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敵手“預見”
魏主曹睿令張郃為先鋒,與司馬懿一同征進;一麵令辛毗、孫禮二人領兵五萬,往助曹真。二人奉詔而去。
司馬懿引二十萬軍,出關下寨,請先鋒張郃至帳下言: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懿用兵,先從子午穀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子午穀奇謀”能得到司馬懿的肯定,難怪影響如此之大!)。亮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今必出軍斜穀,來取郿城。若取郿城,必分兵兩路,一軍取箕穀矣。懿已發檄文,令子丹拒守郿城,若兵來不可出戰;令孫禮、辛毗截住箕穀道口,若兵來則出奇兵擊之。
郃問:今懿當於何處進兵?
懿言:懿素知秦嶺之西,有一條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處皆是漢中咽喉。諸葛亮欺子丹無備,定從此進。懿與郃徑取街亭,望陽平關不遠矣。亮若知懿斷亮街亭要路,絕亮糧道,則隴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連夜奔回漢中去也。亮若回動,懿提兵於小路擊之,可得全勝;若不歸時,懿卻將諸處小路,儘皆壘斷,俱以兵守之。一月無糧,蜀兵皆餓死,亮必被懿擒矣(謀事貴密,行事貴周!)。
張郃大悟,拜伏於地言:懿神算也!
懿言:諸葛亮不比孟達(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時而異)。郃為先鋒,不可輕進。當傳與諸將:循山西路,遠遠哨探。如無伏兵,方可前進(傳言:司馬懿之所以能夠成功,主要是小心謹慎和能夠隱忍!)。若是怠忽,必中諸葛亮之計。
張郃受計引軍而行。
諸葛亮在祁山寨中,報新城探細人來到。
諸葛亮急喚入問之,細作告言:司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達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儀、李輔、鄧賢為內應:孟達被亂軍所殺。今司馬懿撤兵到長安,見了魏主,同張郃引兵出關,來拒亮師也。
二、失街亭
諸葛亮大驚言:孟達做事不密,死固當然(每次死人皆言當死,好嗎?)。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亮咽喉之路。
便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畢,參軍馬謖言:謖願往。
諸葛亮言:謖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如此清楚,為何不早定良策?)
謖言:謖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
諸葛亮言: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謖不能敵之。
謖言: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輕視他人,誇下海口,不祥之兆!)。
諸葛亮言:軍中無戲言。謖言:願立軍令狀。
諸葛亮從之,謖遂寫了軍令狀呈上(寫了軍令狀就一定能打勝戰嗎?又挖了個坑?)。
諸葛亮言:亮與謖二萬五千精兵,再撥一員上將,相助謖去。
即喚王平分付言:平可小心謹守此地,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亮看(畫“地理形狀圖”之能手乎?)。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如所守無危,則是取長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
二人拜辭引兵而去。
諸葛亮尋思,恐二人有失,又喚高翔言:街亭東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紮寨。與翔一萬兵,去此城屯紮。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雙保險!)。
高翔引兵而去。
諸葛亮又思:高翔非張郃對手(明知不敵,派其何用?),必得一員大將,屯兵於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喚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後屯紮。
延言:延為前部,理合當先破敵,何故置延於安閒之地?
諸葛亮言:今令延接應街亭,當陽平關衝要道路,總守漢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為安閒乎?(傳言:諸葛亮行軍打仗太過小心——守城有餘,進攻不足!)
魏延大喜,引兵而去。
諸葛亮恰才心安,乃喚趙雲、鄧芝分付:雲二人各引一軍出箕穀,以為疑兵。如逢魏兵,或戰、或不戰,以驚魏心(擾敵之計也!)。亮自統大軍,由斜穀徑取郿城;若得郿城,長安可破矣。
二人受命而去。
諸葛亮令薑維作先鋒,兵出斜穀。
馬謖、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勢。
馬謖笑言: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王平言:雖然魏兵不敢來,可就此五路總口下寨,卻令軍士伐木為柵,以圖久計。
謖言:此處側邊一山,四麵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也:可就山上屯軍。
平言:若屯兵當道,築起城垣,賊兵總有十萬,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於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麵圍定,將何策保之?謖大笑言: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謖教他片甲不回!
平言: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蜀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矣。
謖言:孫子雲: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絕蜀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可當百也。謖素讀兵書,亮諸事尚問於謖,平奈何相阻耶!
