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撿漏
楊奉識破是李樂,遂令徐晃出戰,李樂被徐晃一斧砍於馬下,殺散餘黨,保護車駕過箕關。
太守張楊具粟帛迎駕於軹道,帝封張楊為大司馬(危難之際,有功之臣,當重賞)。
帝入洛陽,宮室燒儘,街市荒蕪,無可為食,多有死於頹牆壞壁之間者。
太尉楊彪向帝請示:前蒙降詔,未曾發遣,可宣曹操入朝,以輔王室(權責分明,是儘忠職守的前提)。
帝應允,即差使命赴山東,宣召曹操。
荀彧向曹操建議:效仿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服從,奉天子以從眾望(“奉天子以令諸侯”,稱霸之計也)。
曹操準備起兵之時,天使到來宣召,操接詔,克日興師(名正言順,師出有名,方是“正義之師”)。
李傕、郭汜領兵將到洛陽,董承向帝建議:城郭不堅,兵甲不多,且奉駕往山東避之(明知不敵,避其鋒芒為上)。
帝從承言,即日起駕望山東進發。
前差往山東之使命告知帝:曹操儘起山東之兵,應詔前來,聞李傕、郭汜犯洛陽,先差夏侯惇為先鋒,引上將十員,精兵五萬,前來保駕(以實事贏人心,極易!及時互通“好意”,更為重要)。
帝心方安,曹操領大軍前來,先拜見獻帝,獻帝大喜,大封曹操。
二、大權在握
李傕、郭汜知操遠來,議欲速戰(遠來之師,趁其立足未穩,攻之,可也)。
賈詡趁機建議李傕投降,幸得眾人相勸,免於一死,賈詡單馬走回鄉裡去了(道不同,不相為謀)。
曹操大敗李傕、郭汜,率眾連夜追殺,剿戮極多,降者不計其數。
傕、汜望西逃命,自知無處容身,隻得往山中落草去了。
曹操回兵,仍屯於洛陽城外。
楊奉、韓暹害怕曹操掌重權後不能相容(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成年世界裡,利益為一切之根源),入奏天子,隻以追殺傕、汜為名,引本部軍屯於大梁去了。
操見董昭眉清目秀,精神充足,與眾不同,料定昭必為能人,曹操以禮相待,進而攀交(異能高人,當另眼相待),見昭言語投機,操便問以朝廷大事。
董昭建議:移駕許都為上策,行非常之事,有非常之功(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不流俗,不從眾,方可成人上之人)。
操欣慰,但擔心楊奉在大梁,會有變故。
董昭又建議:以書與楊奉,先安奉心(好言安心,最廉價的生意)。明告大臣,以京師無糧,欲車駕幸許都(以利誘之,窮困之際最為有效)。
曹操大喜,感謝董昭。
侍中太史令王立觀天相,得知:代漢而有天下者,當在魏,密告獻帝,操聞之,使人告立:幸勿多言(言多必失,如無必要,不可輕易發聲)。
彧得知:董昭、王立之言相合,建議曹操依董昭之言,曹操乃決從董昭之言。
曹操向獻帝提遷都許都之事,帝不敢不從,群臣皆懼操勢,亦莫敢有異議(若無骨氣,行屍走肉也)。
擇日起駕,操引軍護行,百官皆從。
楊奉、韓暹領兵攔路,許褚與徐晃交鋒,不分勝敗。
操即鳴金收軍,表示:楊奉、韓暹誠不足道,打算招降徐晃(不可一杆子打倒一船人,因人而異,分而治之,明智也)。
滿寵借故人之誼冒死勸降徐晃,徐晃思量後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