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言:於彼時亦投鼠忌器耳。
劉琦儘起江夏之兵接應劉備,孔明儘起夏口軍前來相助。
劉備大悅,合為一處,商議破曹之策。
孔明建議:劉備且到夏口屯住,劉琦自回江夏,為犄角之勢,可以抵當曹操。
劉琦讚同孔明之言,但琦欲請劉備暫至江夏,整頓軍馬停當,再回夏口不遲。(人生三大憾事:遇好書而不學、遇高人而不交、遇良機而不握)
劉備同意,遂留下雲長引五千軍守夏口,劉備、孔明、劉琦共投江夏。
四、各思其謀
曹操見雲長在旱路引軍截出,疑有伏兵,不敢來追,又恐水路先被劉備奪了江陵,便星夜提兵赴江陵來。
荊州治中鄧義、彆駕劉先,料不能敵曹操,遂引荊州軍民出郭投降。
曹操入城、安民已定,釋韓嵩之囚,加為大鴻臚,其餘眾官,各有封賞。
曹操與眾將議:今劉備已投江夏,恐結連東吳,是滋蔓也,當用何計破之?
荀攸進諫:遣使馳檄江東,請孫權會獵於江夏,共擒劉備,分荊州之地,永結盟好,孫權必驚疑而來降。
操從攸計,一麵發檄遣使赴東吳;一麵計點馬步水軍共八十三萬,詐稱一百萬(拉大旗做虎皮——裝麵子),水陸並進,沿江而來,西連荊、峽、東接蘄、黃、賽柵聯絡三百餘裡。
江東孫權聞曹操大軍至襄陽,劉琮已降,今又星夜兼道取江陵,乃集眾謀士商議禦守之策。
魯肅進諫:今劉表新亡,劉備新敗,肅請奉命往江夏吊喪,因說劉備使撫劉表眾將,同心一意,共破曹操。
權喜從肅言,即遣魯肅齎禮往江夏吊喪。
劉備至江夏,與孔明、劉琦共議良策。
孔明獻計:往投東吳孫權,以為應援,使南北相持,備等從中取利(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劉備擔心江東人物極多,必有遠謀,恐怕不容。
孔明笑言:今操引百萬之眾,虎踞江漢,江東定使人來探聽虛實。若有人到此,亮借一帆風,直至江東,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南北兩軍互相吞並。
劉備讚同孔明的說法,但不知道如何得江東人到?
正說間,人報江東孫權差魯肅來吊喪,船已傍岸。
孔明遂問劉琦:往日孫策亡時,襄陽曾遣人去吊喪否?
琦言:江東與琦家有殺父之仇,不通慶吊之禮!
孔明乃明言:魯肅之來,非為吊喪,乃來探聽軍情也。遂對劉備言:魯肅至,若問曹操動靜,劉備隻推不知,再三問時,劉備隻說可問諸葛亮。(謀定而後動,三思而後行)
計會已定,使人迎接魯肅,肅入城吊喪,收過禮物,劉琦請肅與劉備相見。
禮畢,邀入後堂飲酒,肅問劉備操軍虛實。
劉備假推不知,魯肅再三詢問,劉備隻推說問孔明。
肅遂求見孔明(寧教人求己,不讓己求人),劉備教請孔明出來相見。
肅見孔明禮畢,向亮請教今安危之事,孔明稱儘知曹操奸計,但恨力未及,故且避之。
肅借機請劉備遣心腹往結東吳,以共圖大事。
孔明以劉備與孫權自來無舊為由假拒之,肅以孔明之兄現為江東參謀為由,表示願與孔明同見孫權,共議大事。
肅堅請孔明同去,劉備佯不許。
孔明言:事急矣,請奉命一行。
劉備方才許諾(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魯肅遂彆了劉備、劉琦,與孔明登舟,望柴桑郡來。
預知孔明此去畢竟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