,豈可輕托大事)。
呂布本打算接收,但見關、張的表情,便拒絕了。
劉備再讓,陳宮連忙表示不會奪徐州(強龍不壓地頭蛇,切記),劉備才作罷。
呂布回請劉備,張飛強烈表示對呂布不滿。
呂布因此向劉備請辭(以退為進,高手所為),劉備順勢將呂布送往小沛,呂布自引軍投小沛安身去了。
二、再行反間計
曹操平了山東,表奏朝廷,加操為建德將軍費亭侯。
李傕自為大司馬,郭汜自為大將軍,橫行無忌,朝廷無人敢言。
太尉楊彪、大司農朱儁向獻帝獻計:令曹操扶持社稷,剿除奸黨。
獻帝哭訴:帝受李傕、郭汜欺負已久。
楊彪獻計:先令二賊自相殘害,然後詔曹操引兵殺之,掃清賊黨,以安朝廷(二桃殺三士,除奸佞讒臣的良方)。
獻帝問具體計策,楊彪表示:聞郭汜之妻最妒,令人於汜妻處用反間計(“最妒”用反間計,最見實效),借此挑撥李、郭二人的關係。
帝應允,楊彪依計而行,李、郭二人果然反目,最終李傕劫了天子,郭汜將眾官儘行監下。
三、人心難測
皇甫酈向西涼人揚言:李傕謀反,從之者即為賊黨,後患不淺。西涼人多有聽酈之言,軍心漸渙。
賈詡又密諭羌人:密詔使汝還郡,後當有重賞。羌人正怨李傕不與爵賞,遂聽詡言,都引兵去。
獻帝聽從賈詡建議:封傕為大司馬。
李傕認為是女巫的功勞,遂重賞女巫,卻不賞軍將(賞罰不明,人心儘失,其身難保也)。
騎都尉楊奉打算和宋果裡應外合殺掉李傕,可惜走漏消息,傕令人擒宋果先殺之。
李傕自將兵出,奉不勝,引軍投西安去了,李傕自此軍勢漸衰。
張濟統領大軍,自陝西來到,欲與二公和解,聲言如不從者,引兵擊之。
李、郭二人和解,張濟上表,請天子駕幸弘農,帝詔封張濟為驃騎將軍。
汜放公卿出營,傕收拾車駕東行,遣舊有禦林軍數百,持戟護送,車駕正到華陰縣,郭汜起兵趕來。
楊奉自為李傕所敗,便引軍屯終南山下(大勢已去,可保存實力,以圖東山再起),楊奉手下徐晃斬郭汜手下崔勇於馬下,楊奉乘勢掩殺,汜軍大敗,退走二十餘裡。
郭汜大軍將天子、楊奉困在垓心,正在危急之中,國戚董承引軍來救。
李、郭二人合兵,承、奉保駕走陝北,傕、汜分兵趕來。
承、奉一麵差人與傕、汜講和,一麵密傳聖旨往河東,急召故白波帥韓暹、李樂、胡才三處軍兵前來救應。
樂軍大敗,楊奉、董承遮攔不住,保駕北走,背後賊軍趕來。
李樂建議:請天子上馬先行!帝表示:帝不可舍百官而去(事急從權,一味緊守規矩,終被規矩所害)。
胡才被亂軍所殺,楊奉載帝至大陽,詔封李樂為征北將軍,韓暹為征東將軍,起駕前行。
李樂等專權,故意送濁酒粗食與帝,帝勉強納之。
李樂、韓暹又連名保奏無徒、部曲、巫醫、走卒二百餘名,並為校尉、禦史等官,刻印不及,以錐畫之,全不成體統(軍國大事,不講體統者,終不能成也)。
董承、楊奉商議,差人修洛陽宮院,欲奉車駕還東都,李樂不從,承、奉乃奉駕起程。
李樂暗令人結連李傕、郭汜,一同劫駕,董承、楊奉、韓暹知其謀,護送車駕前奔箕關。
李樂聞知,不等傕、汜軍到,自引本部人馬前來追趕,趕到箕山下,詐稱:李傕、郭汜在此(兵者詭道也,生死之際,不可輕信敵言)。
預知獻帝如何脫險,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