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終離曹營
關公同孫乾保二嫂向汝南進發,夏侯惇領三百餘騎,從後追來。
孫乾保車仗前行,關公質問夏侯惇:惇追趕關公,有失曹操大度(關公殺六將之時可想過曹操?)。
夏侯惇言明:曹操無明文傳報,關公於路殺人,又斬惇部將,無禮太甚!特來擒關公,獻與曹操發落!(名正言順,理當如此)
夏侯惇拍馬挺槍欲鬥,後麵一騎飛來,傳令:不可與雲長交戰!
關公按轡不動,來使於懷中取出公文,言明:曹操敬愛關將軍忠義,特傳公文,遍行諸
處(關公殺人是有多快——保護著車架,殺著人;一個純粹傳令的竟然趕不上)。
惇問關公於路殺把關將士,曹操知否?
來使回答曹操未知,惇決定活捉關公去見曹操。
關公大怒,表示:不懼夏侯惇(得理不饒人的臭毛病竟出現在關公身上,關公的大義何在?)。
兩人戰不十合,又一使者至並言明:曹操令其馳公文來放行。
惇又問使者:曹操知關公於路殺人否?使者回答:未知。
惇指揮手下軍士,將關公圍住,關公大怒,舞刀迎戰。
兩個正欲交鋒,張遼飛馬而來。
張遼近前言明:奉曹操鈞旨:因聞知雲長斬關殺將,恐於路有阻,特差遼傳諭各處關隘,任便放行。
惇又言:秦琪是蔡陽之甥,今被關公所殺,可能不會罷休!
遼表示:見蔡將軍,自有分解,夏侯惇不可廢曹操之意。
夏侯惇隻得將軍馬約退。
遼問雲長:今欲何往?
關公謊稱:聞劉備又不在袁紹處,羽將遍天下尋之(敵我分明,當防之;此時方顯關公理智)。
遼又建議關公且再回見曹操,關公婉拒。
關公與張遼拱手而彆,張遼與夏侯惇領軍自回。
二、收周倉
關公趕上車仗,與孫乾說知此事。
大雨滂沱,行裝儘濕,關公引著車仗,到郭常莊上借宿,郭常宰羊置酒相待,請二夫人於後堂暫歇。
郭常陪關公、孫乾於草堂飲酒。
至黃昏時候,一少年引數人入莊,徑上草堂。
郭常向關公介紹:少年為常子,打獵方回。
少年見過關公,即下堂去了。
常流淚言:止生此子,不務本業,惟以遊獵為事,是家門不幸也!
關公亦為歎息,至更深,郭常辭出。
關公與孫乾方欲就寢,聞後院馬嘶人叫。
關公與孫乾提劍往視之,郭常之子倒在地上叫喚,從人正與莊客廝打。
關公得知郭常之子來盜赤兔馬,被馬踢倒。
關公怒,恰待發作,郭常向關公求饒(慈母多敗兒,敗家子都是父母慣出來的)。
關公看郭常的麵子,且姑恕之,遂分付從人看好了馬,喝散莊客,與孫乾回草堂歇息。
郭常夫婦出拜於堂前,謝關公之恩,關公欲喚出,以正言教之。
常言明:常子於四更時分,又引數個無賴之徒,不知何處去了(寬則姑息放縱,長傲恣情,百端過惡,皆從此生也)。
關公謝彆郭常,奉二嫂上車,與孫乾並馬,護著車仗,取山路而行。
張角舊部裴元紹在郭常之子的邀請下來劫關公的馬,得知是關公後,下馬叩拜並將郭常之子押到關公麵前。
郭常之子拜伏乞命,關公再看其父之麵,饒其性命!(有功而不賞則善不勸,有過而不誅則惡不懼)
郭子抱頭鼠竄而去。
臥牛山有一關西人,姓周,名倉,原在黃巾張寶部下為將,張寶死,嘯聚山林。
多曾與裴元紹說關公盛名,恨無門路相見。
關公言:綠林中非豪傑托足之處,建議裴元紹等可各去邪歸正,勿自陷其身(不能一杆子打翻一船人)。
元紹拜謝。
周倉持槍乘馬,引眾而至,見了關公,疾忙下馬,俯伏道傍參拜關公。
周倉舊隨黃巾張寶時,曾識關公,恨失身賊黨,不得相隨。
今日幸得拜見,願關公不棄,收為步卒,早晚執鞭隨鐙,死亦甘心!
關公見倉意甚誠,問:倉若隨關公,倉手下人伴若何?
倉言明:願從則俱從,不願從者,聽之可也。
眾人皆願從。
關公乃下馬至車前稟問二嫂,甘夫人以前廖化欲相投,關公卻之為由,建議不收周倉之眾,又以其女流淺見,請關公自斟酌(話不說滿,事不做絕,利不占儘)。
關公覺得嫂嫂說得對,遂對周倉言明:二夫人不從,倉等且回山中,待關公尋見劉備,必來相招。
周倉表示:若以眾人相隨為不便,可令眾人儘跟裴元紹去,倉隻身步行,跟隨關公,雖萬裡不辭也(持之以恒,方得始終)!
關公再以此言告二嫂,甘夫人表示同意,關公乃令周倉撥人伴隨裴元紹去。
元紹亦願隨關公,周倉表示:元紹若去時,人伴皆散,權且當統領,周倉隨關公去,但有住紮處,便來取元紹。
元紹怏怏而彆,周倉跟著關公,往汝南進發。
三、斬敵證清白
張飛偶過古城,逐去縣官,占住城池,權且安身。
當日孫乾領關公命,入城見飛,施禮畢,言:劉備離了袁紹處,投汝南去了,今雲長直從許都送二位夫人至此,請張飛出迎。
張飛聽罷,更不回言,隨即披掛持矛上馬,引一千餘人,徑出北門。
孫乾驚訝,又不敢問,隻得隨出城來。
關公望見張飛到來,喜不自勝,付刀與周倉接了,拍馬來迎。
張飛揮矛向關公便搠,關公大驚,連忙閃過,問張飛緣由。
飛大罵關公無義(桃園結義真的牢不可破嗎?未問兄弟,直接廝殺),言:關公背了兄長,降了曹操,封侯賜爵,今又來賺張飛!張飛要與關公拚個死活!(人主之患在於信人,信人則製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