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皇後歎息,伏皇後之父伏完自知無權,難以治操(人貴有自知之明),推薦車騎將軍國舅董承(董承是董太後的侄子,董承和劉協的老爹劉弘是堂兄弟,劉協應該叫董承為叔叔。董承在劉協被李傕郭汜追趕,從長安逃回洛陽的途中救駕劉協,被封為車騎將軍。後董承的妹妹嫁給劉協,被稱為董貴妃,所以董承後來成了劉協的大舅哥,理所當然就是國舅啦。在其他史料中有說劉協娶的是董承的女兒,那麼董承就應該是國丈而不是國舅。)行治操之事。
完提醒:帝左右皆操賊心腹,倘事泄,為禍不深(機密要事,隱秘為上)。
完獻計:帝製衣一領,取玉帶一條,密賜董承,於帶襯內縫一密詔以賜之,令到家見詔,可以晝夜畫策,神鬼不覺。
帝同意,伏完辭出。
帝自作一密詔,咬破指尖,以血寫之(“血書”表明誌向的上法),暗令伏皇後縫於玉帶紫錦襯內,自穿錦袍,自係此帶,令內史宣董承入。
承見帝禮畢,帝引承到太廟,轉上功臣閣內。
帝借董承之口說出:高皇帝起自泗水亭長,提三尺劍,斬蛇起義,縱橫四海,三載亡秦,五年滅楚:遂有天下,立萬世之基業(祖上榮耀,奮發動力之一)。
帝借留侯張良、酂侯蕭何表達:帝欲借董承之力製衡曹操。
帝回顧左右較遠,解袍帶賜承,密告知:歸可細觀之。
承會意,穿袍係帶,辭帝下閣。
曹操得知:帝與董承登功臣閣說話。操即入朝來看(事出反常必有妖,親探敵情更易得其虛實)。
董承出閣,才過宮門,恰遇操來,隻得立於路側施禮。
操詢問董承所來何事,董承謊稱:適蒙天子宣召,賜以錦袍玉帶。
操要求董承解帶,承心知衣帶中必有密詔,恐操看破,遲延不解(做賊心虛,常人皆如此)。
操叱左右解下玉帶,看了半晌,並要求脫下袍子。
承心中畏懼,不敢不從,遂脫袍獻上。
操親自以手提起,對日影中細細詳看。
看畢,曹操假意讓董承以承袍帶轉賜與曹操。
承本欲不給,操詐稱:承衣帶中有謀。
承大驚,假意讓曹操留下。(欲擒故縱,宜收奇效)
操謊稱戲言,遂脫袍帶還承,承辭操歸家,發現天子手書血字密詔。
詔曰:朕聞人倫之大,父子為先,尊卑之殊,君臣為重。近日操賊弄權,欺壓君父;結連黨伍,敗壞朝綱;敕賞封罰,不由朕主。朕夙夜憂思,恐天下將危。卿乃國之大臣,朕之至戚,當念高帝創業之艱難,糾合忠義兩全之烈士,殄滅奸黨,複安社稷,祖宗幸甚!破指灑血,書詔付卿,再四慎之,勿負朕意!建安四年春三月詔(機密要文,簡明扼要為宜!長篇大論,抒情達意,乃演講之要也!兩者混為一談,足見其無能!此等長文,帝血夠否?)。
董承覽畢,涕淚交流,一夜寢不能寐。
晨起,複至書院中,放詔於幾上(性命攸關,機密大事,稍有大意,自尋死路也),忖量未定,隱幾而臥。
門吏知侍郎王子服與董承交厚(居其位,安其職,儘其誠而不逾其度。玩忽職守,害人害己),不敢攔阻,子服竟入書院。
見承伏幾不醒,子服默取看畢,藏於袖中,叫醒承。
承驚覺,不見詔書,魂不附體,手腳慌亂。
子服謊稱要告發董承,承哭訴:若子服如此,漢室休矣!
子服建議:於密室同立義狀,各舍三族,以報漢君。
承大喜,取白絹一幅,先書名畫字,子服亦即書名畫字。
書畢,子服又舉薦將軍吳子蘭,可與同謀,承舉薦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共同行事。
正商議間,種輯、吳碩來探,承教子服暫避於屏後。
承接二人入書院坐定,輯問董承:承懷恨許田射獵之事否?
承表示:雖懷恨,無可奈何。
碩言明:誓殺操賊,恨無助者!
輯表示願意相助,王子服從屏後出謊稱:要向曹操告發(“真心”不可輕信,千錘百煉始成鋼,百折不撓終成才)。
種輯怒,表示為除曹操不怕死(忠義之言既出,當一以貫之)。
承言明:承等正為此事,欲見碩、輯二公,王侍郎之言乃戲耳。
於袖中取出詔來與二人看,二人讀詔,承遂請書名。
子服去不多時,同子蘭至,與眾相見,亦書名畢,承邀於後堂會飲。
西涼太守馬騰相探,承先是推我病,不能見,騰知董承裝病,承隨即出廳延接。
禮畢坐定,騰戳破董承稱病謊言,承無言以對。
騰拂袖便起,嗟歎:皆非救國之人也!
承感騰言,挽留之,騰為許田射獵之事,憤憤不平。
承恐騰有詐(多事之秋,詭詐之事常有,防之為上),佯驚謊稱:曹丞相乃國之大臣,朝廷所倚賴。
騰大怒,揚稱曹操非好人,承提醒:耳目甚近,請騰低聲。
騰認為董承是貪生怕死之徒,又欲起身。
承知騰忠義,遂邀騰入書院,取詔示之。
騰讀畢,表示:願統西涼兵為外應。
承請騰與諸公相見,取出義狀,教騰書名。
騰舉薦一人,眾皆問何人,馬騰不慌不忙,說出那人來。
預知馬騰之言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