平言:若謖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與平,自於山西下一小寨,為掎角之勢。倘魏兵至,可以相應。馬謖不從。
山中居民,報說魏兵已到,王平欲辭去。(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敵軍到,“欲辭去”何意?)
馬謖言:與平五千兵自去下寨(無奈之舉!傳言:街亭地形實不易守,馬謖兵力又少,在山上屯軍也是無奈之舉;若在山下屯軍更易失守!)。待謖破了魏兵,到亮麵前須分不得功!(傳言:馬謖知道諸葛亮打不贏司馬懿,自願替諸葛亮頂罪,以報諸葛亮知遇之恩!)
王平引兵離山十裡下寨,畫成圖本,星夜差人去稟諸葛亮,具說馬謖自於山上下寨。
司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禦,即當按兵不行。
司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見父言:街亭有兵守把。
懿歎言:諸葛亮真乃神人,懿不如也!(傳言:司馬懿可以輕而易舉地打敗諸葛亮,但為了保命才故意裝作勉強戰平諸葛亮。)
昭笑問:懿何故自墮誌氣耶?昭料街亭易取。
懿問:昭安敢出此大言?昭言:昭親自哨見,當道並無寨柵,軍皆屯於山上,故知可破也。
懿大喜言: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懿成功矣!遂更換衣服,引百餘騎親自來看。(若諸葛亮親自在街亭排兵布陣,街亭能不失否?)周圍巡哨了一遍,方回。
馬謖在山上見之,大笑言:懿若有命,不來圍山!傳令與諸將:倘兵來,隻見山頂上紅旗招動,即四麵皆下。
司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聽是何將引兵守街亭,回報言:乃馬良之弟馬謖也。
懿笑言:徒有虛名,乃庸才耳!諸葛亮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又問:街亭左右彆有軍否?
探馬報言:離山十裡有王平安營,懿乃命張郃引一軍,當住王平來路。
又令申耽、申儀引兩路兵圍山,先斷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亂,然後乘勢擊之。
當夜調度已定,次日天明,張郃引兵先往背後去了。
司馬懿大驅軍馬,一擁而進,把山四麵圍定,馬謖在山上看時,見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隊伍,甚是嚴整。
蜀兵見之,儘皆喪膽,不敢下山(軍將無膽,安可勝敵?),馬謖將紅旗招動,軍將你我相推(精兵耶?),無一人敢動(若令行軍動,可勝否?)。
謖大怒,自殺二將,眾軍驚懼,隻得努力下山來衝魏兵。
魏兵端然不動,蜀兵又退上山去。
馬謖見事不諧,教軍緊守寨門,隻等外應。
王平見魏兵到,引軍殺來,正遇張郃,戰有數十餘合,平力窮勢孤,隻得退去。
魏兵自辰時困至戌時(上午8點左右至下午6點左右。),山上無水,軍不得食,寨中大亂,嚷到半夜時分,山南蜀兵大開寨門,下山降魏,馬謖禁止不住。
司馬懿又令人於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亂,馬謖料守不住,隻得驅殘兵殺下山西逃奔。
司馬懿放條大路,讓過馬謖,背後張郃引兵追來,趕到三十餘裡,魏延一彪軍出,放過馬謖,攔住張郃。
延揮刀縱馬,直取張郃,郃回軍便走。
延驅兵趕來,複奪街亭,趕到五十餘裡,左邊司馬懿,右邊司馬昭,抄在魏延背後,把延困在垓心,張郃複來,三路兵合在一處。
魏延左衝右突,不得脫身,折兵大半,正危急間,王平一彪軍殺入。
延大喜言:延得生矣!二將合兵一處,大殺一陣,魏兵方退。
二將慌忙奔回寨時,營中皆是魏兵旌旗,申耽、申儀從營中殺出。
王平、魏延徑奔列柳城,來投高翔,高翔聞知街亭有失,儘起列柳城之兵,前來救應,正遇延、平二人,訴說前事。
高翔言:不如今晚去劫魏寨,再複街亭。當時三人在山坡下商議已定。
待天色將晚,兵分三路。
魏延引兵先進,徑到街亭,不見一人,未敢輕進,且伏在路口等候,高翔兵到,二人共說魏兵不知在何處。
正沒理會,又不見王平兵到,一聲炮響,魏兵齊出,把魏延、高翔圍在垓心。