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哭聲不絕。
孔明出麵解釋:當初劉備借荊州時,許下取得西川便還,仔細想來,益州劉璋是劉備之弟,一般都是漢朝骨肉,若要興兵去取璋城池時,恐被外人唾罵,若要不取,還了荊州,何處安身?若不還時,於尊舅麵上又不好看,事實兩難,因此淚出痛腸。
孔明說罷,觸動劉備衷腸,真個捶胸頓足,放聲大哭(人情是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孔明言:有煩肅回見孫權,將此煩惱情節,懇告孫權,再容幾時。
肅反問:倘孫權不從,如之奈何?
孔明言:孫權既以親妹聘嫁劉備,安得不從乎?望肅善言回覆。
魯肅是個寬仁長者,見劉備如此哀痛,隻得應允,宴畢,送魯肅下船。
五、又出“奇謀”
肅徑到柴桑,見了周瑜,具言其事。
周瑜頓足言:肅又中諸葛亮之計也!當初劉備依劉表時,常有吞並之意,何況西川劉璋乎?似此推調,未免累及肅矣,瑜有一計,使諸葛亮不能出瑜算中,去便當一行。
肅表示:願聞妙策。
瑜出策:肅不必去見孫權,再去荊州對劉備說:孫、劉兩家,既結為親,便是一家,若劉氏不忍去取西川,東吳起兵去取,取得西川時,以作嫁資,卻把荊州交還東吳。
肅信以為真,言:西川迢遞,取之非易,周瑜此計,莫非不可?
瑜笑言:肅真長者也,瑜隻以此為名,實欲去取荊州,且教劉備不做準備,東吳軍馬收川,路過荊州,就問劉備索要錢糧,劉備必然出城勞軍。那時乘勢殺之,奪取荊州,雪瑜之恨,解肅之禍。(假途滅虢,踐土會盟。何遵約法,韓弊煩刑!突然看到了劉備奪西川的影子!)
魯肅大喜,便再往荊州來。
孔明料定:魯肅必不曾見孫權,隻到柴桑和周瑜商量了甚計策,來誘備耳,但說的話,劉備隻看孔明點頭,便滿口應承。
計會已定,魯肅入見,禮畢,肅言:孫權甚是稱讚劉備盛德,遂與諸將商議,起兵替劉備收川,取了西川,卻換荊州,以西川權當嫁資,但軍馬經過,卻望應些錢糧。
孔明聽了,忙點頭言:難得孫權好心!劉備拱手稱謝。
孔明再言:如雄師到日,即當遠接犒勞。魯肅暗喜,宴罷辭回。
孔明大笑言:周瑜死日近矣!
劉備又問如何,孔明言:此乃假途滅虢之計也,虛名牧川,實取荊州,等劉備出城勞軍,乘勢拿下,殺入城來,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也。
孔明獻計:隻顧準備窩弓以擒猛虎,安排香餌以釣鼇魚,等周瑜到來,瑜便不死,也九分無氣。
六、三氣周瑜
魯肅回見周瑜,說劉備、孔明歡喜一節,準備出城勞軍。
周瑜大笑認為:今番也中了瑜計,便教魯肅稟報孫權,並遣程普引軍接應。
周瑜此時箭瘡已漸平愈,身軀無事,使甘寧為先鋒,自與徐盛、丁奉為第二,淩統、呂蒙為後隊,水陸大兵五萬,望荊州而來。
前軍至夏口,周瑜問:荊州有人在前麵接否!
人報:劉備使糜竺來見周瑜。
瑜喚至,問勞軍如何,糜竺言:劉備皆準備安排下了。
瑜問:劉備何在?
竺言:在荊州城門外相等,與周瑜把盞。
瑜言:今為劉備家之事,出兵遠征,勞軍之禮,休得輕易。
糜竺領了言語,先回。
戰船密密排在江上,依次而進,看看至公安,並無一隻軍船,又無一人遠接(“一無所有”,豈不怪哉!)。
周瑜催船速行,離荊州十餘裡,隻見江麵上靜蕩蕩的。
哨探的回報:荊州城上,插兩麵白旗,並不見一人之影。
瑜心疑,教把船傍岸,親自上岸乘馬,帶了甘寧、徐盛、丁奉一班軍官,引親隨精軍三千人,徑望荊州來。
既至城下,並不見動靜,瑜勒住馬,令軍士叫門。
城上問是誰人,吳軍答:是東吳周瑜親自在此。言未畢,忽一聲梆子響,城上軍一齊都豎起槍刀。
敵樓上趙雲道出周瑜計謀,周瑜聞之,勒馬便回。
探馬來報:探得四路軍馬,一齊殺到:關羽從江陵殺來,張飛從姊歸殺來,黃忠從公安殺來,魏延從孱陵小路殺來,四路正不知多少軍馬,喊聲遠近震動百餘裡,皆言要捉周瑜。
瑜馬上大叫一聲,箭瘡複裂,墜於馬下。
預知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