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聚好散
獨蔡陽不服關公,欲往追之。
操訓斥:不忘故主,來去明白,真丈夫也,眾將皆當效之(人品有高低,無對錯!立場,是非標準的根本)。
遂叱退蔡陽,不令去趕。
程昱提醒:關公不辭而去,亂言片楮,冒瀆鈞威,其罪大矣。若縱關公使歸袁紹,是與虎添翼也,不若追而殺了,以絕後患(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儘其責)。
操以信義為重,故令不追。
曹操想與關公做個人情,令張遼先去請住關公,待曹操與關公送行,更以路費征袍贈之,使為日後紀念(買賣不成仁義在,何苦相逼強買賣?)。
張遼領命,單騎先往,曹操引數十騎隨後而來。
關公因欲護送車仗,不敢縱馬,張遼拍馬而至,叫住關公。
關公教車仗從人,隻管望大路緊行,自己勒住赤兔馬,按定青龍刀,立馬於橋上望之。曹操引數十騎,飛奔前來,背後乃是許褚、徐晃、於禁、李典之輩。
關公見眾人手中皆無軍器(握手禮來源於原始社會,早在遠古時代,人們以狩獵為生,如果遇到素不相識的人,為了表示友好,就趕緊扔掉手裡的打獵工具,並且攤開手掌讓對方看看,示意手裡沒有藏東西),方始放心。
曹操表示:操欲取信於天下(誠信是做人之根本,立業之基),不會負前言,恐關公途中乏用,特具路資相送。
一將從馬上托過黃金一盤,關公拒絕,操又送錦袍一領,另一將下馬,雙手捧袍過來。
雲長恐有他變,不敢下馬,用青龍刀尖挑錦袍披於身上(做大事者必重於細節,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勒馬回頭稱謝。
雲長遂下橋往北而去,許褚覺得關公無禮太甚,欲擒之。
操堅持言既出,不可追也(一言九鼎重千秋)。
二、路遇好人
關公來趕車仗,約行三十裡,卻隻不見,雲長心慌,縱馬四下尋之。
襄陽人廖化叫住關羽解釋:同伴杜遠誤將二夫人劫掠上山,化知是大漢劉皇叔夫人,且聞關羽護送在此,化即欲送下山來。杜遠出言不遜,被化殺之(舉大體而不論小事,務實效而不為虛名)。
關公教急取二夫人下山,關羽問明情況,果如廖化所言:杜遠不從,已被廖化殺了(道不同不相為謀,誌不同不相為友)。
關公拜謝廖化,廖化欲以部下人送關公。
關公因化是黃巾餘黨,未可作伴,乃謝卻之(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誌也)。
廖化又拜送金帛,關公亦不受,廖化拜彆,自引人伴投山穀中去了。
雲長將曹操贈袍事,告知二嫂(麵對聰明人,坦誠相見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催促車仗前行。
桓帝時曾為議郎,致仕歸鄉的胡華在家中款待關羽等人,並請關羽帶書信予在榮陽太守王植部下為從事的兒子胡班。
關公允諾。
三、過五關斬六將
東嶺關把關將孔秀依法度向關羽要曹操的文憑,關羽沒有文憑,硬要闖關(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秀又商量:留下老小為質,隻關羽過關。關公大怒,舉刀就殺孔秀。
秀鳴鼓聚軍,殺下關來,關公約退車仗,縱馬提刀,隻一合,孔秀屍橫馬下。
眾軍便走,關公揚言:殺孔秀,不得已也,借眾軍之口,傳語曹操,言孔秀欲害關羽,關羽故殺之(孤將一人而勝眾軍,眾軍因失一將而棄城池,夢也)。
關公即請二夫人車仗出關,望洛陽進發。
洛陽太守韓福領軍排列關口,問關羽身份,關公欠身言明:羽為漢壽亭侯(掛印封金,拒官退財也,掛印後仍用其官職,掩耳盜鈴也)。
韓福向關公要曹操的文憑,關公表示沒有。
韓福推斷:無文憑,即係逃竄。
關公怒(奉公守法,忠於職守,何怒之有),恐嚇韓福:東嶺孔秀,已被關公所殺,韓福亦欲尋死耶(威脅、恐嚇,江湖匪徒莫過如此)?
韓福令孟坦出馬,輪雙刀來取關公,孟坦戰不三合,撥回馬便走。
孟坦隻指望引誘關公,不想關公馬快(掛印封金,為何不還寶馬?),早已趕上,隻一刀,砍為兩段。
關公勒馬回來,韓福閃在門首,儘力放了一箭,正射中關公左臂。
公用口拔出箭,飛馬徑奔韓福,韓福急走不迭,關公手起刀落,帶頭連肩,斬於馬下,殺散眾軍,保護車仗。
關公割帛束住箭傷,連夜投汜水關來。
把關將並州人卞喜,尋思一計:就關前鎮國寺中,埋伏下刀斧手二百餘人,誘關公至寺,約擊盞為號,欲圖相害。
安排已定,出關迎接關公。
公見卞喜來迎,便下馬相見,喜大讚關公,關公訴說斬孔秀、韓福之事。
卞喜假意承認關公殺得對,並表示向曹操解釋。
關公甚喜,同上馬過了汜水關,到鎮國寺前下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