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結後事
曹操舉劍欲殺張遼,劉備攀住臂膊,雲長跪於麵前。
劉備向曹操求情:張遼是赤心之人,正當留用(關鍵時刻出手相助,方顯真情)。雲長更願以性命保張遼。
操擲劍笑稱:操也知張遼忠義,故戲之(真東西是經得起考驗的,欲擒故縱,更易得手)。
乃親釋遼縛,解衣衣之,延之上坐(暖心之舉,感化通方),遼感操意,遂降。
操拜遼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使招安臧霸(封賞之下,賣力更甚)。
霸聞呂布已死,張遼已降,遂引本部軍投降(識時務者為俊傑),操厚賞之。
臧霸又招安孫觀、吳敦、尹禮來降(前有車後有轍,適時向榜樣學習必見其效),獨昌豨未肯歸順。
操封臧霸為琅琊相,孫觀等亦各加官,令守青、徐沿海地麵(量才為用,用人之道也)。
將呂布妻女載回許都(隱患在掌握之中遠比毫不知情要好),大犒三軍,拔寨班師。
二、“劉皇叔”由來
路過徐州,百姓焚香遮道,請留劉使君為牧,操稱:劉使君功大,待麵君封爵,回來未遲(眾人請求,不可明違)。
百姓叩謝。
操喚車騎將軍車胄權領徐州,操軍回許昌,封賞出征人員,留劉備在相府左近宅院歇定(潛在之敵,明親暗防,上法也)。
操表奏劉備軍功,引劉備見帝。
帝排世譜,則劉備乃帝之叔也(血脈親情,不可忽視),帝大喜,請入偏殿敘叔侄之禮。
帝欲借劉備之力製衡曹操(人非能水也,善假於物也),遂拜劉備為左將軍、宜城亭侯。
設宴款待畢,劉備謝恩出朝,自此人皆稱為劉皇叔。
荀彧等一班謀士向曹操提醒:天子認劉備為叔,恐無益於曹操。
三、拍蒼蠅
操認為:劉備在許都,名雖近君,實在操掌握之內,不足懼。太尉楊彪係袁術親戚,倘與二袁為內應,為害不淺(暗中黑手遠比明麵敵手危害大,當防之)。
操密使人誣告彪交通袁術,遂收彪下獄,命滿寵治之。
孔融在許都,因諫操:楊公四世清德,不可因袁氏而罪之。
操推脫:是朝廷之意。
融以“成王殺召公,周公可得言不知?”為由質問曹操(身居高位者,名譽更勝實利)。
操不得已,乃免彪官,放歸田裡。
議郎趙彥憤操專橫,上疏劾操不奉帝旨、擅收大臣之罪。
操大怒,即收趙彥殺之(不識時務者,殺一儆百,以絕後患),百官無不悚懼。
謀士程昱向曹操提議:趁曹操威名日盛,行王霸之事。
四、打草驚蛇
操認為:朝廷股肱尚多,未可輕動,欲請天子田獵,以觀動靜(掌握各方態度,乃啟動重大事宜的先決條件)。
揀選良馬、名鷹、俊犬、弓矢俱備,先聚兵城外,操入請天子田獵。
帝欲推脫,操以“古之帝王,春搜夏苗,秋獮冬狩:四時出郊,以示武於天下。今四海擾攘之時,正當借田獵以講武。”為由。
帝不敢不從(無選擇權之時,認命足矣!無謂反抗,隻能徒增麻煩),隨即上逍遙馬,帶寶雕弓、金鈚箭,排鑾駕出城。
劉備與關、張各彎弓插箭,內穿掩心甲,手持兵器,引數十騎隨駕出許昌。
曹操騎爪黃飛電馬,引十萬之眾,與天子獵於許田。
操與天子並馬而行,隻爭一馬頭,背後都是操之心腹將校,文武百官,遠遠侍從。
獻帝馳馬到許田,劉備起居道傍。
帝欲看皇叔射獵,劉備領命上馬,一箭正中那兔,帝喝采。
荊棘中趕出一隻大鹿,帝連射三箭不中,帝令曹操射之,操就討天子寶雕弓、金鈚箭,扣滿一射,正中鹿背,倒於草中。
群臣將校,見了金鈚箭,隻道天子射中,都踴躍向帝呼“萬歲”。
曹操縱馬直出,遮於天子之前以迎受之(虛實相間,試探之要也),眾皆失色。
劉備背後雲長大怒,睜開丹鳳眼(傳言關公睜眼就要殺人,正宗的關公像,其眼必是閉合),要斬曹操。
劉備見了,慌忙搖手送目(無真憑實據,切不可妄動生死),關公見兄如此,便不敢動(上下一心,方成大事)。
劉備向操稱賀,操假說:此天子洪福。
操回馬向天子稱賀,竟不獻還寶雕弓,就自懸帶(虛實相間,一貫到底,方保轉換餘地),圍場已罷,駕回許都。
雲長問劉備:為何阻止雲長殺曹操。
劉備解釋:操與帝相離隻一馬頭,操心腹之人,周回擁侍,輕有舉動,倘事不成,有傷天子,罪反坐備等(能承受得了動手的後果,方可動手;若不能承受其後果,止手為上)。
雲長言明:不殺曹操,後必為禍。
劉備提醒關羽:此事宜秘之,不可輕言(殺伐大事,隱秘為上)。
五、血書求援
獻帝回宮向伏皇後哭訴:帝先受董卓之殃,後遭傕、汜之亂。常人未受之苦,後得曹操,以為社稷之臣;不意專國弄權,擅作威福(身逢亂世,無能之輩,苟活已是僥幸!自強乃強盛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