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提醒:若斬延,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孔明恕之。
孔明指魏延警告:孔明今饒延性命,延可儘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孔明好歹取延首級。
魏延喏喏連聲而退,黃忠薦劉表侄劉磐——現在攸縣閒居,劉備取回,教掌長沙郡。
四郡已平,劉備班師回荊州,改油江口為公安。
自此錢糧廣盛,賢士歸之,將軍馬匹散屯於隘口。
三、相互禮敬
周瑜自回柴桑養病,令甘寧守巴陵郡,令淩統守漢陽郡,二處分布戰船,聽候調遣。
程普引其餘將士投合淝縣來,聞程普兵到,孫權大喜,親自出營勞軍。
人報魯子敬先至,權乃下馬立待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肅慌忙滾鞍下馬施禮。
眾將見權如此待肅,皆大驚異。
權請肅上馬,並轡而行,密問:權下馬相迎,足顯肅否?
肅言:未也。
權問:何如而後為顯耶?
肅言:願孫權威德加於四海,總括九州,克成帝業,使肅名書竹帛,始為顯矣。
權撫掌大笑,同至帳中,大設飲宴,犒勞鏖兵將士,商議破合淝之策。
四、損將知錯
張遼差人來下戰書,權拆書觀畢,大怒言:張遼欺權太甚!遼聞程普軍來,故意使人搦
戰!來日權不用新軍赴敵,看權大戰一場!
三軍出寨,往合淝進發,軍馬行至半途,曹兵已到。
孫權金盔金甲,披掛出馬,張遼縱馬當先,專搦孫權決戰。
權綽槍欲自戰,陣門中太史慈挺槍驟馬早出,張遼揮刀來迎,兩將戰有七八十合,不分
勝負。
樂進一騎馬,一口刀,從刺斜裡徑取孫權,宋謙、賈華急將畫戟遮架,刀到處,兩枝戟
齊斷,隻將戟杆望馬頭上打。
樂進回馬,宋謙綽軍士手中槍趕來,李典搭上箭,望宋謙心窩裡便射,應弦落馬。
太史慈見背後有人墮馬,棄卻張遼,望本陣便回,張遼乘勢掩殺過來,吳兵大亂,四散
奔走。
張遼望見孫權,驟馬趕來,程普領軍截殺一陣,救了孫權。
張遼收軍自回合淝,程普保孫權歸大寨,敗軍陸續回營。
孫權因見折了宋謙,放聲大哭。
長史張紘諫:孫權恃盛壯之氣,輕視大敵,三軍之眾,莫不寒心。即使斬將搴旗,威振
疆場,亦偏將之任,非孫權所宜也。願抑賁、育之勇,懷王霸之計。且今日宋謙死於鋒鏑之下,皆孫權輕敵之故,今後切宜保重。
權承認:是權之過也,從今當改之(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五、急報仇又失一將
少頃,太史慈入帳,獻計:慈手下有一人,姓戈,名定,與張遼手下養馬後槽是弟兄,後槽被責懷怨,今晚使人報來,舉火為號,刺殺張遼,以報宋謙之仇,慈請引兵為外應。
諸葛瑾提醒:張遼多謀,恐有準備,不可造次。
太史慈堅執要行,權因傷感宋謙之死,急要報仇,遂令太史慈引兵五千,去為外應。
後槽定計:隻就草堆上放起一把火,戈定去前麵叫反,城中兵亂,就裡刺殺張遼,餘軍
自走也。
戈定讚成,是夜張遼得勝回城,賞勞三軍,傳令不許解甲宿睡。
左右不解,遼解釋:為將之道:勿以勝為喜,勿以敗為憂。倘吳兵度遼無備,乘虛攻
擊,何以應之?今夜防備,當比每夜更加謹慎。(勝不驕敗不餒,做人便要誌存高遠,腳踏實地)
說猶未了,後寨火起,一片聲叫反,報者如麻。
張遼出帳上馬,喚親從將校十數人,當道而立。
遼料定此是造反之人,故驚軍士耳,如亂者先斬!
無移時,李典擒戈定並後槽至,遼詢得其情(要想戰爭獲得勝利,最安全可靠的辦法:對敵情有了充分、正確地了解後,再采取行動。),立斬於馬前。
隻聽得城門外鳴鑼擊鼓,喊聲大震,遼料定此是吳兵外應,可就計破之。
遼令人於城門內放起一把火,眾皆叫反,大開城門,放下吊橋。
太史慈見城門大開,隻道內變,挺槍縱馬先入,城上一聲炮響,亂箭射下,太史慈急退,身中數箭。
背後李典、樂進殺出,吳兵折其大半,乘勢直趕到寨前,陸遜、董襲殺出,救了太史慈。
孫權見太史慈身帶重傷,愈加傷感。
張昭請權罷兵,權從之,遂收兵下船,回南徐潤州。
太史慈病重,權使張昭等問安,太史慈大叫: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誌未遂,奈何死乎!(生死不移其誌,大丈夫也!)
言訖而亡,年四十一歲。
孫權聞慈死,傷悼不已,命厚葬於南徐北固山下,養慈子太史亨於府中。
六、借口失又被催債
劉備在荊州整頓軍馬,聞孫權合淝兵敗,已回南徐,與孔明商議。
報公子劉琦病亡,劉備聞之,痛哭不已。
孔明勸諫:劉備勿憂,恐傷貴體,且理大事:急差人到襄陽守禦城池,並料理葬事。
孔明推薦雲長行此事,即時便教雲長前去襄陽保守。
劉備問:今日劉琦已死,東吳必來討荊州,如何對答?
孔明表示:若有人來,亮自有言對答。
過了半月(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萬事皆有法,不可亂也),人報東吳魯肅特來吊喪。預知孔明如何對答,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