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義士又添一人
馬騰推薦豫州牧劉備加入其中,承認為:劉備雖係皇叔,今正依附曹操,不可能參與此事。
騰說出“前日圍場之中,雲長挺刀欲殺操,劉備以目視之而止(無意行為和微小細節,方見真心)”之事。
馬騰建議董承試著請求劉備加入(推測之事,驗證後方可決斷)。
吳碩建議:此事不宜太速,當從容商議。
次日黑夜裡,董承懷詔,徑往劉備公館中來。
董承言明:白日乘馬相訪,恐操見疑,故黑夜相見。劉備命取酒相待。
承質問:前日圍場之中,雲長欲殺曹操,劉備動目擺頭而退之,何意?
劉備失驚問董承如何知曉(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失誤之後不應想著如何隱瞞,應考慮各種應對之策,相機而動)?
承篤定親眼所見,劉備不能隱諱,遂說關羽實情。
承掩麵而哭,慨歎:朝廷臣子,若儘如雲長,何憂不太平哉!
劉備恐是曹操使承來試探,佯言:曹丞相治國,何憂不太平?
承變色而起怒罵劉備,劉備直言:恐國舅有詐,故相試耳(言語、表情最易騙人,豈可輕信!不見棺材不掉淚,不見兔子不撒鷹,方為穩妥之法)。
董承取衣帶詔令觀之,劉備不勝悲憤,承又將義狀出示,劉備當即表示願意加入。
劉備亦書“左將軍劉備”,押了字,付承收訖。
承打算再請三人,共聚十義,劉備提醒:切宜緩緩施行,不可輕泄。
共議到五更,相彆去了。
二、青梅煮酒
劉備為防曹操謀害,就下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韜光養晦,無施展才能機會之時的必備技能)。
關、張二人質問劉備為什麼這麼做,劉備隻是告訴二人不是他們能知道的。
二人乃不複言(話不投機半句多!情況不明時,沉默是最好的應對方法)。
關、張不在,劉備正在後園澆菜,許褚、張遼引數十人入園中聲稱:丞相有命,請劉備便行。
劉備驚問:有甚緊事?(突發狀況,儘量刺探消息,以備不時之需)
許褚稱不知,隻是奉命行事。
劉備隻得隨二人入府見操,操笑稱劉備在家做得好大事(言語含糊不清,不失為試探良方)!?
嚇得劉備麵如土色(傳言劉備喜怒不形於色,看家本領也不是時時見效)。
操執劉備手,直至後園,稱讚:劉備學圃不易!
劉備方才放心,謊稱:無事消遣。
操提起去年征張繡時,道上缺水,將士皆渴;操心生一計,以鞭虛指宣稱:前麵有梅
林,軍士聞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望梅止渴,由此而來。“條件反射”,古來有之)。
曹操邀劉備小亭飲酒,備心神方定,隨至小亭,二人對坐,開懷暢飲。
酒至半酣,忽陰雲漠漠,聚雨將至,曹操借天氣變化向劉備提問:當世英雄為何人?
劉備假意推脫一二後,便道出:淮南袁術、河北袁紹、劉景升、孫伯符、益州劉季玉、張繡、張魯、韓遂等人。
曹操一一駁斥並稱:夫英雄者,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者也(此乃大英雄之真意也)。
劉備問操:誰能當之?
操言明: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傳言:此為曹操客氣之言,並非真意!)
劉備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劉備謊稱:一震之威,乃至於此(就坡騎驢 ——好下台階)。
操笑話劉備畏雷,遂不疑備。
天雨方住,關、張二人撞入後園,手提寶劍,突至亭前,左右攔擋不住(事急從權!一切守著規矩,守成有餘,進取不足)。
二人從城外射箭方回,聽得劉備被許褚、張遼請將去了,隻恐有失,故衝突而入。
操問二人何來,雲長謊稱:舞劍,以助一笑。
操笑稱:此非鴻門會,安用項莊、項伯乎?劉備亦笑。
操笑稱:取酒與二樊噲壓驚(曆史可以參考,但不一定能複製)。關、張拜謝。
須臾席散,劉備辭操而歸,劉備以落箸事說與關、張(共享機密,親近之人的標誌)。
劉備解釋:備之學圃,正欲使操知備無大誌;不意操竟指備為英雄,備故失驚落箸。又恐操生疑,故借懼雷以掩飾之耳。
關、張皆讚劉備高見!
三、掙脫牢籠
操又請劉備,正飲間,滿寵探聽袁紹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